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藏象
關燈
小
中
大
天氣通于肺,地氣通于嗌,風氣通于肝,雷氣通于心,谷氣通于脾,雨氣通于腎。
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
(見陰陽類四。
) 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,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。
故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;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陽,肝也;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
(陰陽五。
) 陰者主髒,陽者主腑;陽受氣于四末,陰受氣于五髒。
(針刺二十八。
) 陰脈榮其髒,陽脈榮其腑。
其流溢之氣,内溉髒腑,外濡腠理。
(經絡二十八。
) 陽中之少陰,肺也。
陽中之太陽,心也。
陰中之少陽,肝也。
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
陰中之太陰,腎也。
(經絡十五。
) 肝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,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
心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,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
脾主長夏,足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,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
肺主秋,手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庚辛,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洩之。
腎主冬,足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壬癸,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緻津液,通氣也。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
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。
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
(疾病二十四。
) 肝為牡髒,其色青,其時春,其音角,其味酸,其日甲乙。
心為牡髒,其色赤,其時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征,其味苦。
脾為牝髒,其色黃,其時長夏,其日戊己,其音宮,其味甘。
肺為牝髒,其色白,其音商,其時秋,其日庚辛,其味辛。
腎為牝髒,其色黑,其時冬,其日壬癸,其音羽,其味鹹。
是為五變。
(針刺十七。
) 春脈者肝也。
夏脈者心也。
秋脈者肺也。
冬脈者腎也。
脾脈者土也,孤髒以灌四傍者也。
(脈色類十。
) 九野為九藏,故形藏四,神藏五,合為九藏以應之也。
(運氣一。
脈色五。
) 五髒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。
六腑者,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。
(經絡十二。
) 五髒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将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
故五髒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于目,心悲氣并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
(疾病類五十八。
) 五髒六腑,肺為之蓋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。
肝者主為将,脾者主為衛,腎者主為外。
六腑者,胃為之海。
(藏象二十九。
) 肝生于左、肺藏于右,心部于表,腎治于裡,脾為之使,胃為之市,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從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
(針刺六十四。
) 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。
(疾病七十一。
) 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成此形。
志意通,内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髒。
(疾病十八。
《本神篇》曰:脾藏營,心藏脈,腎藏精。
詳藏象十。
) 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哕為恐,大腸小腸為洩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
膽為怒,是為五病。
精氣并于心則喜,并于肺則悲,并于肝則憂,并于脾則畏,并于腎則恐,是謂五并。
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,是謂五惡。
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
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,(《九針論》曰:腎藏精志也。
)是謂五髒所藏。
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,是謂五主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人有五髒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,(陰陽一。
) 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
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。
(脈色三十二。
) 肝色青,心色赤,肺色白,脾色黃,腎色黑。
(疾病類二
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
(見陰陽類四。
) 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,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。
故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;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陽,肝也;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
(陰陽五。
) 陰者主髒,陽者主腑;陽受氣于四末,陰受氣于五髒。
(針刺二十八。
) 陰脈榮其髒,陽脈榮其腑。
其流溢之氣,内溉髒腑,外濡腠理。
(經絡二十八。
) 陽中之少陰,肺也。
陽中之太陽,心也。
陰中之少陽,肝也。
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
陰中之太陰,腎也。
(經絡十五。
) 肝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,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
心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,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
脾主長夏,足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,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
肺主秋,手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庚辛,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洩之。
腎主冬,足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壬癸,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緻津液,通氣也。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
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。
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
(疾病二十四。
) 肝為牡髒,其色青,其時春,其音角,其味酸,其日甲乙。
心為牡髒,其色赤,其時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征,其味苦。
脾為牝髒,其色黃,其時長夏,其日戊己,其音宮,其味甘。
肺為牝髒,其色白,其音商,其時秋,其日庚辛,其味辛。
腎為牝髒,其色黑,其時冬,其日壬癸,其音羽,其味鹹。
是為五變。
(針刺十七。
) 春脈者肝也。
夏脈者心也。
秋脈者肺也。
冬脈者腎也。
脾脈者土也,孤髒以灌四傍者也。
(脈色類十。
) 九野為九藏,故形藏四,神藏五,合為九藏以應之也。
(運氣一。
脈色五。
) 五髒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。
六腑者,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。
(經絡十二。
) 五髒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将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
故五髒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于目,心悲氣并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
(疾病類五十八。
) 五髒六腑,肺為之蓋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。
肝者主為将,脾者主為衛,腎者主為外。
六腑者,胃為之海。
(藏象二十九。
) 肝生于左、肺藏于右,心部于表,腎治于裡,脾為之使,胃為之市,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從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
(針刺六十四。
) 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。
(疾病七十一。
) 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成此形。
志意通,内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髒。
(疾病十八。
《本神篇》曰:脾藏營,心藏脈,腎藏精。
詳藏象十。
) 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哕為恐,大腸小腸為洩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
膽為怒,是為五病。
精氣并于心則喜,并于肺則悲,并于肝則憂,并于脾則畏,并于腎則恐,是謂五并。
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,是謂五惡。
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
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,(《九針論》曰:腎藏精志也。
)是謂五髒所藏。
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,是謂五主。
(疾病二十五。
) 人有五髒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,(陰陽一。
) 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
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。
(脈色三十二。
) 肝色青,心色赤,肺色白,脾色黃,腎色黑。
(疾病類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