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六氣之複病治
關燈
小
中
大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帝曰:六氣之複何如?(複者,報複之義。
六氣盛衰不常,有所勝,則有所複也。
愚按:王氏曰:凡先有勝,後必複。
新校正引《玄珠》正化對化之義雲:正司化令之實,對司化令之虛,對化勝而有複,正化勝而不複。
反以王注為未然。
或又曰:甲丙戊庚壬陽年太過,有勝無複;乙丁己辛癸陰年不及,有勝必有複。
皆未達之言也。
夫勝複之道,随氣盛衰而見,非有正對之分。
考之本經諸篇。
原無此言。
其于不及有複太過無複之說,蓋以《氣交變大論》,凡太過之運皆不言複,惟不及之年則有之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所載六十年運氣之紀,亦惟不及之歲言複,而太過之年則無。
似乎陽年太過,有勝無複也。
然《五常政大論》雲:發生之紀,不務其德,則收氣複。
赫曦之紀。
暴烈其政,髒氣乃複,敦阜之紀,大風迅至,邪傷脾也。
堅成之紀,政暴變,長氣斯救。
流衍之紀,政過則化氣大舉。
是皆以太過之歲為言,由此觀之,則陽年未嘗無複也。
惟是陰年氣弱,彼來勝我,故子必起而報之,故謂之複。
陽年氣強,無勝我者,但以我勝彼,故承乃從而制之。
然曰承曰複,本一理也,但相繼而制者謂之承,因勝而報者謂之複,勝複相仍,本無罅隙,故經曰有勝則複,無勝則否。
勝至則複,無常數也。
又曰微者複微,甚者複甚。
然則氣之微甚,尚不可以假借,又何有陰陽正對複與不複之理哉?故本論無分太過不及之年,皆有淫勝反勝相勝之氣,可見陽年未必全盛而反勝者有之,陰年未必全衰而淫勝者亦有之,天地變化,消長無窮,但當随厥氣幾而察以方月之義,庶得其妙;若必欲因辭害意,則失之遠矣。
)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厥陰之複,少腹堅滿,裡急暴痛,偃木飛沙,蟲不榮,厥心痛汗發,嘔吐,飲食不入,入而複出,筋骨掉眩清厥,甚則入脾,食痹而吐。
(厥陰風木之複,内應肝氣。
少腹堅滿,肝邪實也。
裡急暴痛,肝主筋膜,其氣急也。
偃木飛沙,風之甚也。
蟲不榮,木制土也。
厥心痛汗發,肝邪乘胃,上淩于心而陽氣洩也。
飲食不入,入而複出,脾受肝傷也。
掉為顫掉,眩為眩運,風淫所緻也。
風之甚者,必兼承制之化,故手足清冷而厥也。
食痹者,食入不化,入則悶痛嘔汁,必吐出乃已也。
)沖陽絕,死不治。
(沖陽,胃脈也,胃絕則脾亦絕矣。
按:前章天地淫勝,止言司天六脈絕者不治,而在泉未言;此章于六氣之複者複言之,正以明在泉之化,蓋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複之常也。
)少陰之複,燠熱内作,煩躁鼽嚏,少腹絞痛,火見燔嗌燥。
分注時止,氣動于左,上行于右,咳皮膚痛暴喑,心痛郁冒不知人,乃灑淅惡寒,振栗谵妄,寒已而熱,渴而欲飲,少氣骨萎,隔腸不便,外為浮腫哕噫,赤氣後化,流水不冰,熱氣大行,介蟲不福,病痱胗瘡瘍,癰疽痤痔,甚則入肺,咳而鼻淵,(少陰君火之複,燠熱内作,煩躁鼽嚏,火盛于中而炎于上也。
