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、疾病(上)
關燈
小
中
大
風雨襲虛,則病起于上。
憂思傷心;重寒傷肺;忿怒傷肝;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,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,則傷腎。
(疾病二。
) 五髒受氣于其所生,傳之于其所勝,氣舍于其所生,死于其所不勝。
五髒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
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傳五髒而當死,是順傳所勝之次。
故曰别于陽者,知病從來;别于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
(藏象二十四。
) 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。
氣傷髒,乃病髒,寒傷形,乃應形;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。
(針刺三十一。
) 風傷肝,燥勝風;熱傷氣,寒勝熱;濕傷肉,風勝濕;熱傷皮毛,寒勝熱;寒傷血,燥勝寒。
(藏象六。
) 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哕為恐,大腸小腸為洩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憂愁思慮即傷心。
飲食勞倦即傷脾。
又遇飲食飽甚,汗出于胃,醉飽行房,汗出于脾。
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即傷腎。
恚怒,氣逆上而不下,即傷肝。
又遇疾走恐懼,汗出于肝。
(運氣四十四。
又疾病三略同。
) 情傷五髒者,病死有時。
五髒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(藏象九。
) 五髒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于目,心悲氣并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,故咳而泣出矣。
(疾病五十八。
) 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,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顔黑。
(脈色類三十一。
) 腹中常鳴,氣上沖胸,喘不能久立,邪在大腸也。
小腹控睾、引腰脊,上沖心,邪在小腸者,連睾系,屬于脊,貫肝肺,絡心系。
氣盛則厥逆,上沖腸胃,熏肝,散于肓,結于臍。
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,恐人将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。
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
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約。
(針刺四十七。
) 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。
唇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。
營氣濡然者,病在血氣。
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。
耳焦枯受塵垢,病在骨。
(針刺二十六。
) 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;人迎沉而滑者,病日損。
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,在内;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,其病日進,在外。
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
病之在髒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;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
人迎盛堅者,傷于寒;氣口盛堅者,傷于食。
(脈色三十二。
) 數則煩心,澀則心痛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營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。
衛之生病也,氣痛時來時去,怫忾贲響,風寒客于腸胃之中。
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
(針刺三十二。
) 衛氣之留于腹中,蓄積不行,苑蘊不得常所,使人肢脅胃中滿,喘呼逆息。
(針刺二十六。
) 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
(針刺二十九。
) 任脈為病,男子内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沖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
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
此生病,從少腹上沖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
其女子不孕,癃痔遺溺嗌幹。
(經絡二十七。
) 足陽明,五髒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。
(經絡三十三。
) 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。
(經絡二十二。
) 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(藏象十一。
) 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則腸胃惡,邪氣留止,大聚乃起。
(疾病七十六。
) 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及與肺也。
(疾病二十一。
) 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萎不用。
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
(疾病類六十九。
) 氣上走贲上。
(針刺三十。
) 五髒所惡。
五髒化液。
五髒所藏。
五髒所主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肺布葉舉。
(疾病二十六。
) 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;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
(論治十四。
) 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四時髒脈病有太過不及。
(脈色十。
) 診尺論疾。
(脈色十八。
) 五味之走,各有所病。
(氣味三。
) 諸經根結病刺。
(經絡三十。
) 本髒二十五變之病。
(藏象二十八。
) 五髒異藏,虛實異病。
(藏象十。
) 髒脈六變,病刺不同。
(脈色十九。
) 十五别絡虛實病刺。
(經絡五。
) 三 春傷于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洩。
夏傷于暑,秋為瘧。
秋傷于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
冬傷于寒,春必溫病。
四時之氣,更傷五髒。
(見疾病類五。
) 冬傷于寒,春必溫病;春傷于風,夏生飧洩;夏傷于暑,秋必瘧;秋傷于濕,冬生咳嗽。
(陰陽一。
脈色三十三略同。
) 春氣者病在頭,夏氣者病在髒,秋氣者病在肩背,冬氣者病在四肢。
故春善病鼽衄,仲夏善病胸脅,長夏善病洞洩寒中,秋善病風瘧,冬善病痹厥。
故冬不按跷,春不鼽衄,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脅,長夏不病洞洩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痹厥、飧洩而汗出也。
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
