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關燈
(《素問·遺篇刺法論》附:導引法) 黃帝問曰:剛柔二幹,失守其位,使天運之氣皆虛乎?與民為病,可得平乎?(十幹五運,分屬陰陽。

    陽幹氣剛,甲丙戊庚壬也。

    陰幹氣柔,乙丁己辛癸也。

    故曰剛柔二幹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深乎哉問!明其奧旨,天地疊移,三年化疫,是謂根之可見,必有逃門。

    (根,緻病之本也。

    逃門,即治之之法。

    )
假令甲子剛柔失守,(甲與己合,皆土運也。

    子午則少陰司天,凡少陰司天,必陽明在泉,陽明屬卯酉,而配于土運,則己卯為甲子年在泉之化。

    故上甲則下己,上剛則下柔,此天地之合,氣化之常也。

    甲午己酉,其氣皆同。

    失守義如下文下章。

    )
剛未正,柔孤而有虧,(若上年癸亥,厥陰司天,木不退位,則甲子雖以陽年,土猶不正,甲子剛土未正于上,則己卯在泉亦柔孤而有虧也。

    )
時序不令,即音律非從,(甲子陽律,太宮也。

    己卯陰呂,少宮也。

    剛失守則律乖音,柔孤虛則呂不應。

    )
如此三年,變大疫也。

    (土氣被抑,至三年後,必發而為土疫。

    疫,溫疫也。

    )
詳其微甚,察其淺深,欲至而可刺,刺之。

    (郁微則病淺,郁甚則病深,察其欲至之期,可刺即刺之。

    )
當先補腎俞,(腎俞穴,在足太陽經。

    土疫将至,恐傷水髒,故當先補腎俞。

    舊注曰:未刺時,先口銜針暖而用之,用圓利針。

    臨刺時咒曰:五帝上真,六甲玄靈,氣符至陰,百邪閉理。

    念三遍。

    自口中取針,先刺二分,留六呼,次入針至三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針,以手扪之,令受針人咽氣三次,又可定神魂者也。

    按:病能論末王氏注曰:世本既阙第七二篇,蓋指刺法、本病二論也。

    可見二篇亡在王氏之前。

    《新校正》雲:今世有素問亡篇,仍托名王氏為注,辭理鄙陋,無足取者,久為明證。

    故此下用針咒語,其非王氏之筆可知。

    但臨時誦之,或亦令人神定心專耳,故并錄之以備擇用。

    )
次三日,可刺足太陰之所注。

    (太白穴也。

    土郁之甚,故當刺此以洩土氣。

    舊注曰:先以口銜針令溫,欲下針時咒曰: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

    誦之三遍,乃刺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,急出其針。

    )
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,次三年作土疠,其法補瀉,一如甲子同法也。

    (甲子年在泉,陽明己卯之化也。

    若己卯之柔不至于下,則甲子之剛亦孤立于上,三年之後,必作土疠。

    疠,殺疠也,即瘟疫之類。

    針法亦同。

    凡甲己土運之年上下失守者,其治皆然。

    )
其刺以畢。

    又不須夜行及遠行,令七日潔,清淨齋戒。

    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遍,以引頸咽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後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

    (此即養氣還精之法也。

    舊注曰:仙家咽氣,令腹中鳴至臍下,子氣見母元氣,故曰反本還元,久餌之,令深根固蒂也。

    故咽氣津者,名天池之水,資精氣血,蕩滌五髒,先溉元海,一名離宮之水,一名玉池,一名神水,不可唾之,但可餌之,以補精血,可益元海也。

    愚按:人生之本,精與氣耳,精能生氣,氣亦生精,氣聚精盈則神王,氣散精衰則神去,故修真諸書,千言萬語,無非發明精氣神三字。

    然三者之用,尤先于氣。

    故《悟真篇》曰:道自虛無生一氣,便從一氣産陰陽,又古歌曰:氣是添年藥,津為續命芝。

    世上慢忙兼慢走,不知求我更求誰?蓋以天地萬物皆由氣化,氣存數亦存,氣盡數亦盡,所以生者由乎此,所以死者亦由乎此,此氣之不可不寶,能寶其氣,則延年之道也。

    故晉道成論長生養性之旨曰:其要在于存三、抱元、守一。

    三者,精氣神,其名曰三寶。

    抱元者,抱守元陽真氣也。

    守一者,神靈也。

    神在心,心有性,屬陽,是為南方丙丁之火。

    腎者能生元陽為真氣,其洩為精,是為北方壬癸之水。

    水為命,命系于陰也。

    此之謂性命。

    為三一之道,在于存想,下入丹田、抱守元陽,逾三五年,自然神定氣和,功滿行畢,其道成矣。

    諸如此類,雖道家議論盡多,然無非祖述本經精氣之義耳。

    此章言閉氣者,即所以養氣也。

    餌津者,即所以益精也。

    其下手工夫,惟蔣氏調氣篇、蘇氏養生訣、李真人長生十六字訣皆得其法,足為入門之階。

    如蔣氏調氣篇曰:天地虛空中皆氣,人身虛空處皆氣。

    故呼出濁氣,身中之氣也;吸入清氣,天地之氣也,人在氣中,如魚遊水中。

    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即死,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,其理一也。

    善攝生者,必明調氣之故。

    欲修調氣之術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