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、奇恒
關燈
小
中
大
情,以從其意。
(論治十七。
)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(針刺三十八。
)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
(疾病七十九。
)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。
(攝生六。
) 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。
(經絡十二。
)知氣之所在,而守其門戶。
(針刺十。
)知其所在者,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,故曰守其門戶焉。
(針刺十三。
)推阖其門,令神氣存。
(針刺十四。
)少陽司天,五之氣,陽乃去,寒乃來,雨乃降,氣門乃閉。
(運氣十七。
)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
(疾病五。
)風中五髒六腑之俞,亦為髒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。
(疾病二十八。
)凡刺熱邪越而蒼,出遊不歸乃無病,為開通辟門戶,使邪得出病乃已。
凡刺寒邪日以溫,徐往徐來緻其神,門戶已閉氣不分,虛實得調其氣存也。
(針刺三十四。
)瀉實者氣盛乃内針,針與氣俱内,以開其門。
補虛者候呼内針,氣出針入,針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針,氣入針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。
(疾病二十。
)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轸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
(運氣四。
)魄門。
(藏象二十三。
) 隐曲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隐曲。
(疾病六。
)不得隐曲。
(脈色二十九。
)隐曲不利,互引陰股。
(運氣二十七。
) 腎風之狀,隐曲不利。
(疾病二十八。
)隐曲之疾。
(運氣三十。
) 為故:适其至所為故也。
(論治三。
)适事為故。
(論治四。
)以汗為故而止。
(運氣二十五。
)左右前後針之,中脈為故。
(針刺六。
)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。
(針刺十四。
)刺筋上為故。
以熱為故。
刺無傷脈肉為故。
(俱針刺五十。
)刺肌肉為故。
(針刺三十六。
)必端内針為故止。
(針刺五十四。
) 所謂深之細者,其中手如針也,摩之切之,聚者堅也,博者大也。
上經者,言氣之通天也。
下經者,言病之變化也。
金匮者,決死生也。
揆度者,切度之也。
奇恒者,言奇病也。
所謂奇者,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。
恒者,得以四時死也。
所謂揆者,方切求之也,言切求其脈理也。
度者,得其病處,以四時度之也。
(此節乃病能論尾,觀其辭意,皆釋經文未明之義,而與本論無涉,且其有見于經者,有不見于經者,王氏謂古經斷裂,缪續于此者是也。
故不載正條,收類于此。
) 附:王太仆法言: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
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複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
内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
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
溏洩而久,止發無恒,是無水也。
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
腎虛則寒動于中,心虛則熱收于内。
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
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
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
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
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
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
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。
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,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,此則氣不疏通,壅而為是也。
紀于水火,餘氣可知。
(疾病一注。
)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
髒腑之原,有寒熱溫涼之主。
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以寒,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
(論治七注。
)塞因塞用者,如下氣虛乏,中焦氣壅,欲散滿則更虛其下,欲補下則滿甚于中。
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,藥入或減,藥過依然,氣必更虛,病必漸甚。
乃不知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,則下虛自實,中滿自除,此塞因塞用之法也。
(論治四注。
)
(論治十七。
)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(針刺三十八。
)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
(疾病七十九。
)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。
(攝生六。
) 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。
(經絡十二。
)知氣之所在,而守其門戶。
(針刺十。
)知其所在者,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,故曰守其門戶焉。
(針刺十三。
)推阖其門,令神氣存。
(針刺十四。
)少陽司天,五之氣,陽乃去,寒乃來,雨乃降,氣門乃閉。
(運氣十七。
)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
(疾病五。
)風中五髒六腑之俞,亦為髒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。
(疾病二十八。
)凡刺熱邪越而蒼,出遊不歸乃無病,為開通辟門戶,使邪得出病乃已。
凡刺寒邪日以溫,徐往徐來緻其神,門戶已閉氣不分,虛實得調其氣存也。
(針刺三十四。
)瀉實者氣盛乃内針,針與氣俱内,以開其門。
補虛者候呼内針,氣出針入,針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針,氣入針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。
(疾病二十。
)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轸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
(運氣四。
)魄門。
(藏象二十三。
) 隐曲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隐曲。
(疾病六。
)不得隐曲。
(脈色二十九。
)隐曲不利,互引陰股。
(運氣二十七。
) 腎風之狀,隐曲不利。
(疾病二十八。
)隐曲之疾。
(運氣三十。
) 為故:适其至所為故也。
(論治三。
)适事為故。
(論治四。
)以汗為故而止。
(運氣二十五。
)左右前後針之,中脈為故。
(針刺六。
)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。
(針刺十四。
)刺筋上為故。
以熱為故。
刺無傷脈肉為故。
(俱針刺五十。
)刺肌肉為故。
(針刺三十六。
)必端内針為故止。
(針刺五十四。
) 所謂深之細者,其中手如針也,摩之切之,聚者堅也,博者大也。
上經者,言氣之通天也。
下經者,言病之變化也。
金匮者,決死生也。
揆度者,切度之也。
奇恒者,言奇病也。
所謂奇者,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。
恒者,得以四時死也。
所謂揆者,方切求之也,言切求其脈理也。
度者,得其病處,以四時度之也。
(此節乃病能論尾,觀其辭意,皆釋經文未明之義,而與本論無涉,且其有見于經者,有不見于經者,王氏謂古經斷裂,缪續于此者是也。
故不載正條,收類于此。
) 附:王太仆法言: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
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複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
内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
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
溏洩而久,止發無恒,是無水也。
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
腎虛則寒動于中,心虛則熱收于内。
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
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
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
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
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
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
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。
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,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,此則氣不疏通,壅而為是也。
紀于水火,餘氣可知。
(疾病一注。
)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
髒腑之原,有寒熱溫涼之主。
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以寒,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
(論治七注。
)塞因塞用者,如下氣虛乏,中焦氣壅,欲散滿則更虛其下,欲補下則滿甚于中。
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,藥入或減,藥過依然,氣必更虛,病必漸甚。
乃不知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,則下虛自實,中滿自除,此塞因塞用之法也。
(論治四注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