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上下升降氣有國中神機氣立生死為用
關燈
小
中
大
>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
(器即形也,凡萬物之成形者,皆神機氣立之器也。
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
易曰:形乃謂之器。
義即此也。
王氏曰:包藏生氣者,皆謂生化之器,觸物然矣。
夫竅橫者,皆有出入去來之氣。
竅豎者,皆有陰陽升降之氣。
何以明之?如壁窗戶牖,兩面伺之,皆承來氣,是出入氣也。
如陽升則井寒,陰升則水暖,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,翩翩不疾,皆升氣所礙也。
虛管溉滿,撚其上竅,水固不洩,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。
空瓶小口,頓溉不入,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。
由是觀之,升無所不降,降無所不升,無出則不入,無入則不出。
夫群品之出入升降不失常守,而雲非化者,未之有也。
有識無識、有情無情,去出入升降而得存者,亦未之有也。
故曰出入升降,無器不有。
)故器者生化之宇,器散則分之,生化息矣。
(宇者,天地四方曰宇。
夫形所以存神,亦所以寓氣。
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,而生化出乎其中,故謂之生化之宇。
若形器散敝,則出入升降無所根據憑,各相離分而生化息矣,此天地萬物合一之道。
觀邵子觀易吟曰:一物其來有一身,一身還有一乾坤。
能知萬物備于我,肯把三才别立根。
天向一中分造化,人于心上起經綸。
天人焉有二般義,道不虛行隻在人。
蓋其義也。
)故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,(萬物之多,皆不能外此四者。
)化有小大,期有近遠,(物之小者如秋毫之微,大者如天地之廣,此化之小大也。
夭者如蜉蝣之朝暮,壽者如彭HT之百千,此期之近遠也。
化之小者其期近,化之大者其期遠,萬物之氣數固有不齊,而同歸于化與期,其緻則一耳。
)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,(四者,出入升降也。
常守,守其所固有也。
出入者守其出入,升降者守其升降,固有弗失,多壽無疑也。
今之人,外勞其形,内搖其精,固有且不保而妄言入道,匪獨欺人而且自欺,惑亦甚矣。
)反常則災害至矣。
(不當出而出,不當入而入,不當升而升,不當降而降,動失其宜,皆反常也。
反而無害,未之有也。
)故曰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
(形,即上文之所謂器也。
夫物有是形,則有是患,外苦六氣所侵,勞傷所累,内懼情欲所系,得失所牽,故君子有終身之憂,皆此形之為患耳。
然天地雖大,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,陰陽雖妙,能化有氣而不能化無氣,使無其形,何患之有?故曰無形無患。
然而形者,迹也,動也。
動而無迹,則無形矣,無形則無患矣。
此承上文而言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,是因有形之故也。
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。
常守者,守天然于無迹無為,是即無形之義也。
若謂必無此身,方是無形,則必期寂滅而後可,聖人之道,豈其然哉?如老子曰: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其義即此。
觀其所謂吾者,所重在吾,吾豈虛無之謂乎?蓋示人以有若無、實若虛耳。
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而不居,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
又曰: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而又損,以至于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矣。
皆無形無患之道也。
如孔子之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又孰非其道乎?故關尹子曰: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,雖有知有為,不害其為無我。
正此之謂也。
)帝曰:善。
有不生不化乎?(不生不化,即不生不死也。
言人有逃陰陽,免生化,而無始無終,同太虛于自然者乎?觀老子曰: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民之生,動之死地亦十有三。
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濃。
蘇子由釋之曰:生死之道,以十言之,三者各居其三矣,豈非生死之道九,而不生不死之道,一而已矣。
不生不死,即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。
老子言其九,不言其一,使人自得之,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。
有生則有死,故生之徒,即死之徒也。
人之所賴于生者濃,則死之道常十九。
聖人常在不生不死中,生地且無,焉有死地哉?即此不生不化之謂。
又昔人雲:愛生者可殺也,愛潔者可污也,愛榮者可辱也,愛完者可破也。
本無生,孰殺之?本無潔,孰污之?本無榮,孰辱之?本無完,孰破之?知乎此者,可以出入造化,遊戲死生。
此二家說,俱得不生不死之妙,故并錄之。
)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與道協議,惟真人也。
