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脈色
關燈
小
中
大
善為脈者,謹察五髒六腑,一逆一從,陰陽表裡,雌雄之紀,藏之心意,合心于精,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,是為得道。
(見藏象類四。
) 脈氣流經,經氣歸于肺,肺朝百脈。
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(藏象十二。
)天周二十八宿,人經二十八脈,周身一十六丈二尺。
故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于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
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
(經絡二十六。
) 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内生,名曰脫營。
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
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
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内傷,身必敗亡。
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為攣。
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
(論治十八。
)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也。
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于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?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
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
(論治十九。
) 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
(脈色二十五。
)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?氣口亦太陰也。
(藏象十一。
) 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。
(脈色二十一注義。
) 肝脈弦,心脈鈎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謂五髒之脈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鈎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太陽之至大而長。
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者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陰陽易者危。
(運氣三十一。
) 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,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
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,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
一陽者,少陽也,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。
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交于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
二陰至肺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
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鈎而滑。
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
(疾病七。
) 春不沉,夏不弦,冬不澀,秋不數,是謂四塞。
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澀甚曰病,數甚曰病,參見曰病,複見曰病,未至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
(運氣二十二。
) 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皆同,命死不治。
(疾病類二十五。
) 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命曰平人。
人迎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為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
寸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糜、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
(針刺二十九。
) 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
(針刺類二十八。
) 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、有餘不足也。
(針刺五十七。
)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,衰則危矣。
(藏象十五。
)
(見藏象類四。
) 脈氣流經,經氣歸于肺,肺朝百脈。
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(藏象十二。
)天周二十八宿,人經二十八脈,周身一十六丈二尺。
故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于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
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
(經絡二十六。
) 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内生,名曰脫營。
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
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
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内傷,身必敗亡。
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為攣。
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
(論治十八。
)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也。
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于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?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
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
(論治十九。
) 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
(脈色二十五。
)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?氣口亦太陰也。
(藏象十一。
) 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。
(脈色二十一注義。
) 肝脈弦,心脈鈎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謂五髒之脈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鈎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太陽之至大而長。
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者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陰陽易者危。
(運氣三十一。
) 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,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
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,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
一陽者,少陽也,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。
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交于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
二陰至肺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
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鈎而滑。
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
(疾病七。
) 春不沉,夏不弦,冬不澀,秋不數,是謂四塞。
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澀甚曰病,數甚曰病,參見曰病,複見曰病,未至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
(運氣二十二。
) 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皆同,命死不治。
(疾病類二十五。
) 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命曰平人。
人迎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為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
寸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糜、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
(針刺二十九。
) 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
(針刺類二十八。
) 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、有餘不足也。
(針刺五十七。
) 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,衰則危矣。
(藏象十五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