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上下升降氣有國中神機氣立生死為用
關燈
小
中
大
天無地之升,則不能降,地無天之降,則不能升,故天地更相為用。
) 帝曰:願聞其用何如?岐伯曰: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
(升出于地,升無所升,則升已而降,此地以天為用也,故降者謂天。
降出于天,降無所降,則降已而升,此天以地為用也,故升者謂地。
)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
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。
(召,猶招也。
上者必降,下者必升,此天運循環之道也。
陽必召陰,陰必召陽,此陰陽配合之理也。
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,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随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
惡所不勝,歸所同和,随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
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勝多少而差其分,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氣交,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
)帝曰:善。
寒濕相遘,燥熱相臨,風火相值,其有間乎?(間,異也。
惟其有間,故或邪或正而變由生也。
)岐伯曰:氣有勝複,勝複之作,有德有化,有用有變,變則邪氣居之。
(六氣皆有勝複,而勝複之作,正則為循環當位之勝複,故有德有化有用。
邪則為亢害承制之勝複,故有災有變。
)帝曰:何謂邪乎?(凡六氣之不當位者,皆互相為邪也。
)岐伯曰:夫物之生,從于化,物之極,由乎變,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。
(物之生,從于化,由化而生也。
物之極,由乎變,由極而變也。
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氣始而生化,氣終而象變。
諸家之釋此者,有曰陰陽營運則為化,春生秋落則為變。
有曰萬物生息則為化,寒暑相易則為變。
有曰離形而易謂之化,因形而易謂之變。
有曰自無而有、自有而無則為化,自少而壯、自壯而老則為變。
是皆變化之謂。
故變化之薄于物者,生由化而成,其氣進也;敗由變而緻,其氣退也,故曰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。
薄,侵迫也。
)故氣有往複,用有遲速,四者之有,而化而變,風之來也。
(氣有往複,進退也。
用有遲速,盛衰也。
凡此四者之有,而為化為變矣。
但從乎化,則為正風之來,從乎變,則為邪風之來,而人之受之者,安危系之矣。
)帝曰:遲速往複,風所由生,而化而變,故因盛衰之變耳。
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?(倚伏者,禍福之萌也。
夫物盛則衰,樂極則哀,是福之極而禍之倚也。
未濟而濟,否極而泰,是禍之極而福所伏也。
故當其成也,敗實倚之,當其敗也,成實伏之,此成敗倚伏遊行于變化之中者也。
本節特以為言者,蓋示人以處變處常之道耳。
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惟聖人乎?)岐伯曰: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。
(動靜者,陰陽之用也。
所謂動者,即形氣相感也,即上下相召也,即往複遲速也,即升降出入也,由是而成敗倚伏,無非由動而生也。
故易曰:吉兇悔吝者,生乎動者也。
然而天下之動,其變無窮,但動而正則吉,不正則兇,動而不已,則災變由之而作矣。
)帝曰:有期乎?岐伯曰:不生不化,靜之期也。
(陽動陰靜,相為對待,一消一長,各有其期。
上文言成敗倚伏生乎動,即動之期也。
動極必變,而至于不生不化,即靜之期也。
然則天地以春夏為動,秋冬為靜;人以生為動,死為靜也。
)帝曰:不生化乎?(帝疑天地之道,豈真有不生化者乎?)岐伯曰: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
(此言天地非不生化,但物之動靜,各有所由耳。
凡物之動者,血氣之屬也,皆生氣根于身之中,以神為生死之主,故曰神機。
然神之存亡,由于飲食呼吸之出入,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。
物之植者,草木金石之屬也,皆生氣根于形之外,以氣為榮枯之主,故曰氣立。
然氣之盛衰,由于陰陽之升降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。
此其物之修短,固各有數;但禀賦者出乎天,自作者由乎我,孰非所謂靜之期?亦各有其因耳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根于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;根于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,詳見後十五。
)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
(生長壯老已,動物之始終也,故必賴呼吸之出入。
