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、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
關燈
小
中
大
震向處,則春氣早至,秋氣晚至,早晚校十五日;有丁向、坤向、庚向、兌向、辛向、幹向、坎向、艮向處,則秋氣早至,春氣晚至,早晚亦校二十日。
是所謂帶山之地也,審觀向背,氣候可知。
寒涼之地,腠理開少而閉多,閉多則陽氣不散,故适寒涼腹必脹也。
濕熱之地,腠理開多而閉少,開多則陽氣發散,故往溫熱皮必瘡也。
下文則中氣不餘,故脹已。
汗之則陽氣外洩,故瘡已。
按:王氏此論,以中國之地分為九宮,而九宮之中複分其東西南北之向,則陰陽寒熱各有其辨,不可不察也。
詳漢蜀江,即長江也。
自江至南海,離宮也。
自江至平遙縣,中宮也。
今屬山西汾州界。
自平遙北至蕃界北海,坎宮也。
此以南北三分為言也。
KT源縣,即KT陽縣,今屬陝西鳳翔府。
自KT源西至沙洲,兌宮也。
自開封西至KT源,中宮也。
自開封東至滄海,震宮也。
此以東西三分為言也。
五正之宮得其詳,則四隅之氣可察矣。
)帝曰:其于壽夭何如?(土地之氣既不同,則人之壽夭亦有異也。
)岐伯曰: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
(陰精所奉之地,陽氣堅固,故人多壽。
謂崇高之處也。
陽精所降之地,陽氣易洩,故人多夭,謂污下之處也。
)帝曰:善。
其病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
(西北氣寒,氣固于外,則熱郁于内,故宜散其外寒,清其内熱。
東南氣熱,氣洩于外,則寒生于中,故宜收其外洩,溫其中寒。
此其為病則同,而治則有異也。
)故曰: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。
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内守。
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
(西北氣寒氣涼,人多食熱而内火盛,故宜治以寒涼,及行水漬之法,謂用湯液浸漬以散其外寒也。
東南氣溫氣熱,人多食涼而内寒生,故宜治以溫熱,又必強其内守,欲令陽氣不洩,而固其中也。
天氣地氣有陰陽升降,病治亦有陰陽升降,用合氣宜,是同其氣而病可平矣。
然西北未必無假熱,東南未必無假寒,假者當反治,則西北有當熱,東南有當寒者矣。
然餘備曆南北,還是熱方多熱病,寒方多寒病,又不可不知也。
真假詳義,有按在論治類四。
)帝曰:善。
一州之氣,生化壽夭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高下之理,地勢使然也。
崇高則陰氣治之,污下則陽氣治之,陽盛者先天,陰勝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(一州之地,非若天下之廣,其中亦有生化壽夭之不同者,以地勢有高下耳。
高者陰氣升而治之,陰性遲,故物之榮枯皆後天而至。
後天者,其榮遲,其枯亦遲,故多壽也。
下者陽氣降而治之,陽性速,故物之成敗皆先天而至。
先天者,其成速,其敗亦速,故多夭也。
觀孫真人曰:嬰兒三歲以上,十歲以下,觀其性氣高下,即可知其壽夭。
大略兒小時敏悟過人者多夭,則項橐、顔回之流是也。
小兒骨法成就,威儀回轉遲舒,稍費人精神雕琢者壽。
其預知人意,回旋敏速者亦夭,則楊修、孔融之流是也。
由此言之,壽夭大略可知也。
亦由梅花早發,不睹歲寒,甘菊晚榮,終于年事,是知晚成者,壽之征也。
此即先天後天之義。
)帝曰:其有壽夭乎?岐伯曰:高者其氣壽,下者其氣夭,地之小大異也,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。
(地有高下,則氣有陰陽,壽夭之所由也。
然大而天下,則千萬裡之遙,有所異也;小而一州,則數十裡之近,亦有所異也。
故小有小之異,大有大之異。
)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後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
(不明天道,則不知運氣之變。
不明地理,則不知方土之宜。
不明陰陽更勝,則本末俱失。
不明氣之先後,則緩急倒施。
不明壽夭生化之期,則中無确見而輕率招尤。
