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九、約方關格之刺
關燈
小
中
大
(《靈樞·禁服篇》全)
雷公問于黃帝曰:細子得受業,通于九針六十篇,旦暮勤服之,近者編絕,久者簡垢,然尚諷誦弗置,未盡解于意矣。
外揣言渾束為一,未知所謂也。
夫大則無外,小則無内,大小無極,高下無度,束之奈何?士之才力或有濃薄,智慮褊淺,不能博大深奧,自強于學若細子,細子恐其散于後世,絕于子孫,敢問約之奈何?(六十篇,古經數也。
今失其傳。
編絕簡垢,即韋編三絕之謂。
垢,塵污也。
蓋古時無紙,書于竹簡,以熟皮編之,故曰韋編。
外揣,本經篇名。
所言渾束為一大則無外等義,見前十二。
)黃帝曰:善乎哉問也。
此先師之所禁,坐私傳之也,割臂歃血之盟也,子若欲得之,何不齋乎?雷公再拜而起曰:請聞命于是也。
乃齋宿三日而請曰:敢問今日正陽,細子願以受盟。
黃帝乃與俱入齋室,割臂歃血。
黃帝親祝曰:今日正陽,歃血傳方,有敢背此言者,反受其殃。
雷公再拜曰:細子受之。
黃帝乃左握其手,右授之書曰:慎之慎之,吾為子言之。
(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。
歃音霎。
)凡刺之理,經脈為始,營其所行,知其度量,内刺五髒,外刺六腑,(經脈為始,必先明經絡也。
營其所行,營行有終始也。
知其度量,脈度有短長也。
内刺五髒,外刺六腑,分表裡出入也。
此六句與經脈篇略同,詳經絡類首章。
)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,(衛氣者,陽氣也,衛外而為固者也。
陽氣不固,則衛氣失常,而邪從衛入,乃生疾病,故為百病母。
義詳本類前二十六及疾病類四。
)調其虛實,虛實乃止,瀉其血絡,血盡不殆矣。
(瀉實則虛,補虛則實,故虛實乃止。
病在血者調之絡,邪血去盡,則不殆矣。
) 雷公曰:此皆細子之所以通,未知其所約也。
黃帝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則輸洩,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,(約者,要也。
約方約囊,其道同也。
囊滿弗約則輸洩而傾,方成弗約則不切于用,蓋雜則不精也。
易曰:精義入神,以緻用也。
不得其精,焉能入神?有方無約,即無神也,故曰神與弗俱。
所謂約者,即前外揣篇渾束為一之義。
)雷公曰: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。
(滿言欲博,約言欲精,弗滿而約之,謂亦有不由博學而可得其快捷方式者否也,故曰願為下材。
) 黃帝曰: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,不可以為天下師。
(因滿而約,約之善也。
由博而精,精之至也。
未滿而知約,何約之有?未博而言精,何精之有?若是者謂之為工,安足為天下師?是以言約者非滿不可,言精者非博不可也。
)雷公曰:願聞為工。
黃帝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名曰平人。
(太陰行氣于髒,故寸口主中。
陽明行氣于腑,故人迎主外。
人迎寸口,一表一裡也,故往來相應,欲其大小齊等若引繩之勻者,是為和調之脈。
然人迎主陽,故必于春夏微大,寸口主陰,故必于秋冬微大,乃謂之平人也。
)人迎大一倍于
外揣言渾束為一,未知所謂也。
夫大則無外,小則無内,大小無極,高下無度,束之奈何?士之才力或有濃薄,智慮褊淺,不能博大深奧,自強于學若細子,細子恐其散于後世,絕于子孫,敢問約之奈何?(六十篇,古經數也。
今失其傳。
編絕簡垢,即韋編三絕之謂。
垢,塵污也。
蓋古時無紙,書于竹簡,以熟皮編之,故曰韋編。
外揣,本經篇名。
所言渾束為一大則無外等義,見前十二。
)黃帝曰:善乎哉問也。
此先師之所禁,坐私傳之也,割臂歃血之盟也,子若欲得之,何不齋乎?雷公再拜而起曰:請聞命于是也。
乃齋宿三日而請曰:敢問今日正陽,細子願以受盟。
黃帝乃與俱入齋室,割臂歃血。
黃帝親祝曰:今日正陽,歃血傳方,有敢背此言者,反受其殃。
雷公再拜曰:細子受之。
黃帝乃左握其手,右授之書曰:慎之慎之,吾為子言之。
(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。
歃音霎。
)凡刺之理,經脈為始,營其所行,知其度量,内刺五髒,外刺六腑,(經脈為始,必先明經絡也。
營其所行,營行有終始也。
知其度量,脈度有短長也。
内刺五髒,外刺六腑,分表裡出入也。
此六句與經脈篇略同,詳經絡類首章。
)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,(衛氣者,陽氣也,衛外而為固者也。
陽氣不固,則衛氣失常,而邪從衛入,乃生疾病,故為百病母。
義詳本類前二十六及疾病類四。
)調其虛實,虛實乃止,瀉其血絡,血盡不殆矣。
(瀉實則虛,補虛則實,故虛實乃止。
病在血者調之絡,邪血去盡,則不殆矣。
) 雷公曰:此皆細子之所以通,未知其所約也。
黃帝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則輸洩,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,(約者,要也。
約方約囊,其道同也。
囊滿弗約則輸洩而傾,方成弗約則不切于用,蓋雜則不精也。
易曰:精義入神,以緻用也。
不得其精,焉能入神?有方無約,即無神也,故曰神與弗俱。
所謂約者,即前外揣篇渾束為一之義。
)雷公曰: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。
(滿言欲博,約言欲精,弗滿而約之,謂亦有不由博學而可得其快捷方式者否也,故曰願為下材。
) 黃帝曰: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,不可以為天下師。
(因滿而約,約之善也。
由博而精,精之至也。
未滿而知約,何約之有?未博而言精,何精之有?若是者謂之為工,安足為天下師?是以言約者非滿不可,言精者非博不可也。
)雷公曰:願聞為工。
黃帝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名曰平人。
(太陰行氣于髒,故寸口主中。
陽明行氣于腑,故人迎主外。
人迎寸口,一表一裡也,故往來相應,欲其大小齊等若引繩之勻者,是為和調之脈。
然人迎主陽,故必于春夏微大,寸口主陰,故必于秋冬微大,乃謂之平人也。
)人迎大一倍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