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陰陽五行

關燈
黃帝問曰:餘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(上與《六節藏象論》同,詳運氣一。

    )
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

    今三陰三陽,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(陰陽者數句與《五營運大論》同,詳運氣類四。

    又手足陰陽系日月篇亦同,見經絡類三十四。

    )
萬之大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

    天複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

    (見經絡類二十九。

    )
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紀綱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?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

    (運氣三。

    )
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征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

    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

    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

    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

    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

    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

    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

    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

    (運氣三。

    )
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陰陽。

    天地之間,六合之内,其氣九州九竅,五髒十二節,皆通乎天氣。

    其生五,其氣三,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

    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。

    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

    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

    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

    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。

    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

    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

    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

    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

    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。

    精氣乃絕。

    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

    (疾病五。

    )
天氣,清靜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

    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,雲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。

    (攝生五。

    )
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内。

    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

    (疾病十三。

    )
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

    陰陽并交,至人之所行。

    陰陽并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
    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

    (脈色類七。

    )
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

    (疾病三十四。

    )
陽從左,陰從右;老從上,少從下。

    是以春夏歸陽為生,歸秋冬為死;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。

    (疾病八十四。

    )
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熱而左溫;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

    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

    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

    崇高則陰氣治之,污下則陽氣治之,陽勝者先天,陰勝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
    (運氣十六。

    )
陰道偶,陽道奇。

    發于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。

    發于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。

    (經絡三十。

    )
陽之動,始于溫,盛于暑;陰之動,始于清,盛于寒。

    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。

    (運氣三十二。

    )
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;陰陽之往複,寒暑彰其兆。

    (運氣十。

    )
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

    (攝生類六。

    )
太陽為開,陽明為阖,少陽為樞。

    太陰為開,厥陰為阖,少陰為樞。

    (經絡二十九。

    )
三陽為經,二陽為維,一陽為遊部。

    三陽為表,二陰為裡,一陰至絕作朔晦,卻具合以正其理。

    所謂三陽者,太陽為經。

    二陽者,陽明也。

    一陽者,少陽也。

    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。

    三陽為父,二陽為衛,一陽為紀。

    三陰為母,二陰為雌,一陰為獨使。

    (疾病七。

    )
帝曰: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?岐伯曰:氣有多少異用也。

    陽明何謂也?兩陽合明也。

    厥陰何也?兩陰交盡也。

    兩陰交盡故曰幽,兩陽合明故曰明。

    (運氣三十三。

    )
太陰藏搏者,三陰也。

    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。

    太陽藏何象?象三陽而浮也。

    少陽藏何象?象一陽也。

    陽明藏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