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五運六氣上下之應

關燈
右太陽;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,右厥陰;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,右少陰。

     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    (下者,即言在泉。

    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,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。

    左,東也。

    右,西也。

    司天在泉,上下異而左右殊也。

    按:右二節,陰陽六氣,疊為遷轉。

    如巳亥年厥陰司天,明年子午,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。

    又如初氣厥陰用事,則二氣少陰來相代矣。

    六氣循環無已,此所以上下左右、陰陽逆順有異,而見氣候之變遷也。

    有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解,在《圖翼》二卷。

    )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

    (此明上下之相遘也。

    遘,交也。

    臨,遇也。

    司天在上,五運在中,在泉在下,三氣之交,是上下相遘而寒暑相臨也。

    所遇之氣彼此相生者,為相得而安。

    彼此相克者,為不相得而病矣。

    詳義見《圖翼》五運六氣諸解中。

    遘音。

    )
帝曰:氣相得而病者何也?岐伯曰:以下臨上,不當位也。

    (氣同類者,本為相得,而亦不免于病者,以下臨上也。

    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。

    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。

    詳見後第七。

    )
帝曰:動靜何如?(此言遷轉之動靜也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餘而複會也。

    (上者右行,言天氣右旋,自東而西以降于地。

    下者左行,言地氣左轉,自西而東以升于天。

    故司天在上,必曆巳午未申而西降;在泉在下,必曆亥子醜寅而東升也。

    餘而複會,即前篇五六相合、積氣餘而複會其始之義。

    )
帝曰:餘聞鬼臾區曰:應地者靜。

     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謂也,願聞何以生之乎?(應地者靜,見前天元紀篇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天地動靜,五行遷複,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,猶不能遍明。

    (上候而已,天運之候也。

    不能遍明,猶未詳言左右也。

    )
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,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,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,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

    (天地之體雖殊,變化之用則一,所以在天則垂象,在地則成形。

    故七曜緯于虛,即五行應天之精氣也。

    五行麗于地,即七曜生成之形類也。

    是以形精之動,亦猶根本之與枝葉耳。

    故凡物之在地者,必懸象于天,第仰觀其象,則無有不應。

    故上之右行、下之左行者,周流不息,而變化乃無窮也。

    )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(此欲詳明上下之義也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

    (人在地之上,天在人之上。

    以人之所見言,則上為天,下為地。

    以天地之全體言,則天包地之外,地居天之中,故曰太虛之中者也。

    由此觀之,則地非天之下矣。

    然則司天者,主地之上。

    在泉者,主地之下。

    五行之麗地者,是為五運,而營運于上下之中者也。

    此特舉地為辨者,蓋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。

    )
帝曰:馮乎?(馮,憑同。

    言地在太虛之中而不墜者,果亦有所根據憑否也?)
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

    (大氣者,太虛之元氣也。

    乾坤萬物,無不賴之以立。

    故地在太虛之中,亦惟元氣任持之耳。

    )
燥以幹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

    (此即大氣之所化,是為六氣而運用于天地之間者也。

    曰燥,曰暑,曰風,曰濕,曰寒,曰火,六者各一其性,而功用亦異。

    )
故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化生也。

    (寒居北,風居東,自北而東,故曰風寒在下,下者左行也。

    熱居南,燥居西,自南而西,故曰燥熱在上,上者右行也。

    地者土也,土之化濕,故曰濕氣在中也。

    惟火有二,君火居濕之上,相火居濕之下,故曰火遊行其間也。

    凡寒暑再更而氣入者六,非虛無以寓氣,非氣無以化生,故曰令虛而化生也。

    )
故燥勝則地幹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

    (凡此六者,皆言地氣本乎天也。

    自上文地之為下至此,正所以發明此義。

    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太虛廖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總統坤元。

    亦此之謂。

    此下接寒暑燥濕風火、在人合之奈何、其于萬物、何以生化一章,列藏象類第六。

   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