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三、五郁之發之治
關燈
小
中
大
或以陰氣太重,而蔽火之光也。
有有電而無雷者,或以光遠可見,而聲遠不可聞也;或以孤陽見形,陰氣未及,而無水之激也。
凡欲得雷之情者,當驗以水之沃火也。
霧乃陰氣,由陽逼而升。
霧多見于早者,以夜則日居地下,旦則水氣上達,故日将中則霧必收,又為陽逼而降。
凡欲得霧之情者,當驗以釜中之氣也。
虹為日影穿雨而成,故虹必見于雨将霁,日東則虹西,日西則虹東,而中必有殘雨以間之,其形乃見。
無雨則無虹,無日亦無虹,秋冬日行南陸,黃道既遠,故虹藏不見矣。
凡欲得虹霓之情者,當驗水盆映日之影也。
雹是重陰凝寒所成。
如岐伯曰: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。
所以高山之巅,夏無暑熱,而碧空之寒,凝結有之。
然地穴可以藏冰,則深山窮谷,甯無蓄此,雲龍所帶,于義亦通。
是以漢文時雹如桃李,漢武時雹似馬頭,随結随下者,有如是其巨哉?然則結者帶者,皆理之所有也。
至若雨凝為雪,露結為霜,是又無待于辨者。
天道茫茫,誠非易測,姑紀管窺,以資博雅之擇雲。
) 帝曰:善。
郁之甚者,治之奈何?(此以下詳明五郁之治也。
天地有五運之郁,人身有五髒之應,郁則結聚不行,乃緻當升不升,當降不降,當化不化,而郁病作矣。
故或郁于氣,或郁于血,或郁于表,或郁于裡,或因郁而生病,或因病而生郁。
郁而太過者,宜裁之抑之;郁而不及者,宜培之助之。
大抵諸病多有兼郁,此所以治有不同也。
)岐伯曰:木郁達之,(達,暢達也。
凡木郁之病,風之屬也。
其髒應肝膽,其經在脅肋,其主在筋爪,其傷在脾胃、在血分。
然土喜調暢,故在表者當疏其經,在裡者當疏其髒,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。
諸家以吐為達者,又安足以盡之?)火郁發之,(發,發越也。
凡火郁之病,為陽為熱之屬也。
其髒應心主、小腸、三焦,其主在脈絡,其傷在陰分。
凡火所居,其有結聚斂伏者,不宜蔽遏,故當因其勢而解之、散之、升之、揚之,如開其窗,如揭其被,皆謂之發,非獨止于汗也。
)土郁奪之,(奪,直取之也。
凡土郁之病,濕滞之屬也。
其髒應脾胃,其主在肌肉四肢,其傷在胸腹。
土畏壅滞,凡滞在上者奪其上,吐之可也;滞在中者奪其中,伐之可也;滞在下者奪其下,瀉之可也。
凡此皆謂之奪,非獨止于下也。
)金郁洩之,(洩,疏利也。
凡金郁之病,為斂為閉、為燥為塞之屬也。
其髒應肺與大腸,其主在皮毛聲息,其傷在氣分。
故或解其表,或破其氣,或通其便,凡在表在裡、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洩也。
)水郁折之,(折,調制也。
凡水郁之病,為寒為水之屬也。
水之本在腎,水之标在肺,其傷在陽分,其反克在脾胃。
水性善流,宜防泛溢。
凡折之之法,如養氣可以化水,治在肺也;實土可以制水,治在脾也;壯火可以勝水,治在命門也;自強可以帥水,治在腎也;分利可以洩水,治在膀胱也。
凡此皆謂之折,豈獨抑之而已哉?)然調其氣,(然,如是也。
用是五法以去其郁,郁去則氣自調矣。
)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
(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,其邪聚氣實則為太過之病,過者畏瀉,故以瀉為畏。
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木位之主、其瀉以酸、火位之主、其瀉以甘、土位之主、其瀉以苦、金位之主、其瀉以辛、水位之主、其瀉以鹹之類,是即治以所畏也。
)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
所謂主氣不足、客氣勝也。
(假,假借也。
氣有假借者,應熱反寒,應寒反熱也,則亦當假以治之,故可以熱犯熱、以寒犯寒而無禁也。
溫涼亦然。
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假者反之,《至真要大論》曰反者反治,即無禁之義。
然氣之有假者,乃主不足而客勝之。
蓋主氣之寒熱有常,而客氣之陰陽多變,故有非時之相加,則亦當有變常之施治也。
假者反治諸義,當考論治會通。
)帝曰:至哉聖人之道!天地大化營運之節,臨禦之紀,陰陽之政,寒暑之令,非夫子孰能通之?!請藏之靈蘭之室,署曰六元正紀,非齋戒不敢示,慎傳也。
