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、疾病(上)
關燈
小
中
大
會通十二類,惟疾病一類浩繁難悉,今所采者,或摘其要,或總其題,觀者仍當于各類細求之。
) 一 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内。
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
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
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髒。
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
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
(見疾病類十三。
) 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;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
故俱感于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(陰陽三。
) 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幹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。
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栗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
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
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
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
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
年六十,陰萎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
(陰陽二。
) 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
病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;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。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;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
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,命曰陰勝其陽,此為不表不裡,其形不久。
(針刺三十一。
) 陰病發于骨,陽病發于血,陰病發于肉,陽病發于冬,陰病發于夏,是謂五發。
邪入于陽則狂,邪入于陰則痹,搏陽則為巅疾,搏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亂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内熱;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内寒。
(疾病二十。
) 陽并于陰,則陰實而陽虛。
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内熱。
(疾病四十八。
) 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髒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(陰陽一。
) 邪之生于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;生于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
(疾病十九。
) 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
開阖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偻。
(疾病五。
) 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(疾病六十七。
) 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
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(陰陽一。
) 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
(陰陽一。
脈色三十三。
) 别于陽者,知病從來;别于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
(藏象二十四。
脈色二十六。
) 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
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
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
(經絡二十二。
) 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(脈色二十二。
) 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
諸浮不躁者皆在陽,則為熱;其有躁者在手。
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;其有靜者在足。
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;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;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滿也。
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
四肢者陽也,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不能生長也。
(疾病四十五。
) 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。
(針刺二十三。
) 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根據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
(疾病十一。
) 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
(疾病三十一。
) 陰陽虛,腸辟死。
陽加于陰謂之汗。
陰虛陽搏謂之崩。
(脈色二十九。
) 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
(疾病六十九。
) 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,深刺之。
病在上者陽也,病在下者陰也。
癢者陽也,淺刺之。
(針刺五十三。
) 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;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已。
結陽者,腫四肢。
結陰者,便血一升。
(疾病六。
) 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(藏象九。
) 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
(藏象三十。
) 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饑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
(針刺二十五。
) 二 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髒;水谷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
(見論治類八。
) 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于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于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于經,留而不去,傳入于腑,廪于腸胃。
邪之始入于皮也,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于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其入客于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于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破,毛直而敗。
邪客于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于絡脈,絡脈滿則注于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于腑髒也。
(經絡三十一。
) 邪之客于形也,必先舍于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于孫脈,留而不去,入舍于絡脈,留而不去,入舍于經脈,内連五髒,散于腸胃,陰陽俱感,五髒乃傷,此邪之從皮毛而入,極于五髒之次也。
(針刺三十。
) 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于皮膚,傳入于孫絡,孫絡滿則傳入于絡脈,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。
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。
(疾病十九。
) 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;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;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;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
夫邪之入于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,經之動脈,其至也亦時隴起。
(針刺十四。
)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,令人卒心痛暴脹,胸脅支滿。
邪客于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痹舌卷,口幹心煩,臂外廉痛手,不及頭。
邪客于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
邪客于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項肩痛。
邪客于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,喘息而支,胸中熱。
邪客于掌臂之間,不可得屈。
邪客于足陽跷之脈,令人目痛從内始。
邪客于手陽明之絡,令人耳聾,時不聞音。
邪客于足陽明之絡,令人鼽衄上齒寒。
邪客于足少陽之絡,令人脅痛不得息,咳而汗出。
邪客于足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不可内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贲上。
邪客于足太陰之絡,令人腰痛,引少腹控,不可以仰息。
邪客于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。
邪客于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于樞中痛,髀不可舉。
邪客于五髒之間,其病也,脈引而痛,時來時止。
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于耳中,上絡左角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,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
(針刺三十。
) 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
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内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
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
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饑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
陰陽俱有餘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
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
陰痹者,按之而不得,腹脹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。
邪在心,則病心痛善悲,時眩仆。
(針刺二十五。
) 六腑之病:面熱者足陽明病,魚絡血者手陽明病,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,此胃脈也。
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月重感于寒即洩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與胃同候。
胃病者,腹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。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睾而痛,時窘之後,當耳前熱,若寒甚,若獨肩上熱甚。
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。
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留即為脹。
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若脈陷,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後皆熱。
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将捕之。
嗌中然,數唾。
(針刺二十四。
) 喜樂不節,則傷髒,髒傷則病起于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于下;