故藏于精者,春不病溫。
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
此平人脈法也。
(疾病二十七。
) 春青風,夏陽風,秋涼風,冬寒風。
黃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春之虛風;白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夏之虛風;青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秋之虛風;赤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冬之虛風。
黑色皮薄而肉不堅、色不一者,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。
(藏象二十一。
) 清氣大來,燥之勝也,風木受邪,肝病生焉;熱氣大來,火之勝也,金燥受邪,肺病生焉;寒氣大來,水之勝也,火熱受邪,心病生焉;濕氣大來,土之勝也,寒水受邪,腎病生焉;風氣大來,木之勝也,土濕受邪,脾病生焉;所謂感邪而生病也。
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。
失時之和,亦邪甚也。
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。
重感于邪,則病危矣。
有勝之氣,其必來複也。
(運氣三十一。
) 是故邪氣者,常随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,至其變化,不可為度。
(針刺十九。
) 五髒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。
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髒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洩為痛。
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。
(疾病五十二。
) 逆春氣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。
逆夏氣則傷心,秋為瘧,奉收者少。
逆秋氣則傷肺,冬為飧洩,奉藏者少。
逆冬氣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
(攝生四。
) 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内變。
逆夏氣,則太陽不長,心氣内洞。
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
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。
(攝生六。
) 東方青色,入通于肝,其病發驚駭。
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故病在五髒。
中央黃色,入通于脾,故病在舌本。
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故病在背。
北方黑色,入通于腎,故病在溪。
(藏象四。
) 厥陰所至為裡急,為支痛,為戾,為脅痛嘔洩。
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,為驚惑惡寒戰栗谵妄,為悲妄衄,為語笑。
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,為滿,為中滿霍亂吐下,為重腫。
少陽所至為嚏嘔,為瘡瘍,為驚躁瞀昧暴病,為喉痹耳鳴嘔湧,為暴注暴死。
陽明所至為浮虛,為尻陰股膝髀足病,為脅痛皴揭,為鼽嚏。
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為腰痛,為寝汗痙,為流洩禁止。
故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幹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洩,甚則水閉腫,随氣所在,以言其變耳。
(運氣二十一。
) 氣之不襲,是謂非常,非常則變矣。
變至則病,所勝則微,所不勝則甚,因而重感于邪,則死矣。
(運氣二。
) 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
憂思傷心;重寒傷肺;忿怒傷肝;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,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,則傷腎。
(疾病二。
) 五髒受氣于其所生,傳之于其所勝,氣舍于其所生,死于其所不勝。
五髒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
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傳五髒而當死,是順傳所勝之次。
故曰别于陽者,知病從來;别于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
(藏象二十四。
) 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。
氣傷髒,乃病髒,寒傷形,乃應形;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。
(針刺三十一。
) 風傷肝,燥勝風;熱傷氣,寒勝熱;濕傷肉,風勝濕;熱傷皮毛,寒勝熱;寒傷血,燥勝寒。
(藏象六。
) 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哕為恐,大腸小腸為洩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憂愁思慮即傷心。
飲食勞倦即傷脾。
又遇飲食飽甚,汗出于胃,醉飽行房,汗出于脾。
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即傷腎。
恚怒,氣逆上而不下,即傷肝。
又遇疾走恐懼,汗出于肝。
(運氣四十四。
又疾病三略同。
) 情傷五髒者,病死有時。
五髒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(藏象九。
) 五髒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于目,心悲氣并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,故咳而泣出矣。
(疾病五十八。
) 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,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顔黑。
(脈色類三十一。
) 腹中常鳴,氣上沖胸,喘不能久立,邪在大腸也。
小腹控睾、引腰脊,上沖心,邪在小腸者,連睾系,屬于脊,貫肝肺,絡心系。
氣盛則厥逆,上沖腸胃,熏肝,散于肓,結于臍。
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,恐人将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。
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
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約。
(針刺四十七。
) 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。
唇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。
營氣濡然者,病在血氣。
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。
耳焦枯受塵垢,病在骨。
(針刺二十六。
) 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;人迎沉而滑者,病日損。
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,在内;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,其病日進,在外。
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
病之在髒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;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
