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氣味

關燈
氣者,有真氣,有正氣,有邪氣。

    真氣者,所受于天,與谷氣并而充身也。

    正氣者,正風也,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

    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也。

    (見疾病類四。

    )
肺者氣之本。

    (藏象二。

    )
氣因于中。

    (疾病三十四。

    )
氣内為寶。

    (論治十八。

    )
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

    (藏象九。

    )
故神者,水谷之精氣也。

    (藏象二十七。

    )
人受氣于谷,谷入于胃,以傳于肺,五髒六腑皆以受氣。

    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

    (經絡二十三。

    )
谷入于胃,胃氣上注于肺。

    (疾病七十九。

    )
營氣之道,内谷為寶。

    谷入于胃,乃傳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專者行于經隧。

    (經絡二十四。

    )
食氣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氣于筋。

    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于脈。

    飲入于胃,遊溢精氣,上輸于脾。

    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

    水精四布,五經并行。

    (藏象十二。

    )
食入于陰,長氣于陽。

    (疾病六十四。

    )
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

    清者主陰,濁者主陽。

    (藏象十九。

    )
酒者,水谷之精,熟谷之液也。

    其氣悍,其入于胃中,則胃脹,氣上逆,滿于胸中,肝浮膽橫。

    當是之時,固比于勇士,氣衰則悔,名曰酒悖。

    (藏象二十一。

    )
邪氣來也緊而疾,谷氣來也徐而和。

    (針刺八。

    )
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;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

    (疾病二十一。

    )
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

    (論治七。

    )
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于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

    (疾病五十八。

    )
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

    (論治類八。

    )
陽為氣,陰為味。

    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。

    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

    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于味。

    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

    味濃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濃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

    味濃則洩,薄則通;氣薄則發洩,濃則發熱。

    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洩為陰。

    (陰陽一。

    )
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養五髒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
    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。

    故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
    (藏象十一。

    )
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鹹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

    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
    (論治七。

    )
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濃,緩則氣味薄,适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(論治三。

    )
欲令脾實,氣無滞飽,無久坐,食無太酸。

    (運氣類四十一。

    )
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洩為陰,鹹味湧洩為陰,淡味滲洩為陽。

    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

    (論治四。

    )
東方青色,入通于肝,其味酸,其臭臊。

    南方赤色,入通于心,其味苦,其臭焦。

    中央黃色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