) 一 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内。
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
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
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髒。
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
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
(見疾病類十三。
) 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;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
故俱感于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(陰陽三。
) 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幹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。
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栗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
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
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
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
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
年六十,陰萎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
(陰陽二。
) 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
病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;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。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;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
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,命曰陰勝其陽,此為不表不裡,其形不久。
(針刺三十一。
) 陰病發于骨,陽病發于血,陰病發于肉,陽病發于冬,陰病發于夏,是謂五發。
邪入于陽則狂,邪入于陰則痹,搏陽則為巅疾,搏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亂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内熱;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内寒。
(疾病二十。
) 陽并于陰,則陰實而陽虛。
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内熱。
(疾病四十八。
) 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髒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(陰陽一。
) 邪之生于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;生于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
(疾病十九。
) 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
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
開阖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偻。
(疾病五。
) 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(疾病六十七。
) 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
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(陰陽一。
) 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
(陰陽一。
脈色三十三。
) 别于陽者,知病從來;别于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
(藏象二十四。
脈色二十六。
) 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
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
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
(經絡二十二。
) 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(脈色二十二。
) 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
諸浮不躁者皆在陽,則為熱;其有躁者在手。
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;其有靜者在足。
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;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;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滿也。
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
四肢者陽也,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不能生長也。
(疾病四十五。
) 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。
(針刺二十三。
) 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根據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
(疾病十一。
) 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
(疾病三十一。
) 陰陽虛,腸辟死。
陽加于陰謂之汗。
陰虛陽搏謂之崩。
(脈色二十九。
) 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
(疾病六十九。
) 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,深刺之。
病在上者陽也,病在下者陰也。
癢者陽也,淺刺之。
(針刺五十三。
) 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
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;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已。
結陽者,腫四肢。
結陰者,便血一升。
(疾病六。
) 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(藏象九。
) 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
(藏象三十。
) 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饑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
(針刺二十五。
) 二 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髒;水谷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
(見論治類八。
) 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于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于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于經,留而不去,傳入于腑,廪于腸胃。
邪之始入于皮也,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于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其入客于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于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破,毛直而敗。
邪客于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于絡脈,絡脈滿則注于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于腑髒也。
(經絡三十一。
) 邪之客于形也,必先舍于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于孫脈,留而不去,入舍于絡脈,留而不去,入舍于經脈,内連五髒,散于腸胃,陰陽俱感,五髒乃傷,此邪之從皮毛而入,極于五髒之次也。
(針刺三十。
) 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于皮膚,傳入于孫絡,孫絡滿則傳入于絡脈,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。
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。
(疾病十九。
) 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;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;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;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
夫邪之入于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,經之動脈,其至也亦時隴起。
(針刺十四。
)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,令人卒心痛暴脹,胸脅支滿。
邪客于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痹舌卷,口幹心煩,臂外廉痛手,不及頭。
邪客于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
邪客于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項肩痛。
邪客于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,喘息而支,胸中熱。
邪客于掌臂之間,不可得屈。
邪客于足陽跷之脈,令人目痛從内始。
邪客于手陽明之絡,令人耳聾,時不聞音。
邪客于足陽明之絡,令人鼽衄上齒寒。
邪客于足少陽之絡,令人脅痛不得息,咳而汗出。
邪客于足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不可内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贲上。
邪客于足太陰之絡,令人腰痛,引少腹控,不可以仰息。
邪客于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。
邪客于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于樞中痛,髀不可舉。
邪客于五髒之間,其病也,脈引而痛,時來時止。
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于耳中,上絡左角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,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
(針刺三十。
) 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
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内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
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
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饑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
陰陽俱有餘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
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
陰痹者,按之而不得,腹脹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。
邪在心,則病心痛善悲,時眩仆。
(針刺二十五。
) 六腑之病:面熱者足陽明病,魚絡血者手陽明病,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,此胃脈也。
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月重感于寒即洩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與胃同候。
胃病者,腹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。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睾而痛,時窘之後,當耳前熱,若寒甚,若獨肩上熱甚。
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。
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留即為脹。
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若脈陷,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後皆熱。
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将捕之。
嗌中然,數唾。
(針刺二十四。
) 喜樂不節,則傷髒,髒傷則病起于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于下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