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六氣之複病治
關燈
小
中
大
鼓栗,寒極反熱,嗌絡焦槁,渴引水漿,色變黃赤,少氣脈萎,化而為水,傳為腫,甚則入肺,咳而血洩,(少陽相火之複,故大熱至而枯燥燔。
介蟲屬金,所以耗也。
其病則驚螈咳衄,心熱煩躁,火乘心肺也,便數憎風,表裡皆熱也。
厥氣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螈,火氣内發,上為口糜嘔逆,血溢血洩,皆火炎于上,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。
發而為瘧,惡寒鼓栗,寒極反熱,以風火相薄而陰陽相并也。
嗌絡焦槁,渴引水漿,津液涸也,色變黃赤,熱在脾則黃,在心則赤也,少氣脈萎,氣血傷也。
化而為水,傳為腫,以氣蒸熱化,水道不通,而浮腫如泥也。
火盛必傷金故甚則入肺,咳而血洩。
,儒決切。
螈音翅。
)尺澤絕,死不治。
(尺澤,肺經穴也,按:前章少陰司天熱淫所勝言尺澤,少陽司天火淫所勝言天府,此章所言與前章相反,然皆系肺經之穴,以火克金,故能互見其害。
)陽明之複,清氣大舉,森木蒼幹,毛蟲乃厲,病生脅,氣歸于左,善太息,甚則心痛痞滿,腹脹而洩,嘔吐咳哕煩心,病在膈中,頭痛,甚則入肝,驚駭筋攣,(陽明燥金之複,故清氣大舉,森木蒼幹,毛蟲乃厲,金克木也。
病生脅,氣歸于左,肝木傷也。
金氣盛則木郁火衰而陽氣不達,故善太息。
甚則心痛痞滿,腹脹而洩,嘔吐咳哕煩心,清邪在中也。
頭痛者,陰寒外束,熱聚于經也。
金強侮肝,故為驚駭筋攣之病。
)太沖絕,死不治。
(太沖,肝經穴也。
)太陽之複,厥氣上行,水凝雨冰,羽蟲乃死,心胃生寒,胸中不利,心痛痞滿,頭痛善悲,時眩仆食減,腰反痛,屈伸不便,地裂冰堅,陽光不治,少腹控睾,引腰脊,上沖心,唾出清水,及為哕噫,甚則入心,善忘善悲,(太陽寒水之複,其氣上行,則水凝雨冰。
羽蟲屬火,水盛乃死也。
其病心胃生寒,故胸中不利也。
心痛痞滿,寒在膈間也。
頭痛善悲,寒并于上而陽神虛也。
時眩仆食減,清陽失位而胃中寒也。
腰反痛,屈伸不便,寒歸水藏而連及太陽經也。
地裂冰堅,陽光不治,水令行也。
少腹控睾,引腰脊,上沖于心,寒客三陰,上侵君火也。
唾出清水,及為哕噫,寒水侮土,胃脘無陽也。
寒甚者必乘心,心藏神,神不足則善忘善悲。
音誰。
睾音高,)神門絕,死不治。
(神門,心經穴也。
)帝曰:善。
治之奈何?(治六氣之複。
)岐伯曰:厥陰之複,治以酸寒,佐以甘辛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。
(厥陰風木之複,治以酸寒,木之正味,其瀉以酸,木火相生,宜清以寒也,佐以甘辛,木盛土衰,以甘補土,辛從金化,以辛制木也。
瀉者,瀉肝之實。
緩者,緩肝之急也。
)少陰之複,治以鹹寒,佐以苦辛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鹹軟之。
(少陰君火之複,治以鹹寒,制以所不勝也。
佐以苦辛,發散其熱也。
以甘瀉之,甘瀉火也。
以酸收之,斂浮熱也。
以苦發之,散火之郁也。
以鹹軟之,解熱之結也。
)太陰之複,治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瀉之,燥之洩之。
(太陰濕土之複,治以苦熱,苦能瀉土,熱能燥濕也。
佐以酸辛,酸能制土,辛能溫寒也。
以苦瀉之,燥之洩之,瀉以奪其壅,燥以勝其濕,洩以利其水也。
)少陽之複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鹹軟之,以酸收之,辛苦發之,發不遠熱,無犯溫涼,少陰同法。
(少陽相火之複,與上文少陰之複治同。
發不遠熱,無犯溫涼,重明用發者,勿犯寒涼也。
少陰之治亦然。
)陽明之複,治以辛溫,佐以苦甘,以苦洩之,以苦下之,以酸補之。
(陽明燥金之複,治以辛溫,金之正味,瀉之以辛,金之清燥,勝之以溫也。
佐以苦甘,苦從火化,以苦制金,木被金傷,以甘緩急也。
以苦洩之下之,開燥結以通實邪;以酸補之,斂津液以滋幹涸也。
)太陽之複,治以鹹熱,佐以甘辛,以苦堅之。
(太陽寒水之複,治以鹹熱,水之正味,其瀉以鹹,而治寒以熱也。
佐以甘辛,甘從土化,用以制水,而辛能散寒也。
寒水通于腎,腎不堅則寒易起,故《藏氣法時論》曰: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也。
)治諸勝複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。
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(此總結前章淫勝反勝相勝相複之治,皆不外乎此法,則正氣得安,病氣衰去,陰陽宗主各有所歸,自無偏勝之患,而治法盡于此矣。
