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三、十二髒神失守位邪鬼外幹之刺
關燈
小
中
大
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二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脾為谏議之官,知周出焉,(脾藏意,神志未定,意能通之,故為谏議之官。
慮周萬事,皆由乎意,故智周出焉。
若意有所着,思有所傷,勞倦過度,則脾神散失矣。
)可刺脾之源。
(太白穴也。
用長針,口内溫之,先以左手按穴,刺入二分,留五呼,進至三分,留五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之。
)胃為倉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
(饑飽失宜,飲食無度,偏于嗜好,其神乃傷。
)可刺胃之源。
(沖陽穴也。
用長針,于口中溫之,先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,(食物至此,變化其形而出,閉結則腸胃壅滞,洩利則門戶不要,傳道失守,三焦元氣之所關也。
)可刺大腸之源。
(合谷穴也。
用長針,口中溫之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至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之。
)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,(受盛水谷而厘清濁,故曰化物出焉。
清濁不分,則小腸失其化矣。
)可刺小腸之源。
(腕骨穴也。
用長針,口中溫針,先以左手按穴,刺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,(色欲恐懼,強力入水,皆能傷腎。
腎傷則作強伎巧,神失其職矣。
) 刺其腎之源。
(太溪穴也。
用長針,于口中先溫,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一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三焦者,決渎之官,水道出焉,(決渎者,水道流通之義。
如江河淮濟,不變其道,百川歸之,以入于海,故曰四渎。
人之三焦,在上主納,在中主運。
在下主出。
若出納營運不得其正,則三焦失守,神氣不聚,邪乘虛而犯之矣。
) 刺三焦之源。
(陽池穴也。
用長針,于口中溫之,先以左手按穴,刺三分,留三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之。
)膀胱者,州都之官,精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,(膀胱為三焦之下澤,津液所聚,故曰州都。
然賴下焦之氣,施化而通,若其不約而遺,不利而癃,皆氣海之失職也。
)刺膀胱之源。
(京骨穴也。
用長針,先溫于口中,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三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
(不相失者謂之相使,失則神氣散亂,有邪幹犯,災害至矣,宜用刺法以全其真也。
)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,亦法有修真之道,非治疾也,故要修養和神也。
(此言針法有如此之妙,其要在修養和神而已。
)道貴常存,補神固根,精氣不散,神守不分。
(道貴常存者,貴其不衰也。
不衰之道,在補神以固根。
欲全其神,在精氣不散,則神守不分矣。
)然即神守,而雖不去亦全真。
(言神守者,豈惟神不去,正所以全真也。
)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
(至真之道,要在守神,不知守神,非達道也。
)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(玄者,水之色。
天玄者,天一之義。
以至真之要,重在精也。
)神守天息,複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
(天息者,鼻息通乎天也。
守息則氣存,氣存則神存,故曰神守天息。
以上三節,首言神,次言精,此言氣。
夫人始生,先成精,精其本也。
兒在母腹,先通胎息,氣其元也。
既寶其精,又養其氣,複其本,返其元矣。
精氣充而神自全,謂之内三寶。
三者合一,即全真之道也,故曰歸宗。
前有存三守一愚按,在四十一。
)
)脾為谏議之官,知周出焉,(脾藏意,神志未定,意能通之,故為谏議之官。
慮周萬事,皆由乎意,故智周出焉。
若意有所着,思有所傷,勞倦過度,則脾神散失矣。
)可刺脾之源。
(太白穴也。
用長針,口内溫之,先以左手按穴,刺入二分,留五呼,進至三分,留五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之。
)胃為倉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
(饑飽失宜,飲食無度,偏于嗜好,其神乃傷。
)可刺胃之源。
(沖陽穴也。
用長針,于口中溫之,先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,(食物至此,變化其形而出,閉結則腸胃壅滞,洩利則門戶不要,傳道失守,三焦元氣之所關也。
)可刺大腸之源。
(合谷穴也。
用長針,口中溫之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至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之。
)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,(受盛水谷而厘清濁,故曰化物出焉。
清濁不分,則小腸失其化矣。
)可刺小腸之源。
(腕骨穴也。
用長針,口中溫針,先以左手按穴,刺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,(色欲恐懼,強力入水,皆能傷腎。
腎傷則作強伎巧,神失其職矣。
) 刺其腎之源。
(太溪穴也。
用長針,于口中先溫,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一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三焦者,決渎之官,水道出焉,(決渎者,水道流通之義。
如江河淮濟,不變其道,百川歸之,以入于海,故曰四渎。
人之三焦,在上主納,在中主運。
在下主出。
若出納營運不得其正,則三焦失守,神氣不聚,邪乘虛而犯之矣。
) 刺三焦之源。
(陽池穴也。
用長針,于口中溫之,先以左手按穴,刺三分,留三呼,進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之。
)膀胱者,州都之官,精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,(膀胱為三焦之下澤,津液所聚,故曰州都。
然賴下焦之氣,施化而通,若其不約而遺,不利而癃,皆氣海之失職也。
)刺膀胱之源。
(京骨穴也。
用長針,先溫于口中,以左手按穴,刺入三分,留三呼,進二分,留三呼,徐徐出針,以手扪其穴。
)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
(不相失者謂之相使,失則神氣散亂,有邪幹犯,災害至矣,宜用刺法以全其真也。
)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,亦法有修真之道,非治疾也,故要修養和神也。
(此言針法有如此之妙,其要在修養和神而已。
)道貴常存,補神固根,精氣不散,神守不分。
(道貴常存者,貴其不衰也。
不衰之道,在補神以固根。
欲全其神,在精氣不散,則神守不分矣。
)然即神守,而雖不去亦全真。
(言神守者,豈惟神不去,正所以全真也。
)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
(至真之道,要在守神,不知守神,非達道也。
)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(玄者,水之色。
天玄者,天一之義。
以至真之要,重在精也。
)神守天息,複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
(天息者,鼻息通乎天也。
守息則氣存,氣存則神存,故曰神守天息。
以上三節,首言神,次言精,此言氣。
夫人始生,先成精,精其本也。
兒在母腹,先通胎息,氣其元也。
既寶其精,又養其氣,複其本,返其元矣。
精氣充而神自全,謂之内三寶。
三者合一,即全真之道也,故曰歸宗。
前有存三守一愚按,在四十一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