十三、疾病(下)
關燈
小
中
大
(針刺九。
) 刺中心,一日死,其動為噫。
刺中肺,三日死,其動為咳。
刺中膽,一日半死,其動為嘔。
刺缺盆中,内陷氣洩,令人喘咳逆。
(針刺六十四。
) 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矣,必發哕噫。
(脈色二十五。
) 太陰終者,善噫善嘔。
(疾病九十七。
) 四 黃帝曰: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岐伯曰: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,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
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腎者牝髒也,地氣上者屬于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
故水病下為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卧者,标本俱病。
(見針刺類三十八。
) 諸有水氣者,微腫先見于目下也。
水者陰也,目下亦陰也,腹者至陰之所居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
諸水病者,故不得卧,卧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
(疾病三十一。
) 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于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
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津液不化,留于下焦,不得滲膀胱,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。
(疾病五十八。
)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,陰氣下而複上,上則邪客于髒腑間,故為水也。
所謂胸痛少氣者,水氣在髒腑也,水者陰氣也,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
太陰所謂病脹者,太陰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,故曰病脹。
(疾病十一。
) 目窠上微癰,如新卧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
(脈色十八。
疾病五十七略同。
) 本之于腎,名曰風水。
(針刺三十八。
) 腎肝并沉為石水,并浮為風水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肺移寒于腎,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于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
(疾病四十六。
)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
肺之雍,喘而兩滿。
肝雍,兩滿,卧則驚,不得小便。
腎雍,下至少腹滿,胫有大小,髀大,跛易偏枯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腎氣實則脹。
(藏象十。
) 志有餘則腹脹。
(疾病十八。
) 足太陰,虛則鼓脹。
(經絡五。
) 胃病則大腹水腫,膝膑腫痛。
胃中寒則脹滿。
(疾病十。
) 肝脈軟而散、色澤者,當病溢飲,溢飲者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
胃脈實則脹。
(脈色二十。
) 中滿者,瀉之于内。
(論治八。
) 水俞五十七穴。
(針刺三十八。
) 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,留即為脹,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。
(針刺二十四。
) 下焦溢為水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濁氣在上,則生脹。
(陰陽一。
) 不得卧、卧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,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髒,主津液,主卧與喘也。
(疾病八十二。
) 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腫。
三陰結謂之水。
(疾病六。
) 腎脈微大為石水,起臍已下至小腹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。
(脈色十九。
) 因于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
(疾病五。
) 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者陰受之,陰受之則入五髒,入五髒則滿閉塞。
(疾病十三。
) 其有不從毫毛生,而五髒陽已竭也,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于内,氣耗于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于内,而形施于外。
(論治十五。
) 盛而緊曰脹。
(脈色十六。
) 北方者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髒寒生滿病。
(論治類九。
) 适寒涼者脹。
(運氣十六。
) 下牙車為腹滿。
(疾病四十四。
) 男子如蠱,女子如。
(針刺五十三。
) 五 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。
癢者陽也。
(見針刺類五十三。
) 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
(疾病六十七。
) 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
虛者聶辟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(疾病十九。
) 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(疾病四十五。
) 氣傷痛,形傷腫。
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(陰陽一。
)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,故汗出;寒留于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
(疾病五十八。
) 寸口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
中手長者,曰足胫痛;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;寸口脈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;沉而橫,曰腹中有橫積痛;脈急者,曰疝瘕少腹痛。
(脈色十六。
)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,食不下。
(脈色十九。
)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。
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新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
(經絡十二。
) 腎心痛。
胃心痛。
脾心痛。
肝心痛。
肺心痛。
真心痛。
(針刺四十六。
) 諸經腰痛。
(針刺四十九。
) 諸痛癢瘡,皆屬于心。
(疾病一。
) 木郁之發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。
土郁之發則心痛。
