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論治

關燈
之。

    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

    (運氣十四。

    )
誅伐無過,命曰大惑,反亂大經,真不可複,絕人長命,予人夭殃。

    (針刺十五。

    )
帝曰:或有導引行氣、喬摩灸熨、刺飲藥之一者,可獨守耶?将盡行之乎?岐伯曰:諸方者,衆人之方也,非一人之所盡行也。

    此乃所謂守一勿失、萬物畢者也。

    (疾病九十四。

    )
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矣。

    (疾病三十三。

    )
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四。

    )
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

    (經絡二十三。

    )
所謂經治者,飲藥,亦曰灸刺。

    (針刺二十九。

    )
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。

    (脈色七。

    )
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

    (經絡六。

    )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

    如是者,則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。

    如是者,可将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。

    如此者弗灸,不已者因而瀉之,則五髒氣壞矣。

    (針刺二十八。

    )
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

    (脈色十九。

    )
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

    (論治十。

    )
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,緻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敗,謂之夭命。

    (疾病五十六。

    )
無實無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。

    奪陰者死,奪陽者狂。

    (針刺五十九。

    )
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。

    (針刺九。

    )
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是邪勝也,急瀉之;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急補之;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。

    故曰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

    (針刺五十六。

    )
夫氣之勝也,微者随之,甚者制之。

    氣之複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。

    皆随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。

    (運氣二十九。

    )
木郁達之,火郁發之,土郁奪之,金郁洩之,水郁折之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

    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

    所謂主氣不足,客氣勝也。

    (運氣二十三。

    )
司歲備物,則無遺主矣。

    上淫于下,所勝平之;外淫于内,所勝治之。

    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,正者正治,反者反治。

    (運氣二十四。

    )
治諸勝複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
    (運氣二十八。

    )
帝曰:客主之勝複,治之奈何?岐伯曰: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折之,不足者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适其寒溫,同者逆之,異者從之。

    帝曰: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氣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從之,餘已知之矣;其于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。

    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鹹。

    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。

    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。

    水位之主,其瀉以鹹,其補以苦。

    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。

    少陰之客,以鹹補之,以甘瀉之,以鹹收之。

    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。

    少陽之客,以鹹補之,以甘瀉之,以鹹軟之。

    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洩之。

    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鹹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,開發腠理,緻津液,通氣也。

    (運氣三十。

   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