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、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
關燈
小
中
大
(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)
帝曰: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涼,地不滿東南,右熱而左溫,其故何也?(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為天門。
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為地戶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轸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
義與此通。
此節以背幹面巽而言,幹居西北,則左為北,右為西,故左寒右涼;巽居東南,則右為南,左為東,故右熱左溫,而四季之氣應之也。
)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大小之異也。
(此下皆言地理之異也。
高下,謂中原地形,西北方高,東南方下也。
大小,謂山河疆域,各有大小也。
故陰陽之氣有不齊,而寒熱溫涼,亦各随其地而異矣。
)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熱而左溫;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
(陽氣自上而降下,東南方下,故東方溫而南方熱,陽始于東而盛于南也。
陰氣自下而奉上,西北方高,故西方涼而北方寒,陰始于西而盛于北也。
)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
(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,至下之地,春氣常在。
正此謂也。
)故适寒涼者脹,之溫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,此腠理開閉之常,大小之異耳。
(之,亦适也。
适寒涼之地,則腠理閉密,氣多不達,故作内脹。
之溫熱之地,則腠理多開,陽邪易入,故為瘡瘍。
脹在裡,故下之則已。
瘡在表,故汗之則已。
此其為脹為瘡,雖為腠理開閉之常,然寒熱甚者病則甚,微者病則微,乃有大小之異耳。
王氏曰:西北、東南,言其大也。
夫以氣候驗之,中原地形,所居者悉以居高則寒,處下則熱。
嘗試觀之,高山多雪,平川多雨,高山多寒,平川多熱,則高下寒熱可征見矣。
中華之地,凡有高下之大者,東西、南北各三分也。
其一者,自漢蜀江,南至海也;二者,自漢江,北至平遙縣也;三者,自平遙北山,北至蕃界北海也。
故南分大熱,中分寒熱兼半,北分大寒。
南北分外,寒熱尤極。
大熱之分其寒微,大寒之分其熱微。
然而登陟極高山頂,則南面北面;寒熱懸殊,榮枯倍異也。
又東西高下之别亦三矣,其一者,自KT源縣,西至沙洲;二者,自開封縣,西至KT源縣;三者,自開封縣,東至滄海也。
故東分大溫,中分溫涼兼半,西分大涼。
大溫之分,其寒五分之二;大涼之分,其熱五分之二。
溫涼分外,溫涼尤極,變為大暄大寒也。
約其大凡如此。
然九分之地,寒極于西北,熱極于東南。
九分之地,其中有高下不同,地高處則燥,下處則濕,此一方之中小異也。
若大而言之,是則高下之有二也。
何者?中原地形,西高北高,東下南下。
今百川滿湊,東之滄海,則東南西北,高下可知。
一為地形高下,故寒熱不同;二則陰陽之氣有少有多,故表溫涼之異爾。
今以氣候驗之,乃春氣西行,秋氣東行,冬氣南行,夏氣北行。
以中分校之,自開封至KT源,氣候正與曆候同。
以東行校之,自開封至滄海,每一百裡,秋氣至晚一日,春氣發早一日。
西行校之,自KT源縣西至蕃界碛石,其以南向及西北、東南者,每四十裡,春氣發晚一日,秋氣至早一日;北向及東北、西南者,每一十五裡,春氣發晚一日,秋氣至早一日。
南行校之,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,每一十五裡,陽氣行晚一日,陰氣行早一日;南向及東南西北川,每一十五裡,熱氣至早一日,寒氣至晚一日;廣平之地,則每五十裡,陽氣發早一日,寒氣至晚一日。
北行校之,川形有南向及東南、西北者,每二十五裡,陽氣行晚一日,陰氣行早一日;北向及東北、西南川,每一十五裡,寒氣至早一日,熱氣至晚一日;廣平之地,則每二十裡,熱氣行晚一日,寒氣至早一日。