少腹絞痛,火在陰也。
火見燔嗌燥,身表焦熱而火在喉也。
分注時止,謂大腸或洩,膀胱或癃,火居二便也。
氣動于左,陽升在東也。
上行于右,火必乘金也。
咳而皮膚痛暴喑,肺主聲音,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。
心痛郁冒不知人,心邪自實而神明亂也。
灑淅惡寒,振栗谵妄,寒已而熱,水火相争,熱極生寒也。
渴而欲飲,亡津液也,少氣骨萎,壯火食氣,熱極傷精也。
隔腸不便,熱結不通也。
外為浮腫、為哕噫,熱勝則腫,火逆沖上也。
赤氣後化,陽明先勝,少陰後複也,流水不冰,熱氣大行,介蟲不福,火盛制金也。
痱胗瘡瘍,癰疽痤痔,火克肺金而皮毛受病也。
火甚必傷肺,故咳而鼻淵所由作矣。
鼽音求。
嚏音帝。
,如瑞切,哕,于決切。
痱音肺。
痤,才何切。
)天府絕,死不治。
(天府,肺經穴也。
)太陰之複,濕變乃舉,體重中滿,食飲不化,陰氣上厥,胸中不便,飲發于中,咳喘有聲,大雨時行,鱗見于陸,頭頂痛重而掉螈尤甚,嘔而密默,唾吐清液,甚則入腎,竅瀉無度,(太陰濕土之複,體重中滿,飲食不化,自傷同氣也。
陰氣上厥,胸中不便,濕從寒化也。
飲發于中,喘咳有聲,濕侵脾肺也,大雨時行,鱗見于陸,濕令行也,頭頂痛重而掉螈尤甚,濕在三陽,筋脈濡軟也。
嘔而密默,唾吐清液,寒濕内動也。
甚則土邪傳腎,竅瀉無度,以腎開竅于二便,而門戶不要也。
)太溪絕,死不治。
(太溪,腎經穴也。
)少陽之複,大熱将至,枯燥燔,介蟲乃耗,驚螈咳衄,心熱煩躁,便數憎風,厥氣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螈,火氣内發,上為口糜嘔逆,血溢血洩,發而為瘧,惡寒
六氣盛衰不常,有所勝,則有所複也。
愚按:王氏曰:凡先有勝,後必複。
新校正引《玄珠》正化對化之義雲:正司化令之實,對司化令之虛,對化勝而有複,正化勝而不複。
反以王注為未然。
或又曰:甲丙戊庚壬陽年太過,有勝無複;乙丁己辛癸陰年不及,有勝必有複。
皆未達之言也。
夫勝複之道,随氣盛衰而見,非有正對之分。
考之本經諸篇。
原無此言。
其于不及有複太過無複之說,蓋以《氣交變大論》,凡太過之運皆不言複,惟不及之年則有之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所載六十年運氣之紀,亦惟不及之歲言複,而太過之年則無。
似乎陽年太過,有勝無複也。
然《五常政大論》雲:發生之紀,不務其德,則收氣複。
赫曦之紀。
暴烈其政,髒氣乃複,敦阜之紀,大風迅至,邪傷脾也。
堅成之紀,政暴變,長氣斯救。
流衍之紀,政過則化氣大舉。
是皆以太過之歲為言,由此觀之,則陽年未嘗無複也。
惟是陰年氣弱,彼來勝我,故子必起而報之,故謂之複。
陽年氣強,無勝我者,但以我勝彼,故承乃從而制之。
然曰承曰複,本一理也,但相繼而制者謂之承,因勝而報者謂之複,勝複相仍,本無罅隙,故經曰有勝則複,無勝則否。
勝至則複,無常數也。
又曰微者複微,甚者複甚。
然則氣之微甚,尚不可以假借,又何有陰陽正對複與不複之理哉?故本論無分太過不及之年,皆有淫勝反勝相勝之氣,可見陽年未必全盛而反勝者有之,陰年未必全衰而淫勝者亦有之,天地變化,消長無窮,但當随厥氣幾而察以方月之義,庶得其妙;若必欲因辭害意,則失之遠矣。
