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、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

關燈
(《素問·遺篇本病論》) 帝曰:升降不前,晰知其宗,願聞遷正,可得明乎?(晰音昔,明也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正司中位,是謂遷正位。

    司天不得其遷正者,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,(新舊之交,大寒日也。

    )
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,即仍舊治天數,新司天未得遷正也。

    (新舊相遇,而舊者有餘未退,仍治天數,則新者未得遷正。

    )
厥陰不遷正,即風暄不時,花卉萎瘁;(巳亥年,太陽未退位,則厥陰不遷正,風木失時,故有此變。

    卉音毀。

    )
民病淋溲,目系轉,轉筋喜怒,小便赤。

    (木失其正,肝經病也。

    )
風欲令而寒由不去,溫暄不正,春正失時。

    (木王于春,其氣不伸,故失時也。

    )
少陰不遷正,即冷氣不退,春冷後寒,暄暖不時;(子午年,若厥陰不退位,則少陰不遷正,君火不正,故春多寒冷,暄暖不能及時。

    )
民病寒熱,四肢煩痛,腰脊強直。

    (陽氣不正,時多寒冷,故民為寒熱煩痛等病。

    )
木氣雖有餘,位不過于君火也。

    (上年厥陰陰氣,至本年初氣之末,交于春分,則主客君火已皆得位,木雖有餘,故不能過此。

    )
太陰不遷正,即雲雨失令,萬物枯焦,當生不發;(醜未年,若少陰不退位,則太陰不遷正,萬物賴土以生,土氣失正,故當生不發。

    )
民病手足肢節腫滿,大腹水腫,填臆不食,飧洩脅滿,四肢不舉。

    (土氣失和,脾經為病也。

    )
雨化欲令,熱猶治之,溫煦于氣,亢而不澤。

    (君火有餘,濕化不行也。

    )
少陽不遷正,則炎灼弗令,苗莠不榮,酷暑于秋,肅殺晚至,霜露不時;(寅申年,若太陰不退位,則少陽不遷正,相火失正,故炎灼弗令,苗莠不榮,暑熱肅殺,其至皆晚也。

    莠音有,似稷之草。

    )
民病瘧骨熱,心悸驚駭,甚時血溢。

    (皆相火郁熱之病。

    )
陽明不遷正,則暑化于前,肅殺于後,草木反榮;(卯酉年,若少陽不退位,則陽明不遷正,金為火制,故暑熱在前,肅殺在後。

    金令衰遲,故草木反榮。

    )
民病寒熱鼽嚏,皮毛折,爪甲枯焦,甚則喘嗽息高,悲傷不樂。

    (相火灼金,肺經受病也。

    )
熱化乃布,燥化未令,即清勁未行,肺金複病。

    (清勁未行,金之衰也。

    )
太陽不遷正,則冬清反寒,易令于春,殺霜在前,寒冰于後,陽光複治,凜冽不作,氛雲待時;(辰戌年,若陽明不退位,則太陽不遷正,水正衰遲,故冬清反寒,易令于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