凡此數者,缺一不可,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,因氣以知人之内,而治病之道,庶保萬全矣。
)
是所謂帶山之地也,審觀向背,氣候可知。
寒涼之地,腠理開少而閉多,閉多則陽氣不散,故适寒涼腹必脹也。
濕熱之地,腠理開多而閉少,開多則陽氣發散,故往溫熱皮必瘡也。
下文則中氣不餘,故脹已。
汗之則陽氣外洩,故瘡已。
按:王氏此論,以中國之地分為九宮,而九宮之中複分其東西南北之向,則陰陽寒熱各有其辨,不可不察也。
詳漢蜀江,即長江也。
自江至南海,離宮也。
自江至平遙縣,中宮也。
今屬山西汾州界。
自平遙北至蕃界北海,坎宮也。
此以南北三分為言也。
KT源縣,即KT陽縣,今屬陝西鳳翔府。
自KT源西至沙洲,兌宮也。
自開封西至KT源,中宮也。
自開封東至滄海,震宮也。
此以東西三分為言也。
五正之宮得其詳,則四隅之氣可察矣。
)帝曰:其于壽夭何如?(土地之氣既不同,則人之壽夭亦有異也。
)岐伯曰: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
(陰精所奉之地,陽氣堅固,故人多壽。
謂崇高之處也。
陽精所降之地,陽氣易洩,故人多夭,謂污下之處也。
)帝曰:善。
其病者,治之奈何?岐伯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
(西北氣寒,氣固于外,則熱郁于内,故宜散其外寒,清其内熱。
東南氣熱,氣洩于外,則寒生于中,故宜收其外洩,溫其中寒。
此其為病則同,而治則有異也。
)故曰: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。
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内守。
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
(西北氣寒氣涼,人多食熱而内火盛,故宜治以寒涼,及行水漬之法,謂用湯液浸漬以散其外寒也。
東南氣溫氣熱,人多食涼而内寒生,故宜治以溫熱,又必強其内守,欲令陽氣不洩,而固其中也。
天氣地氣有陰陽升降,病治亦有陰陽升降,用合氣宜,是同其氣而病可平矣。
然西北未必無假熱,東南未必無假寒,假者當反治,則西北有當熱,東南有當寒者矣。
然餘備曆南北,還是熱方多熱病,寒方多寒病,又不可不知也。
真假詳義,有按在論治類四。
)帝曰:善。
一州之氣,生化壽夭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高下之理,地勢使然也。
崇高則陰氣治之,污下則陽氣治之,陽盛者先天,陰勝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(一州之地,非若天下之廣,其中亦有生化壽夭之不同者,以地勢有高下耳。
高者陰氣升而治之,陰性遲,故物之榮枯皆後天而至。
後天者,其榮遲,其枯亦遲,故多壽也。
下者陽氣降而治之,陽性速,故物之成敗皆先天而至。
先天者,其成速,其敗亦速,故多夭也。
觀孫真人曰:嬰兒三歲以上,十歲以下,觀其性氣高下,即可知其壽夭。
大略兒小時敏悟過人者多夭,則項橐、顔回之流是也。
小兒骨法成就,威儀回轉遲舒,稍費人精神雕琢者壽。
其預知人意,回旋敏速者亦夭,則楊修、孔融之流是也。
由此言之,壽夭大略可知也。
亦由梅花早發,不睹歲寒,甘菊晚榮,終于年事,是知晚成者,壽之征也。
此即先天後天之義。
)帝曰:其有壽夭乎?岐伯曰:高者其氣壽,下者其氣夭,地之小大異也,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。
(地有高下,則氣有陰陽,壽夭之所由也。
然大而天下,則千萬裡之遙,有所異也;小而一州,則數十裡之近,亦有所異也。
故小有小之異,大有大之異。
)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後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
(不明天道,則不知運氣之變。
不明地理,則不知方土之宜。
不明陰陽更勝,則本末俱失。
不明氣之先後,則緩急倒施。
不明壽夭生化之期,則中無确見而輕率招尤。
凡此數者,缺一不可,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,因氣以知人之内,而治病之道,庶保萬全矣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