金郁之發,心脅滿引小腹,暴痛不可反側。
水郁之發,民病寒客心痛。
火郁之發,民病骨痛,腹中暴痛。
(運氣二十三。
) 六 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
寒氣上入于腸胃則脹,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(見疾病類二。
) 推而外之,内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心脈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。
肝脈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若覆杯。
腎脈微急為奔豚。
(脈色十九。
) 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于食,名曰心痹。
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,驚,有積氣在胸中,喘而虛,名曰肺痹。
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
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
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痹。
(脈色三十四。
)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。
(脈色十九。
) 寸口脈沉而橫,曰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。
(脈色十六。
) 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皆為瘕。
三陽急為瘕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盛喘數絕者,則病在中;結而橫,有積矣。
(脈色十一。
) 手少陰之筋病内急,心承伏梁。
(疾病六十九。
) 頰下逆顴為大瘕。
(疾病四十四。
) 小腸移熱于大腸,為瘕。
(疾病四十六。
) 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。
(經絡二十七。
) 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
(經絡十二。
) 有故無殒,亦無殒也。
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
(論治十三。
) 七 邪入于陽則狂。
(見疾病類二十五。
) 陽重脫者易狂。
(藏象三十。
) 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并乃狂。
(疾病五。
) 血并于陰,氣并于陽,故為驚狂。
(疾病十九。
) 心脈滿大,肝脈小急,痫筋攣。
肝脈骛暴,有所驚駭。
腎肝并小弦欲驚。
二陰急為痫厥,二陽急為驚。
脈至如數,使人暴驚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心脈緩甚為狂笑。
肺脈急甚為癫疾。
腎脈急甚為骨癫疾。
(脈色十九。
)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
(藏象九。
) 太陽所謂甚則狂巅疾者,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,下虛上實,故狂巅疾也。
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複争,而外并于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
(疾病十一。
) 刺灸癫狂。
癫疾者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
病在諸陽脈,且寒且熱,諸分且寒且熱,名曰狂。
病初發,歲一發不治,月一發不治,月四五發名曰癫病。
(針刺三十七。
) 石藥發,芳草發狂。
(疾病六十。
)
) 刺中心,一日死,其動為噫。
刺中肺,三日死,其動為咳。
刺中膽,一日半死,其動為嘔。
刺缺盆中,内陷氣洩,令人喘咳逆。
(針刺六十四。
) 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矣,必發哕噫。
(脈色二十五。
) 太陰終者,善噫善嘔。
(疾病九十七。
) 四 黃帝曰: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岐伯曰: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,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
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腎者牝髒也,地氣上者屬于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
故水病下為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卧者,标本俱病。
(見針刺類三十八。
) 諸有水氣者,微腫先見于目下也。
水者陰也,目下亦陰也,腹者至陰之所居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
諸水病者,故不得卧,卧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
(疾病三十一。
) 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于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
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津液不化,留于下焦,不得滲膀胱,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。
(疾病五十八。
)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,陰氣下而複上,上則邪客于髒腑間,故為水也。
所謂胸痛少氣者,水氣在髒腑也,水者陰氣也,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
太陰所謂病脹者,太陰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,故曰病脹。
(疾病十一。
) 目窠上微癰,如新卧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
(脈色十八。
疾病五十七略同。
) 本之于腎,名曰風水。
(針刺三十八。
) 腎肝并沉為石水,并浮為風水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肺移寒于腎,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于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
(疾病四十六。
)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
肺之雍,喘而兩滿。
肝雍,兩滿,卧則驚,不得小便。
腎雍,下至少腹滿,胫有大小,髀大,跛易偏枯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腎氣實則脹。
(藏象十。
) 志有餘則腹脹。
(疾病十八。
) 足太陰,虛則鼓脹。
(經絡五。
) 胃病則大腹水腫,膝膑腫痛。
胃中寒則脹滿。
(疾病十。
) 肝脈軟而散、色澤者,當病溢飲,溢飲者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
胃脈實則脹。
(脈色二十。
) 中滿者,瀉之于内。
(論治八。
) 水俞五十七穴。
(針刺三十八。
) 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,留即為脹,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。
(針刺二十四。
