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、奇恒

關燈
黃帝問曰:餘聞揆度奇恒,所指不同,用之奈何?岐伯對曰:揆度者,度病之淺深也。

    奇恒者,言奇病也。

    請言道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恒,道在于一。

    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

    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。

    行奇恒之法,以太陰始。

    (見論治類十四。

    至數脈變以下數句,又見脈色十。

    )
上經下經,揆度陰陽,奇恒五中,決以明堂,審于終始,可以橫行。

    (論治十八。

    )
奇恒之勢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其中之論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

    (脈色七。

    )
黃帝曰:嗚乎遠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

    (運氣六。

    論治十八。

    )
天氣,清靜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

    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。

    (攝生五。

    )
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陰陽。

    天地之間,六合之内,其氣九州九竅,五髒十二節,皆通于天氣。

    其生五,其氣三,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,故形藏四,神藏五。

    (運氣一。

    脈色五、疾病五俱略同。

    )
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

    (藏象九。

    )
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

    (藏象十六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人生于地,懸命于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

    人能應四時者,天地為之父母;知萬物者,謂之天子。

    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節;天有寒暑,人有虛實。

    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,不失四時;知十二節之理者,聖智不能欺也。

    (針刺九。

    )
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涼,地不滿東南,右熱而左溫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太少之異也。

    東南方,陽也,陽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熱而左溫。

    西北方,陰也,陰者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

    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

    (運氣十六。

    )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

    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

    (陰陽三。

    )
嗚呼,窈窈冥冥,孰知其道?道之大者,拟于天地,配于四海。

    (論治十九。

    )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

    帝曰:馮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

    燥以幹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,故燥勝則地幹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

    (運氣四。

    )
地氣制己勝,天氣制勝己,天制色,地制形,五類衰盛,各随其氣之所宜也。

    根于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

     根于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

    (運氣十五。

    )
聖人之為道者,上合于天,下合于地,中合于人事。

    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,廢繩墨而起平水;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,去矩而為方。

    臨深決水,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。

    循掘決沖,而經可通也。

    此言氣之滑澀,血之清濁,行之逆順也。

    (針刺二十。

    )
行有逆順,至有遲速,故太過者化先天,不及者化後天。

    (運氣十八。

    )
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;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;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。

    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

    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

    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。

    (運氣九。

    )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;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

    暴氣象雷,逆氣象陽。

    (陰陽四。

    )
善言天者,必應于人;善言古者,必驗于今;善言氣者,必彰于物;善言應者,同天地之化;善言化言變者,通神明之理。

    (運氣十二。

    )
善言人者,必有厭于己。

    (疾病六十六。

    )
善言始者,必會于終;善言近者,必知其遠。

    (運氣類三。

    )
帝曰:餘聞得其人不教,是謂失道;傳非其人,慢洩天寶。

    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