大率如此。
然高處峻處,冬氣常在,平處下處,夏氣常在,觀其雪零草茂,則可知矣。
然地土固有弓形川、蛇形川、月形川,地勢不同,生殺榮枯,地同而天異。
凡此之類,有離向、丙向、巽向、乙向、
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為地戶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轸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
義與此通。
此節以背幹面巽而言,幹居西北,則左為北,右為西,故左寒右涼;巽居東南,則右為南,左為東,故右熱左溫,而四季之氣應之也。
)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大小之異也。
(此下皆言地理之異也。
高下,謂中原地形,西北方高,東南方下也。
大小,謂山河疆域,各有大小也。
故陰陽之氣有不齊,而寒熱溫涼,亦各随其地而異矣。
)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熱而左溫;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
(陽氣自上而降下,東南方下,故東方溫而南方熱,陽始于東而盛于南也。
陰氣自下而奉上,西北方高,故西方涼而北方寒,陰始于西而盛于北也。
)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
(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,至下之地,春氣常在。
正此謂也。
)故适寒涼者脹,之溫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,此腠理開閉之常,大小之異耳。
(之,亦适也。
适寒涼之地,則腠理閉密,氣多不達,故作内脹。
之溫熱之地,則腠理多開,陽邪易入,故為瘡瘍。
脹在裡,故下之則已。
瘡在表,故汗之則已。
此其為脹為瘡,雖為腠理開閉之常,然寒熱甚者病則甚,微者病則微,乃有大小之異耳。
王氏曰:西北、東南,言其大也。
夫以氣候驗之,中原地形,所居者悉以居高則寒,處下則熱。
嘗試觀之,高山多雪,平川多雨,高山多寒,平川多熱,則高下寒熱可征見矣。
中華之地,凡有高下之大者,東西、南北各三分也。
其一者,自漢蜀江,南至海也;二者,自漢江,北至平遙縣也;三者,自平遙北山,北至蕃界北海也。
故南分大熱,中分寒熱兼半,北分大寒。
南北分外,寒熱尤極。
大熱之分其寒微,大寒之分其熱微。
然而登陟極高山頂,則南面北面;寒熱懸殊,榮枯倍異也。
又東西高下之别亦三矣,其一者,自KT源縣,西至沙洲;二者,自開封縣,西至KT源縣;三者,自開封縣,東至滄海也。
故東分大溫,中分溫涼兼半,西分大涼。
大溫之分,其寒五分之二;大涼之分,其熱五分之二。
溫涼分外,溫涼尤極,變為大暄大寒也。
約其大凡如此。
然九分之地,寒極于西北,熱極于東南。
九分之地,其中有高下不同,地高處則燥,下處則濕,此一方之中小異也。
若大而言之,是則高下之有二也。
何者?中原地形,西高北高,東下南下。
今百川滿湊,東之滄海,則東南西北,高下可知。
一為地形高下,故寒熱不同;二則陰陽之氣有少有多,故表溫涼之異爾。
今以氣候驗之,乃春氣西行,秋氣東行,冬氣南行,夏氣北行。
以中分校之,自開封至KT源,氣候正與曆候同。
以東行校之,自開封至滄海,每一百裡,秋氣至晚一日,春氣發早一日。
西行校之,自KT源縣西至蕃界碛石,其以南向及西北、東南者,每四十裡,春氣發晚一日,秋氣至早一日;北向及東北、西南者,每一十五裡,春氣發晚一日,秋氣至早一日。
南行校之,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,每一十五裡,陽氣行晚一日,陰氣行早一日;南向及東南西北川,每一十五裡,熱氣至早一日,寒氣至晚一日;廣平之地,則每五十裡,陽氣發早一日,寒氣至晚一日。
北行校之,川形有南向及東南、西北者,每二十五裡,陽氣行晚一日,陰氣行早一日;北向及東北、西南川,每一十五裡,寒氣至早一日,熱氣至晚一日;廣平之地,則每二十裡,熱氣行晚一日,寒氣至早一日。
大率如此。
然高處峻處,冬氣常在,平處下處,夏氣常在,觀其雪零草茂,則可知矣。
然地土固有弓形川、蛇形川、月形川,地勢不同,生殺榮枯,地同而天異。
凡此之類,有離向、丙向、巽向、乙向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