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、疾病(下)

關燈
風者百病之始也。

    (見脈色類三十二。

    )
風者百病之始也。

    風從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頭痛,身重惡寒。

    從風憎風。

    病大風,骨節重,須眉堕,名曰大風。

     疠風。

    偏枯。

    痱之為病。

    智亂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,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

    風痙,身反折。

    (針刺三十六。

    )
賊風邪氣乘虛傷人。

    (運氣三十六。

    )
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

    傷于風者,上先受之;傷于濕者,下先受之。

    (疾病十三。

    )
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

    (論治八。

    )
風成為寒熱,久風為飧洩,脈風成為疠。

    (疾病類七十七。

    )
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

    風寒傷形。

    (針刺三十一。

    )
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,尺不熱脈滑曰病風。

    (脈色三。

    )
脈大血少者,脈有風氣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一。

    )
脈滑曰風。

    (脈色十六。

    )
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

    故中惡風者,陽受氣也。

    (脈色二十一。

    )
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風消。

    (疾病六。

    )
面腫曰風。

    (疾病五十九。

    )
正邪者,身形若用力汗出,腠理開,逢虛風,其中人也微,故莫知其情,莫見其形。

    (針刺十三。

    )
八風傷人為病。

    (運氣三十五。

    )
一 陰主寒,陽主熱,寒甚則熱,熱甚則寒,故曰寒生熱,熱生寒,此陰陽之變也。

    (見脈色類三十三。

    )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

    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

    清氣在下,則生飧洩;濁氣在上,則生脹。

    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

     寒傷形,熱傷氣。

    (陰陽一。

    )
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陽受之則入六腑,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,上為喘呼。

    (疾病十三。

    )
陽勝者則為熱,陰勝者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。

    寒勝其熱,則骨疼肉枯,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内傷骨,内傷骨為骨蝕。

    (疾病四。

    )
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
    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洩,故氣洩矣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六。

    )
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破,毛直而敗。

    (經絡三十一。

    )
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;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。

    (脈色三十五。

    )
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痿不用。

    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

    (疾病六十九。

    )
陰氣不足則内熱,陽氣有餘則外熱,内熱相搏,熱于懷炭,外畏綿帛近,不可近身,又不可近席。

    (針刺類三十三。

    )
三陽為病發寒熱。

    (疾病六。

    )
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,陽明者午也,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,故灑灑振寒也。

    (疾病十一。

    )
肺脈微急為肺寒熱。

    脾脈小甚為寒熱。

    (脈色十九。

    )
寸口脈沉而弱,沉而喘,曰寒熱。

    緩而滑曰熱中。

    脈尺粗常熱者,謂之熱中。

    (脈色十六。

    )
夏脈太過,則令人身熱而膚痛,為浸淫。

    (脈色十。

    )
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。

    推而内之,外而不内,身有熱也。

    (脈色二十一。

    )
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内合邪。

    (疾病五十二。

    )
榮衛稽留,衛散營溢,氣竭血着,外為發熱,内為少氣。

    (經絡八。

    )
血并于陽,氣并于陰,乃為炅中。

    (疾病十九。

    )
喜怒不适,食飲不節,寒溫不時,則寒汁流于腸中,流于腸中則蟲寒,蟲寒則積聚,守于下管,則腸胃充郭,衛氣不營,邪氣居之。

    (針刺四十八。

    )
形寒寒飲則傷肺。

    (疾病三。

    )
中熱則胃中消谷,消谷則蟲上下作,腸胃充郭故胃緩,胃緩則氣逆,故唾出。

    (疾病五十八。

    )
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。

    氣實者,熱也。

    氣虛者,寒也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一。

    )
皮寒熱者,不可附席,毛發焦,鼻槁臘。

    肌寒熱者,肌痛,毛發焦而唇槁臘。

    骨寒熱者,病無所安,汗注不休。

    齒未槁,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;齒已槁,死不治。

    骨厥亦然。

    (針刺四十一。

    )
掌中熱者,腹中熱;掌中寒者,腹中寒。

    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

    (脈色十八。

    )
中熱消瘅則便寒,寒中之屬則便熱。

    胃中熱,則消谷,令人懸心善饑,臍以下皮熱;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寒。

    胃中寒,則腹脹;腸中寒,則腸鳴飧洩。

    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洩;胃中熱,腸中寒,則疾饑,小腹痛脹。

    (論治二。

    )
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而不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

    (疾病十九。

    )
小骨弱肉者,善病寒熱。

    (疾病七十六。

    )
不遠熱則熱至,不遠寒則寒至。

    寒至則堅痞腹滿,痛急下利之病生矣。

    熱至則身熱,吐下霍亂,癰疽瘡瘍,瞀郁注下,腫脹,嘔鼽衄頭痛,骨節變肉痛,血溢血洩,淋之病生矣。

    (運氣二十。

    )
診寒熱,赤脈上下至瞳子,見一脈一歲死,見一脈半一歲半死,見二脈二歲死,見二脈半二歲半死,見三脈三歲死。

    (脈色三十三。

    )
人之病,同時而傷,其身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。

    (藏象二十二。

    )
二 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?岐伯曰:夫寒盛則生熱也。

    (見針刺類三十九。

    )
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

    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一。

    )
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,尺熱曰病溫。

    (脈色三。

    )
尺膚熱甚、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

    (脈色十八。

    )
疫疠有五。

    (論治二十。

    運氣四十一、四十二。

    )
諸熱病死生之刺。

    (針刺四十。

    )
三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陽受之則入六腑,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,上為喘呼。

    (見疾病類十三。

    )
太陽髒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

    (脈色十五。

    )
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于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

    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,故嘔也。

    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根據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

    (疾病十一。

    )
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息贲。

    (疾病六。

    )
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。

    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。

    (疾病六。

    )
足太陰病,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。

    足厥陰肝所生病者。

    胸滿嘔逆。

    (疾病十。

    )
足太陰,厥氣上逆則霍亂。

    (經絡五。

    )
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

    帝曰: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何也?岐伯曰:厥逆連髒則死,連經則生。

    (疾病十二。

    )
胃為氣逆為哕為恐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五。

    )
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,俱還入于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并相逆,複出于胃,故為哕。

    寒氣客于胃,厥逆從下上散,複出于胃,故為噫。

    肺主為哕。

    (疾病七十九。

    )
寒氣客于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

    (疾病類六十六。

    )
心脈小甚為善哕。

    肺脈滑甚為息贲上氣。

    肝脈緩甚為善嘔。

    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嗌還出。

    (脈色十九。

    )
肝脈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。

    (脈色二十。

    )
腎者水髒,主津液,主卧與喘也。

    (疾病八十二。

    )
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

    喘咳者,是水氣并陽明也。

    (疾病九。

    )
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。

    嗌幹善噫。

    (疾病六十七。

    )
膽液洩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

    (針刺四十七。

    )
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、太陰。

    (疾病十四。

    )
秋脈不及則令人喘,呼吸少氣而咳,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。

    (脈色十。

    )
勞則喘息汗出,外内皆越,故氣耗矣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六。

    )
哕,以草刺鼻嚏,嚏而已;無息而疾迎引之,立已;大驚之,亦可已。

    (針刺五十三。

    )
病深者,其聲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