(此總結六元正紀,以示珍重也。
)
有有電而無雷者,或以光遠可見,而聲遠不可聞也;或以孤陽見形,陰氣未及,而無水之激也。
凡欲得雷之情者,當驗以水之沃火也。
霧乃陰氣,由陽逼而升。
霧多見于早者,以夜則日居地下,旦則水氣上達,故日将中則霧必收,又為陽逼而降。
凡欲得霧之情者,當驗以釜中之氣也。
虹為日影穿雨而成,故虹必見于雨将霁,日東則虹西,日西則虹東,而中必有殘雨以間之,其形乃見。
無雨則無虹,無日亦無虹,秋冬日行南陸,黃道既遠,故虹藏不見矣。
凡欲得虹霓之情者,當驗水盆映日之影也。
雹是重陰凝寒所成。
如岐伯曰: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。
所以高山之巅,夏無暑熱,而碧空之寒,凝結有之。
然地穴可以藏冰,則深山窮谷,甯無蓄此,雲龍所帶,于義亦通。
是以漢文時雹如桃李,漢武時雹似馬頭,随結随下者,有如是其巨哉?然則結者帶者,皆理之所有也。
至若雨凝為雪,露結為霜,是又無待于辨者。
天道茫茫,誠非易測,姑紀管窺,以資博雅之擇雲。
) 帝曰:善。
郁之甚者,治之奈何?(此以下詳明五郁之治也。
天地有五運之郁,人身有五髒之應,郁則結聚不行,乃緻當升不升,當降不降,當化不化,而郁病作矣。
故或郁于氣,或郁于血,或郁于表,或郁于裡,或因郁而生病,或因病而生郁。
郁而太過者,宜裁之抑之;郁而不及者,宜培之助之。
大抵諸病多有兼郁,此所以治有不同也。
)岐伯曰:木郁達之,(達,暢達也。
凡木郁之病,風之屬也。
其髒應肝膽,其經在脅肋,其主在筋爪,其傷在脾胃、在血分。
然土喜調暢,故在表者當疏其經,在裡者當疏其髒,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。
諸家以吐為達者,又安足以盡之?)火郁發之,(發,發越也。
凡火郁之病,為陽為熱之屬也。
其髒應心主、小腸、三焦,其主在脈絡,其傷在陰分。
凡火所居,其有結聚斂伏者,不宜蔽遏,故當因其勢而解之、散之、升之、揚之,如開其窗,如揭其被,皆謂之發,非獨止于汗也。
)土郁奪之,(奪,直取之也。
凡土郁之病,濕滞之屬也。
其髒應脾胃,其主在肌肉四肢,其傷在胸腹。
土畏壅滞,凡滞在上者奪其上,吐之可也;滞在中者奪其中,伐之可也;滞在下者奪其下,瀉之可也。
凡此皆謂之奪,非獨止于下也。
)金郁洩之,(洩,疏利也。
凡金郁之病,為斂為閉、為燥為塞之屬也。
其髒應肺與大腸,其主在皮毛聲息,其傷在氣分。
故或解其表,或破其氣,或通其便,凡在表在裡、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洩也。
)水郁折之,(折,調制也。
凡水郁之病,為寒為水之屬也。
水之本在腎,水之标在肺,其傷在陽分,其反克在脾胃。
水性善流,宜防泛溢。
凡折之之法,如養氣可以化水,治在肺也;實土可以制水,治在脾也;壯火可以勝水,治在命門也;自強可以帥水,治在腎也;分利可以洩水,治在膀胱也。
凡此皆謂之折,豈獨抑之而已哉?)然調其氣,(然,如是也。
用是五法以去其郁,郁去則氣自調矣。
)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
(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,其邪聚氣實則為太過之病,過者畏瀉,故以瀉為畏。
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木位之主、其瀉以酸、火位之主、其瀉以甘、土位之主、其瀉以苦、金位之主、其瀉以辛、水位之主、其瀉以鹹之類,是即治以所畏也。
)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
所謂主氣不足、客氣勝也。
(假,假借也。
氣有假借者,應熱反寒,應寒反熱也,則亦當假以治之,故可以熱犯熱、以寒犯寒而無禁也。
溫涼亦然。
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假者反之,《至真要大論》曰反者反治,即無禁之義。
然氣之有假者,乃主不足而客勝之。
蓋主氣之寒熱有常,而客氣之陰陽多變,故有非時之相加,則亦當有變常之施治也。
假者反治諸義,當考論治會通。
)帝曰:至哉聖人之道!天地大化營運之節,臨禦之紀,陰陽之政,寒暑之令,非夫子孰能通之?!請藏之靈蘭之室,署曰六元正紀,非齋戒不敢示,慎傳也。
(此總結六元正紀,以示珍重也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