生長化收藏,植物之盛衰也,故必賴陰陽之升降。
)
) 帝曰:願聞其用何如?岐伯曰: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
(升出于地,升無所升,則升已而降,此地以天為用也,故降者謂天。
降出于天,降無所降,則降已而升,此天以地為用也,故升者謂地。
)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
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。
(召,猶招也。
上者必降,下者必升,此天運循環之道也。
陽必召陰,陰必召陽,此陰陽配合之理也。
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,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随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
惡所不勝,歸所同和,随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
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勝多少而差其分,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氣交,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
)帝曰:善。
寒濕相遘,燥熱相臨,風火相值,其有間乎?(間,異也。
惟其有間,故或邪或正而變由生也。
)岐伯曰:氣有勝複,勝複之作,有德有化,有用有變,變則邪氣居之。
(六氣皆有勝複,而勝複之作,正則為循環當位之勝複,故有德有化有用。
邪則為亢害承制之勝複,故有災有變。
)帝曰:何謂邪乎?(凡六氣之不當位者,皆互相為邪也。
)岐伯曰:夫物之生,從于化,物之極,由乎變,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。
(物之生,從于化,由化而生也。
物之極,由乎變,由極而變也。
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氣始而生化,氣終而象變。
諸家之釋此者,有曰陰陽營運則為化,春生秋落則為變。
有曰萬物生息則為化,寒暑相易則為變。
有曰離形而易謂之化,因形而易謂之變。
有曰自無而有、自有而無則為化,自少而壯、自壯而老則為變。
是皆變化之謂。
故變化之薄于物者,生由化而成,其氣進也;敗由變而緻,其氣退也,故曰變化之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。
薄,侵迫也。
)故氣有往複,用有遲速,四者之有,而化而變,風之來也。
(氣有往複,進退也。
用有遲速,盛衰也。
凡此四者之有,而為化為變矣。
但從乎化,則為正風之來,從乎變,則為邪風之來,而人之受之者,安危系之矣。
)帝曰:遲速往複,風所由生,而化而變,故因盛衰之變耳。
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?(倚伏者,禍福之萌也。
夫物盛則衰,樂極則哀,是福之極而禍之倚也。
未濟而濟,否極而泰,是禍之極而福所伏也。
故當其成也,敗實倚之,當其敗也,成實伏之,此成敗倚伏遊行于變化之中者也。
本節特以為言者,蓋示人以處變處常之道耳。
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惟聖人乎?)岐伯曰: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。
(動靜者,陰陽之用也。
所謂動者,即形氣相感也,即上下相召也,即往複遲速也,即升降出入也,由是而成敗倚伏,無非由動而生也。
故易曰:吉兇悔吝者,生乎動者也。
然而天下之動,其變無窮,但動而正則吉,不正則兇,動而不已,則災變由之而作矣。
)帝曰:有期乎?岐伯曰:不生不化,靜之期也。
(陽動陰靜,相為對待,一消一長,各有其期。
上文言成敗倚伏生乎動,即動之期也。
動極必變,而至于不生不化,即靜之期也。
然則天地以春夏為動,秋冬為靜;人以生為動,死為靜也。
)帝曰:不生化乎?(帝疑天地之道,豈真有不生化者乎?)岐伯曰: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
(此言天地非不生化,但物之動靜,各有所由耳。
凡物之動者,血氣之屬也,皆生氣根于身之中,以神為生死之主,故曰神機。
然神之存亡,由于飲食呼吸之出入,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。
物之植者,草木金石之屬也,皆生氣根于形之外,以氣為榮枯之主,故曰氣立。
然氣之盛衰,由于陰陽之升降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。
此其物之修短,固各有數;但禀賦者出乎天,自作者由乎我,孰非所謂靜之期?亦各有其因耳。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根于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;根于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,詳見後十五。
)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
(生長壯老已,動物之始終也,故必賴呼吸之出入。
生長化收藏,植物之盛衰也,故必賴陰陽之升降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