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八、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
關燈
小
中
大
(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《靈樞·四時氣篇》)
黃帝問曰: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岐伯對曰: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,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。
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
(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。
腎應北方之氣,其髒居下,故曰至陰也。
水王于冬而腎主之,故曰盛水也。
肺為手太陰經,其髒屬金。
腎為足少陰經,其髒屬水。
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,所以腎邪上逆,則水客于肺。
故凡病水者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亦以金水相生,母子同氣,故皆能積水。
)帝曰: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?岐伯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(關者,門戶要會之處,所以司啟閉出入也。
腎主下焦,開竅于二陰,水谷入胃,清者由前陰而出,濁者由後陰而出,腎氣化則二陰通,腎氣不化則二陰閉,腎氣壯則二陰調,腎氣虛則二陰不禁,故曰腎者胃之關也。
關閉則氣停,氣停則水積,水之不行,氣從乎腎,所謂從其類也。
愚按:本節雲關門不利、則聚水而從其類者,言關之不通也。
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倉廪不藏,是門戶不要也。
水泉不止,是膀胱不藏也。
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言關之不固也。
不通則癃閉而腫,不固則滑洩而脫元,職此之由,總因腎敗。
夫胃為五髒六腑之海,而關則在腎,關之為義,操北門鎖鑰之柄,凡一身元氣消長,約束攸賴。
故許知可雲:補脾不若補腎者,謂救本之道,莫先乎此也。
誠萬古不易之良法。
) 上下溢于皮膚,故為腫。
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
(肌膚浮腫曰腫。
脾主肌肉,足太陰也,寒水侮之,故反聚水而生病。
)帝曰:諸水皆生于腎乎?岐伯曰:腎者牝髒也,地氣上者,屬于腎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
(牝,陰也。
地氣上者,陰氣升也。
以陰從陰而生水液,故曰至陰。
)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于風,内不得入于髒腑,外不得越于皮膚,客于玄府,行于皮裡,傳為腫,本之于腎,名曰風水。
(勇而勞甚者,汗自陰分深處而發,故曰腎汗。
汗出逢風則腠理閉,内已離于髒腑,外不得洩于皮膚,故客于玄府而為腫。
此則因水因風,故名風水。
)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
(汗屬水,水色玄,汗之所居,故曰玄府。
從孔而出,故曰汗空。
然汗由氣化,出乎玄微,是亦玄府之義。
空,孔同。
)帝曰: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主也?岐伯曰: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,水所從出入也。
(凡此五十七穴者,皆積陰之所聚,水所從出入者也。
腎主水,故皆曰腎俞。
)尻上五行、行五者,此腎俞。
(尻上五行者,中行督脈也。
旁四行,足太陽膀胱經脈也。
行五者,中行五穴:長強、腰俞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也。
次二行各五穴:白環俞、中膂内俞、膀胱俞、小腸俞、大腸俞也。
又次二行各五穴:秩邊、胞肓、志室、肓門、胃倉也。
五行共二十五穴,皆在
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
(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。
腎應北方之氣,其髒居下,故曰至陰也。
水王于冬而腎主之,故曰盛水也。
肺為手太陰經,其髒屬金。
腎為足少陰經,其髒屬水。
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,所以腎邪上逆,則水客于肺。
故凡病水者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亦以金水相生,母子同氣,故皆能積水。
)帝曰: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?岐伯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(關者,門戶要會之處,所以司啟閉出入也。
腎主下焦,開竅于二陰,水谷入胃,清者由前陰而出,濁者由後陰而出,腎氣化則二陰通,腎氣不化則二陰閉,腎氣壯則二陰調,腎氣虛則二陰不禁,故曰腎者胃之關也。
關閉則氣停,氣停則水積,水之不行,氣從乎腎,所謂從其類也。
愚按:本節雲關門不利、則聚水而從其類者,言關之不通也。
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倉廪不藏,是門戶不要也。
水泉不止,是膀胱不藏也。
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言關之不固也。
不通則癃閉而腫,不固則滑洩而脫元,職此之由,總因腎敗。
夫胃為五髒六腑之海,而關則在腎,關之為義,操北門鎖鑰之柄,凡一身元氣消長,約束攸賴。
故許知可雲:補脾不若補腎者,謂救本之道,莫先乎此也。
誠萬古不易之良法。
) 上下溢于皮膚,故為腫。
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
(肌膚浮腫曰腫。
脾主肌肉,足太陰也,寒水侮之,故反聚水而生病。
)帝曰:諸水皆生于腎乎?岐伯曰:腎者牝髒也,地氣上者,屬于腎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
(牝,陰也。
地氣上者,陰氣升也。
以陰從陰而生水液,故曰至陰。
)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于風,内不得入于髒腑,外不得越于皮膚,客于玄府,行于皮裡,傳為腫,本之于腎,名曰風水。
(勇而勞甚者,汗自陰分深處而發,故曰腎汗。
汗出逢風則腠理閉,内已離于髒腑,外不得洩于皮膚,故客于玄府而為腫。
此則因水因風,故名風水。
)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
(汗屬水,水色玄,汗之所居,故曰玄府。
從孔而出,故曰汗空。
然汗由氣化,出乎玄微,是亦玄府之義。
空,孔同。
)帝曰: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主也?岐伯曰: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,水所從出入也。
(凡此五十七穴者,皆積陰之所聚,水所從出入者也。
腎主水,故皆曰腎俞。
)尻上五行、行五者,此腎俞。
(尻上五行者,中行督脈也。
旁四行,足太陽膀胱經脈也。
行五者,中行五穴:長強、腰俞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也。
次二行各五穴:白環俞、中膂内俞、膀胱俞、小腸俞、大腸俞也。
又次二行各五穴:秩邊、胞肓、志室、肓門、胃倉也。
五行共二十五穴,皆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