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論治

關燈
不治已病治未病。

    (見攝生類七。

    )
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無後其時。

    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;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;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;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

    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;色夭不澤,謂之難治;脈實以堅,謂之益甚;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

    必察四難而明告之。

    (脈色十二。

    )
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

    (陰陽四。

    )
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髒所宜,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。

    (運氣二十四。

    )
凡治病必察其下,适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

    拘于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

    惡于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

    病不許治者,病不必治,治之無功矣。

    (藏象十一。

    )
能别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。

    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。

    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。

    能知虛石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。

    能知六經标本者,可以無惑于天下。

    (經絡十二。

    )
一曰治神,二曰知養身,三曰知毒藥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。

    (針刺九。

    )
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

    (脈色二十五。

    )
上工救其萌芽,下工救其已成。

    (針刺十三。

    )
上工十全九,中工十全七,下工十全六。

    (脈色十七。

    )
粗工兇兇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複起。

    (論治十七。

    )
粗工嘻嘻,以為可知,言熱未已,寒病複始,同氣異形,迷診亂經,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(标本二。

    )
毒藥攻邪,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四。

    )
标本逆從,治有先後。

    (标本五。

    )
病反其本,中标之病,治反其本,中标之方。

    (标本類三。

    )
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

    逆,正順也。

    若順,逆也。

    故曰知标與本,用之不殆,明知逆順,正行無問,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(标本二。

    )
病生于内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;病生于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内,反者益甚。

    (脈色三十二。

    )
陰盛而陽虛,先補其陽,後瀉其陰而和之。

    陰虛而陽盛,先補其陰,後瀉其陽而和之。

    虛而瀉之,是為重虛,重虛病益甚。

    (針刺八。

    )
病生于頭者頭重,生于手者臂重,生于足者足重,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。

    病先起陰者,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;病先起陽者,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。

    (針刺五十三。

    )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;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

    (針刺三十一。

    )
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
    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

    (脈色五。

    )
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

    (經絡三十三。

    )
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

    (疾病類一。

    )
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

    故曰:上取下取,内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

    能毒者以濃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。

    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

    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