) 下焦溢為水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濁氣在上,則生脹。
(陰陽一。
) 不得卧、卧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,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髒,主津液,主卧與喘也。
(疾病八十二。
) 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腫。
三陰結謂之水。
(疾病六。
) 腎脈微大為石水,起臍已下至小腹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。
(脈色十九。
) 因于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
(疾病五。
) 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者陰受之,陰受之則入五髒,入五髒則滿閉塞。
(疾病十三。
) 其有不從毫毛生,而五髒陽已竭也,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于内,氣耗于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于内,而形施于外。
(論治十五。
) 盛而緊曰脹。
(脈色十六。
) 北方者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髒寒生滿病。
(論治類九。
) 适寒涼者脹。
(運氣十六。
) 下牙車為腹滿。
(疾病四十四。
) 男子如蠱,女子如。
(針刺五十三。
) 五 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。
癢者陽也。
(見針刺類五十三。
) 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
(疾病六十七。
) 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
虛者聶辟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(疾病十九。
) 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(疾病四十五。
) 氣傷痛,形傷腫。
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(陰陽一。
)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,故汗出;寒留于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
(疾病五十八。
) 寸口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
中手長者,曰足胫痛;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;寸口脈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;沉而橫,曰腹中有橫積痛;脈急者,曰疝瘕少腹痛。
(脈色十六。
)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,食不下。
(脈色十九。
)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。
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新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
(經絡十二。
) 腎心痛。
胃心痛。
脾心痛。
肝心痛。
肺心痛。
真心痛。
(針刺四十六。
) 諸經腰痛。
(針刺四十九。
) 諸痛癢瘡,皆屬于心。
(疾病一。
) 木郁之發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。
土郁之發則心痛。
金郁之發,心脅滿引小腹,暴痛不可反側。
水郁之發,民病寒客心痛。
火郁之發,民病骨痛,腹中暴痛。
(運氣二十三。
) 六 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
寒氣上入于腸胃則脹,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(見疾病類二。
) 推而外之,内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心脈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。
肝脈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若覆杯。
腎脈微急為奔豚。
(脈色十九。
) 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于食,名曰心痹。
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,驚,有積氣在胸中,喘而虛,名曰肺痹。
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
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
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痹。
(脈色三十四。
)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。
(脈色十九。
) 寸口脈沉而橫,曰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。
(脈色十六。
) 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皆為瘕。
三陽急為瘕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盛喘數絕者,則病在中;結而橫,有積矣。
(脈色十一。
) 手少陰之筋病内急,心承伏梁。
(疾病六十九。
) 頰下逆顴為大瘕。
(疾病四十四。
) 小腸移熱于大腸,為瘕。
(疾病四十六。
) 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。
(經絡二十七。
) 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
(經絡十二。
) 有故無殒,亦無殒也。
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
(論治十三。
) 七 邪入于陽則狂。
(見疾病類二十五。
) 陽重脫者易狂。
(藏象三十。
) 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并乃狂。
(疾病五。
) 血并于陰,氣并于陽,故為驚狂。
(疾病十九。
) 心脈滿大,肝脈小急,痫筋攣。
肝脈骛暴,有所驚駭。
腎肝并小弦欲驚。
二陰急為痫厥,二陽急為驚。
脈至如數,使人暴驚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心脈緩甚為狂笑。
肺脈急甚為癫疾。
腎脈急甚為骨癫疾。
(脈色十九。
)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
(藏象九。
) 太陽所謂甚則狂巅疾者,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,下虛上實,故狂巅疾也。
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複争,而外并于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
(疾病十一。
) 刺灸癫狂。
癫疾者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
病在諸陽脈,且寒且熱,諸分且寒且熱,名曰狂。
病初發,歲一發不治,月一發不治,月四五發名曰癫病。
(針刺三十七。
) 石藥發,芳草發狂。
(疾病六十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