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四盛關格之刺

關燈
(《靈樞·終始篇》) 凡刺之道,畢于終始,明知終始,五髒為紀,陰陽定矣。

    (終始,本篇名,詳載陰陽針刺之道,今散類各章。

    )
陰者主髒,陽者主腑;(手足三陰,俱主五髒。

    手足三陽,俱主六腑。

    )
陽受氣于四末,陰受氣于五髒。

    (陽主外,故受氣于四末。

    陰主内,故受氣于五髒。

    四末,手足末也。

    )
故瀉者迎之,補者随之,知迎知随,氣可令和。

    (迎者,迎其來而奪之。

    随者,随其去而濟之。

    )
和氣之方,必通陰陽,五髒為陰,六腑為陽。

    傳之後世,以血為盟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天殃。

    (不明至道,而強不知以為知,即無道行私也。

    伐人長命,殃必及之,天道不爽,當知所畏。

    )
謹奉天道,請言終始,終始者經脈為紀。

    (天道陰陽,有十二辰次為之紀;人身血氣,有十二經脈為之紀。

    循環無端,終而複始,故曰終始。

    )
持其脈口人迎,以知陰陽有餘不足、平與不平,天道畢矣。

    (脈口在手,太陰脈也,可候五髒之陰。

    人迎在頸,陽明脈也,可候六腑之陽。

    人之血氣經脈,所以應天地陰陽之盛衰者,畢露于此,故曰天道畢矣。

    )
所謂平人者不病,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,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,六經之脈不結動也,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,形肉血氣必相稱也,是謂平人。

    (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應四時也。

    上謂人迎,下謂脈口,相應往來,即如下編所謂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也。

    結澀則不足,動疾則有餘,皆非平脈也。

    髒氣為本,肌體為末,表裡寒溫,司守不緻相失,故必外之形肉、内之血氣皆相稱者,謂之平人。

    )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;如是者,則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;如是者,可将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;如此者弗灸,不已者因而瀉之,則五髒氣壞矣。

    (少氣者,元氣虛也,兼陰陽而言。

    故上之人迎,下之脈口,必皆衰少無力,而兩手之尺寸亦不相稱也。

    凡陰陽氣俱不足者不可刺,若刺而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,如是者但可将以甘藥。

    甘藥之謂,最有深意,蓋欲補虛羸,非甘純不可也。

    至劑,剛毒之劑也。

    正氣衰者不可攻,故不宜用也。

    非惟不可攻,而灸之亦不可,以火能傷陰也。

    臨此證者,不可忘此節之義。

    )
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。

    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,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。

    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明,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。

    (人迎,足陽明脈也。

    一盛二盛,謂大于氣口一倍二倍也。

    陽明主表而行氣于三陽,故人迎一盛,病在足經之少陽。

    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,則為陽中之陽,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。

    凡二盛三盛,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。

    下仿此。

    )
人迎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。

    (人迎盛至四倍,且大且數者,乃六陽偏盛之極,盈溢于府,格拒六陰,是為外格。

    按下文曰:溢陰為内關,内關不通死不治。

    則此外格者,亦死無疑。

    又關格詳按,見脈色類二十二,所當互閱。

    )
脈口一盛,病在足厥陰,一盛而躁,在手心主。

    脈口二盛,病在足少陰,二盛而躁,在手少陰。

    脈口三盛,病在足太陰,三盛而躁,在手太陰。

    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