)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厥陰之複,少腹堅滿,裡急暴痛,偃木飛沙,蟲不榮,厥心痛汗發,嘔吐,飲食不入,入而複出,筋骨掉眩清厥,甚則入脾,食痹而吐。
(厥陰風木之複,内應肝氣。
少腹堅滿,肝邪實也。
裡急暴痛,肝主筋膜,其氣急也。
偃木飛沙,風之甚也。
蟲不榮,木制土也。
厥心痛汗發,肝邪乘胃,上淩于心而陽氣洩也。
飲食不入,入而複出,脾受肝傷也。
掉為顫掉,眩為眩運,風淫所緻也。
風之甚者,必兼承制之化,故手足清冷而厥也。
食痹者,食入不化,入則悶痛嘔汁,必吐出乃已也。
)沖陽絕,死不治。
(沖陽,胃脈也,胃絕則脾亦絕矣。
按:前章天地淫勝,止言司天六脈絕者不治,而在泉未言;此章于六氣之複者複言之,正以明在泉之化,蓋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複之常也。
)少陰之複,燠熱内作,煩躁鼽嚏,少腹絞痛,火見燔嗌燥。
分注時止,氣動于左,上行于右,咳皮膚痛暴喑,心痛郁冒不知人,乃灑淅惡寒,振栗谵妄,寒已而熱,渴而欲飲,少氣骨萎,隔腸不便,外為浮腫哕噫,赤氣後化,流水不冰,熱氣大行,介蟲不福,病痱胗瘡瘍,癰疽痤痔,甚則入肺,咳而鼻淵,(少陰君火之複,燠熱内作,煩躁鼽嚏,火盛于中而炎于上也。
少腹絞痛,火在陰也。
火見燔嗌燥,身表焦熱而火在喉也。
分注時止,謂大腸或洩,膀胱或癃,火居二便也。
氣動于左,陽升在東也。
上行于右,火必乘金也。
咳而皮膚痛暴喑,肺主聲音,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。
心痛郁冒不知人,心邪自實而神明亂也。
灑淅惡寒,振栗谵妄,寒已而熱,水火相争,熱極生寒也。
渴而欲飲,亡津液也,少氣骨萎,壯火食氣,熱極傷精也。
隔腸不便,熱結不通也。
外為浮腫、為哕噫,熱勝則腫,火逆沖上也。
赤氣後化,陽明先勝,少陰後複也,流水不冰,熱氣大行,介蟲不福,火盛制金也。
痱胗瘡瘍,癰疽痤痔,火克肺金而皮毛受病也。
火甚必傷肺,故咳而鼻淵所由作矣。
鼽音求。
嚏音帝。
,如瑞切,哕,于決切。
痱音肺。
痤,才何切。
)天府絕,死不治。
(天府,肺經穴也。
)太陰之複,濕變乃舉,體重中滿,食飲不化,陰氣上厥,胸中不便,飲發于中,咳喘有聲,大雨時行,鱗見于陸,頭頂痛重而掉螈尤甚,嘔而密默,唾吐清液,甚則入腎,竅瀉無度,(太陰濕土之複,體重中滿,飲食不化,自傷同氣也。
陰氣上厥,胸中不便,濕從寒化也。
飲發于中,喘咳有聲,濕侵脾肺也,大雨時行,鱗見于陸,濕令行也,頭頂痛重而掉螈尤甚,濕在三陽,筋脈濡軟也。
嘔而密默,唾吐清液,寒濕内動也。
甚則土邪傳腎,竅瀉無度,以腎開竅于二便,而門戶不要也。
)太溪絕,死不治。
(太溪,腎經穴也。
)少陽之複,大熱将至,枯燥燔,介蟲乃耗,驚螈咳衄,心熱煩躁,便數憎風,厥氣上行,面如浮埃,目乃螈,火氣内發,上為口糜嘔逆,血溢血洩,發而為瘧,惡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