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氣味
關燈
小
中
大
入通于脾,其味甘,其臭香。
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其味辛,其臭腥。
北方黑色,入通于腎,其味鹹,其臭腐。
(藏象四。
) 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洩之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緻津液,通氣也。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
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。
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鹹瀉之。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牛肉棗葵皆甘。
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犬肉李韭皆酸。
肺色白,宜食苦,麥羊肉杏薤皆苦。
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豕肉栗藿皆鹹。
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雞肉桃蔥皆辛。
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鹹軟。
毒藥攻邪,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髒,病随五味所宜也。
(疾病二十四。
) 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是謂五入。
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鹹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
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《九針論》曰:病在筋,無食酸;病在氣,無食辛;病在骨,無食鹹;病在血,無食苦;病在肉,無食甘。
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也,必自裁也,命曰五裁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厥陰在泉為酸化;少陰在泉為苦化;太陰在泉為甘化;少陽在泉為苦化;陽明在泉為辛化;太陽在泉為鹹化。
(運氣二十四。
) 帝曰:其于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;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鹹;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;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;水位之主,其瀉以鹹,其補以苦。
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陰之客,以鹹補之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;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陽之客,以鹹補之,以甘瀉之,以鹹軟之;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洩之;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鹹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。
(運氣三十。
) 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
是故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;味過于鹹,大骨氣勞,短肌心氣抑;味過于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;味過于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濃;味過于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
(疾病五。
) 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
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鹹,此五味之所合,五髒之氣也。
(藏象八。
) 甚則以苦洩之。
(運氣十七。
) 酸傷筋,辛勝酸;苦傷氣,鹹勝苦;甘傷脾,酸勝甘;辛傷皮毛,苦勝辛;鹹傷血,甘勝鹹。
(藏象五、六。
) 肥者令人内熱,甘者令人中滿。
(疾病六十一。
) 食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。
(論治九。
) 有病口甘者,名曰脾瘅。
有病口苦者,病名曰膽瘅。
(疾病六十一。
) 膽液洩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
(針刺四十七。
)
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,其味辛,其臭腥。
北方黑色,入通于腎,其味鹹,其臭腐。
(藏象四。
) 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洩之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緻津液,通氣也。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
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。
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鹹瀉之。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牛肉棗葵皆甘。
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犬肉李韭皆酸。
肺色白,宜食苦,麥羊肉杏薤皆苦。
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豕肉栗藿皆鹹。
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雞肉桃蔥皆辛。
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鹹軟。
毒藥攻邪,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髒,病随五味所宜也。
(疾病二十四。
) 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是謂五入。
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鹹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
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《九針論》曰:病在筋,無食酸;病在氣,無食辛;病在骨,無食鹹;病在血,無食苦;病在肉,無食甘。
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也,必自裁也,命曰五裁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厥陰在泉為酸化;少陰在泉為苦化;太陰在泉為甘化;少陽在泉為苦化;陽明在泉為辛化;太陽在泉為鹹化。
(運氣二十四。
) 帝曰:其于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;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鹹;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;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;水位之主,其瀉以鹹,其補以苦。
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陰之客,以鹹補之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;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陽之客,以鹹補之,以甘瀉之,以鹹軟之;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洩之;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鹹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。
(運氣三十。
) 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
是故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;味過于鹹,大骨氣勞,短肌心氣抑;味過于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;味過于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濃;味過于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
(疾病五。
) 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
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鹹,此五味之所合,五髒之氣也。
(藏象八。
) 甚則以苦洩之。
(運氣十七。
) 酸傷筋,辛勝酸;苦傷氣,鹹勝苦;甘傷脾,酸勝甘;辛傷皮毛,苦勝辛;鹹傷血,甘勝鹹。
(藏象五、六。
) 肥者令人内熱,甘者令人中滿。
(疾病六十一。
) 食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。
(論治九。
) 有病口甘者,名曰脾瘅。
有病口苦者,病名曰膽瘅。
(疾病六十一。
) 膽液洩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
(針刺四十七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