脆音翠。
)帝曰:善。
介蟲屬金,所以耗也。
其病則驚螈咳衄,心熱煩躁,火乘心肺也,便數憎風,表裡皆熱也。
厥氣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螈,火氣内發,上為口糜嘔逆,血溢血洩,皆火炎于上,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。
發而為瘧,惡寒鼓栗,寒極反熱,以風火相薄而陰陽相并也。
嗌絡焦槁,渴引水漿,津液涸也,色變黃赤,熱在脾則黃,在心則赤也,少氣脈萎,氣血傷也。
化而為水,傳為腫,以氣蒸熱化,水道不通,而浮腫如泥也。
火盛必傷金故甚則入肺,咳而血洩。
,儒決切。
螈音翅。
)尺澤絕,死不治。
(尺澤,肺經穴也,按:前章少陰司天熱淫所勝言尺澤,少陽司天火淫所勝言天府,此章所言與前章相反,然皆系肺經之穴,以火克金,故能互見其害。
)陽明之複,清氣大舉,森木蒼幹,毛蟲乃厲,病生脅,氣歸于左,善太息,甚則心痛痞滿,腹脹而洩,嘔吐咳哕煩心,病在膈中,頭痛,甚則入肝,驚駭筋攣,(陽明燥金之複,故清氣大舉,森木蒼幹,毛蟲乃厲,金克木也。
病生脅,氣歸于左,肝木傷也。
金氣盛則木郁火衰而陽氣不達,故善太息。
甚則心痛痞滿,腹脹而洩,嘔吐咳哕煩心,清邪在中也。
頭痛者,陰寒外束,熱聚于經也。
金強侮肝,故為驚駭筋攣之病。
)太沖絕,死不治。
(太沖,肝經穴也。
)太陽之複,厥氣上行,水凝雨冰,羽蟲乃死,心胃生寒,胸中不利,心痛痞滿,頭痛善悲,時眩仆食減,腰反痛,屈伸不便,地裂冰堅,陽光不治,少腹控睾,引腰脊,上沖心,唾出清水,及為哕噫,甚則入心,善忘善悲,(太陽寒水之複,其氣上行,則水凝雨冰。
羽蟲屬火,水盛乃死也。
其病心胃生寒,故胸中不利也。
心痛痞滿,寒在膈間也。
頭痛善悲,寒并于上而陽神虛也。
時眩仆食減,清陽失位而胃中寒也。
腰反痛,屈伸不便,寒歸水藏而連及太陽經也。
地裂冰堅,陽光不治,水令行也。
少腹控睾,引腰脊,上沖于心,寒客三陰,上侵君火也。
唾出清水,及為哕噫,寒水侮土,胃脘無陽也。
寒甚者必乘心,心藏神,神不足則善忘善悲。
音誰。
睾音高,)神門絕,死不治。
(神門,心經穴也。
)帝曰:善。
治之奈何?(治六氣之複。
)岐伯曰:厥陰之複,治以酸寒,佐以甘辛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。
(厥陰風木之複,治以酸寒,木之正味,其瀉以酸,木火相生,宜清以寒也,佐以甘辛,木盛土衰,以甘補土,辛從金化,以辛制木也。
瀉者,瀉肝之實。
緩者,緩肝之急也。
)少陰之複,治以鹹寒,佐以苦辛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鹹軟之。
(少陰君火之複,治以鹹寒,制以所不勝也。
佐以苦辛,發散其熱也。
以甘瀉之,甘瀉火也。
以酸收之,斂浮熱也。
以苦發之,散火之郁也。
以鹹軟之,解熱之結也。
)太陰之複,治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瀉之,燥之洩之。
(太陰濕土之複,治以苦熱,苦能瀉土,熱能燥濕也。
佐以酸辛,酸能制土,辛能溫寒也。
以苦瀉之,燥之洩之,瀉以奪其壅,燥以勝其濕,洩以利其水也。
)少陽之複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鹹軟之,以酸收之,辛苦發之,發不遠熱,無犯溫涼,少陰同法。
(少陽相火之複,與上文少陰之複治同。
發不遠熱,無犯溫涼,重明用發者,勿犯寒涼也。
少陰之治亦然。
)陽明之複,治以辛溫,佐以苦甘,以苦洩之,以苦下之,以酸補之。
(陽明燥金之複,治以辛溫,金之正味,瀉之以辛,金之清燥,勝之以溫也。
佐以苦甘,苦從火化,以苦制金,木被金傷,以甘緩急也。
以苦洩之下之,開燥結以通實邪;以酸補之,斂津液以滋幹涸也。
)太陽之複,治以鹹熱,佐以甘辛,以苦堅之。
(太陽寒水之複,治以鹹熱,水之正味,其瀉以鹹,而治寒以熱也。
佐以甘辛,甘從土化,用以制水,而辛能散寒也。
寒水通于腎,腎不堅則寒易起,故《藏氣法時論》曰: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也。
)治諸勝複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。
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(此總結前章淫勝反勝相勝相複之治,皆不外乎此法,則正氣得安,病氣衰去,陰陽宗主各有所歸,自無偏勝之患,而治法盡于此矣。
脆音翠。
)帝曰: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