人迎盛堅者,傷于寒;氣口盛堅者,傷于食。
(脈色三十二。
) 數則煩心,澀則心痛。
(脈色二十一。
) 營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。
衛之生病也,氣痛時來時去,怫忾贲響,風寒客于腸胃之中。
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
(針刺三十二。
) 衛氣之留于腹中,蓄積不行,苑蘊不得常所,使人肢脅胃中滿,喘呼逆息。
(針刺二十六。
) 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
(針刺二十九。
) 任脈為病,男子内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沖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
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
此生病,從少腹上沖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
其女子不孕,癃痔遺溺嗌幹。
(經絡二十七。
) 足陽明,五髒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。
(經絡三十三。
) 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。
(經絡二十二。
) 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(藏象十一。
) 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則腸胃惡,邪氣留止,大聚乃起。
(疾病七十六。
) 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及與肺也。
(疾病二十一。
) 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萎不用。
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
(疾病類六十九。
) 氣上走贲上。
(針刺三十。
) 五髒所惡。
五髒化液。
五髒所藏。
五髒所主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肺布葉舉。
(疾病二十六。
) 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;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
(論治十四。
) 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。
(脈色二十四。
) 四時髒脈病有太過不及。
(脈色十。
) 診尺論疾。
(脈色十八。
) 五味之走,各有所病。
(氣味三。
) 諸經根結病刺。
(經絡三十。
) 本髒二十五變之病。
(藏象二十八。
) 五髒異藏,虛實異病。
(藏象十。
) 髒脈六變,病刺不同。
(脈色十九。
) 十五别絡虛實病刺。
(經絡五。
) 三 春傷于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洩。
夏傷于暑,秋為瘧。
秋傷于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
冬傷于寒,春必溫病。
四時之氣,更傷五髒。
(見疾病類五。
) 冬傷于寒,春必溫病;春傷于風,夏生飧洩;夏傷于暑,秋必瘧;秋傷于濕,冬生咳嗽。
(陰陽一。
脈色三十三略同。
) 春氣者病在頭,夏氣者病在髒,秋氣者病在肩背,冬氣者病在四肢。
故春善病鼽衄,仲夏善病胸脅,長夏善病洞洩寒中,秋善病風瘧,冬善病痹厥。
故冬不按跷,春不鼽衄,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脅,長夏不病洞洩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痹厥、飧洩而汗出也。
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
故藏于精者,春不病溫。
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
此平人脈法也。
(疾病二十七。
) 春青風,夏陽風,秋涼風,冬寒風。
黃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春之虛風;白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夏之虛風;青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秋之虛風;赤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冬之虛風。
黑色皮薄而肉不堅、色不一者,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。
(藏象二十一。
) 清氣大來,燥之勝也,風木受邪,肝病生焉;熱氣大來,火之勝也,金燥受邪,肺病生焉;寒氣大來,水之勝也,火熱受邪,心病生焉;濕氣大來,土之勝也,寒水受邪,腎病生焉;風氣大來,木之勝也,土濕受邪,脾病生焉;所謂感邪而生病也。
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。
失時之和,亦邪甚也。
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。
重感于邪,則病危矣。
有勝之氣,其必來複也。
(運氣三十一。
) 是故邪氣者,常随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,至其變化,不可為度。
(針刺十九。
) 五髒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。
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髒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洩為痛。
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。
(疾病五十二。
) 逆春氣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。
逆夏氣則傷心,秋為瘧,奉收者少。
逆秋氣則傷肺,冬為飧洩,奉藏者少。
逆冬氣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
(攝生四。
) 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内變。
逆夏氣,則太陽不長,心氣内洞。
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
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。
(攝生六。
) 東方青色,入通于肝,其病發驚駭。
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故病在五髒。
中央黃色,入通于脾,故病在舌本。
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故病在背。
北方黑色,入通于腎,故病在溪。
(藏象四。
) 厥陰所至為裡急,為支痛,為戾,為脅痛嘔洩。
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,為驚惑惡寒戰栗谵妄,為悲妄衄,為語笑。
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,為滿,為中滿霍亂吐下,為重腫。
少陽所至為嚏嘔,為瘡瘍,為驚躁瞀昧暴病,為喉痹耳鳴嘔湧,為暴注暴死。
陽明所至為浮虛,為尻陰股膝髀足病,為脅痛皴揭,為鼽嚏。
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為腰痛,為寝汗痙,為流洩禁止。
故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幹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洩,甚則水閉腫,随氣所在,以言其變耳。
(運氣二十一。
) 氣之不襲,是謂非常,非常則變矣。
變至則病,所勝則微,所不勝則甚,因而重感于邪,則死矣。
(運氣二。
) 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