帝曰:善。
(真人者體合于道,道無窮則身亦無窮,故能出入生死,壽敝天地,無有終時也。
)
(器即形也,凡萬物之成形者,皆神機氣立之器也。
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
易曰:形乃謂之器。
義即此也。
王氏曰:包藏生氣者,皆謂生化之器,觸物然矣。
夫竅橫者,皆有出入去來之氣。
竅豎者,皆有陰陽升降之氣。
何以明之?如壁窗戶牖,兩面伺之,皆承來氣,是出入氣也。
如陽升則井寒,陰升則水暖,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,翩翩不疾,皆升氣所礙也。
虛管溉滿,撚其上竅,水固不洩,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。
空瓶小口,頓溉不入,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。
由是觀之,升無所不降,降無所不升,無出則不入,無入則不出。
夫群品之出入升降不失常守,而雲非化者,未之有也。
有識無識、有情無情,去出入升降而得存者,亦未之有也。
故曰出入升降,無器不有。
)故器者生化之宇,器散則分之,生化息矣。
(宇者,天地四方曰宇。
夫形所以存神,亦所以寓氣。
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,而生化出乎其中,故謂之生化之宇。
若形器散敝,則出入升降無所根據憑,各相離分而生化息矣,此天地萬物合一之道。
觀邵子觀易吟曰:一物其來有一身,一身還有一乾坤。
能知萬物備于我,肯把三才别立根。
天向一中分造化,人于心上起經綸。
天人焉有二般義,道不虛行隻在人。
蓋其義也。
)故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,(萬物之多,皆不能外此四者。
)化有小大,期有近遠,(物之小者如秋毫之微,大者如天地之廣,此化之小大也。
夭者如蜉蝣之朝暮,壽者如彭HT之百千,此期之近遠也。
化之小者其期近,化之大者其期遠,萬物之氣數固有不齊,而同歸于化與期,其緻則一耳。
)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,(四者,出入升降也。
常守,守其所固有也。
出入者守其出入,升降者守其升降,固有弗失,多壽無疑也。
今之人,外勞其形,内搖其精,固有且不保而妄言入道,匪獨欺人而且自欺,惑亦甚矣。
)反常則災害至矣。
(不當出而出,不當入而入,不當升而升,不當降而降,動失其宜,皆反常也。
反而無害,未之有也。
)故曰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
(形,即上文之所謂器也。
夫物有是形,則有是患,外苦六氣所侵,勞傷所累,内懼情欲所系,得失所牽,故君子有終身之憂,皆此形之為患耳。
然天地雖大,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,陰陽雖妙,能化有氣而不能化無氣,使無其形,何患之有?故曰無形無患。
然而形者,迹也,動也。
動而無迹,則無形矣,無形則無患矣。
此承上文而言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,是因有形之故也。
四者之有,而貴常守。
常守者,守天然于無迹無為,是即無形之義也。
若謂必無此身,方是無形,則必期寂滅而後可,聖人之道,豈其然哉?如老子曰: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其義即此。
觀其所謂吾者,所重在吾,吾豈虛無之謂乎?蓋示人以有若無、實若虛耳。
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而不居,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
又曰: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而又損,以至于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矣。
皆無形無患之道也。
如孔子之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又孰非其道乎?故關尹子曰: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,雖有知有為,不害其為無我。
正此之謂也。
)帝曰:善。
有不生不化乎?(不生不化,即不生不死也。
言人有逃陰陽,免生化,而無始無終,同太虛于自然者乎?觀老子曰: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民之生,動之死地亦十有三。
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濃。
蘇子由釋之曰:生死之道,以十言之,三者各居其三矣,豈非生死之道九,而不生不死之道,一而已矣。
不生不死,即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。
老子言其九,不言其一,使人自得之,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。
有生則有死,故生之徒,即死之徒也。
人之所賴于生者濃,則死之道常十九。
聖人常在不生不死中,生地且無,焉有死地哉?即此不生不化之謂。
又昔人雲:愛生者可殺也,愛潔者可污也,愛榮者可辱也,愛完者可破也。
本無生,孰殺之?本無潔,孰污之?本無榮,孰辱之?本無完,孰破之?知乎此者,可以出入造化,遊戲死生。
此二家說,俱得不生不死之妙,故并錄之。
)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與道協議,惟真人也。
帝曰:善。
(真人者體合于道,道無窮則身亦無窮,故能出入生死,壽敝天地,無有終時也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