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四盛關格之刺
關燈
小
中
大
em>(脈口,手太陰脈也。
太陰主裡而行氣于三陰,故脈口一盛,病在足經之厥陰。
若加以躁,則為陰中之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。
凡二盛三盛皆在足,而躁則皆在手也。
)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者,名曰溢陰,溢陰為内關,内關不通死不治。
(脈口四盛、且大且數者,乃六陰偏盛,盈溢于髒,表裡隔絕,是為内關,主死不治。
)人迎與太陰脈口,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關格者與之短期。
(人迎主陽,脈口主陰,若俱盛至四倍以上,則各盛其盛,陰陽不交,故曰關格,可與言死期也。
)人迎一盛,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,二瀉一補,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人迎主腑,故其一盛病在膽經,肝膽相為表裡,陽實而陰虛,故當瀉足少陽之腑,補足厥陰之髒也。
瀉者二,補者一,瀉倍于補也。
疏取之者,欲其從容,不宜急也。
上氣,言氣之至也。
氣至而和,谷氣至矣,故可止針。
下仿此。
) 人迎二盛,瀉足太陽,補足少陰,二瀉一補,二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人迎二盛,病在膀胱經,膀胱與腎為表裡,表實而裡虛,故當瀉足太陽、補足少陰也。
二瀉一補義見後。
疏取上氣義同前。
)人迎三盛,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,二瀉一補,日二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人迎三盛,病在胃經,胃與脾為表裡,胃實脾虛,故當瀉足陽明,補足少陰。
以上三陽盛者,俱二瀉一補。
)脈口一盛,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,二補一瀉,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,上氣和乃止。
(脈口主藏,故其一盛病在肝經。
肝實膽虛,當瀉足厥陰、補足少陽也。
補瀉義見後。
上氣義同前。
)脈口二盛,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,二補一瀉,二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脈口二盛,病在腎經,腎經實,膀胱虛,故當瀉足少陰、補足太陽也。
)脈口三盛,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,二補一瀉,日二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脈口三盛,病在脾經,脾實胃虛,故當瀉太陰、補陽明也。
)所以日二取之者,太陽主胃,大富于谷氣,故可日二取之也。
(此釋上文脾胃二經之治也。
太言太陰,陽言陽明,脾與胃為表裡,故曰太陽主胃。
二經皆富于谷氣,較他髒為盛,故可日二取之。
按:上文人迎之治,治三陽也,皆曰二瀉一補。
氣口之治,治三陰也,皆曰二補一瀉。
蓋以三陽主表,病在表者,宜瀉倍于補也。
三陰在裡,病在裡者,宜補倍于瀉也。
皆以髒氣為重,惟恐其或傷耳。
又如厥陰少陽,肝膽木髒也,東方多實,或可日二取之。
太陰陽明,脾與胃也,脾胃大富于谷氣,故可日二取之。
惟少陰太陽則二日一取之,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髒,真陰之原,故宜保重如此。
聖人之顧根本,豈惟針刺為然哉?)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,命曰陰陽俱溢,如是者不開,則血脈閉塞,氣無所行,流淫于中,五髒内傷。
如此者,因而灸之,則變易而為他病矣。
(俱盛三倍以上,即四盛也。
陰陽俱溢,即溢陰溢陽也。
不開,即外關内格也。
如此者血氣閉塞無所行,五髒真陰傷于内,刺之已不可,灸之則愈亡其陰而變生他病,必至不能治也。
)
太陰主裡而行氣于三陰,故脈口一盛,病在足經之厥陰。
若加以躁,則為陰中之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。
凡二盛三盛皆在足,而躁則皆在手也。
)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者,名曰溢陰,溢陰為内關,内關不通死不治。
(脈口四盛、且大且數者,乃六陰偏盛,盈溢于髒,表裡隔絕,是為内關,主死不治。
)人迎與太陰脈口,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關格者與之短期。
(人迎主陽,脈口主陰,若俱盛至四倍以上,則各盛其盛,陰陽不交,故曰關格,可與言死期也。
)人迎一盛,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,二瀉一補,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人迎主腑,故其一盛病在膽經,肝膽相為表裡,陽實而陰虛,故當瀉足少陽之腑,補足厥陰之髒也。
瀉者二,補者一,瀉倍于補也。
疏取之者,欲其從容,不宜急也。
上氣,言氣之至也。
氣至而和,谷氣至矣,故可止針。
下仿此。
) 人迎二盛,瀉足太陽,補足少陰,二瀉一補,二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人迎二盛,病在膀胱經,膀胱與腎為表裡,表實而裡虛,故當瀉足太陽、補足少陰也。
二瀉一補義見後。
疏取上氣義同前。
)人迎三盛,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,二瀉一補,日二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人迎三盛,病在胃經,胃與脾為表裡,胃實脾虛,故當瀉足陽明,補足少陰。
以上三陽盛者,俱二瀉一補。
)脈口一盛,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,二補一瀉,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,上氣和乃止。
(脈口主藏,故其一盛病在肝經。
肝實膽虛,當瀉足厥陰、補足少陽也。
補瀉義見後。
上氣義同前。
)脈口二盛,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,二補一瀉,二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脈口二盛,病在腎經,腎經實,膀胱虛,故當瀉足少陰、補足太陽也。
)脈口三盛,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,二補一瀉,日二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(脈口三盛,病在脾經,脾實胃虛,故當瀉太陰、補陽明也。
)所以日二取之者,太陽主胃,大富于谷氣,故可日二取之也。
(此釋上文脾胃二經之治也。
太言太陰,陽言陽明,脾與胃為表裡,故曰太陽主胃。
二經皆富于谷氣,較他髒為盛,故可日二取之。
按:上文人迎之治,治三陽也,皆曰二瀉一補。
氣口之治,治三陰也,皆曰二補一瀉。
蓋以三陽主表,病在表者,宜瀉倍于補也。
三陰在裡,病在裡者,宜補倍于瀉也。
皆以髒氣為重,惟恐其或傷耳。
又如厥陰少陽,肝膽木髒也,東方多實,或可日二取之。
太陰陽明,脾與胃也,脾胃大富于谷氣,故可日二取之。
惟少陰太陽則二日一取之,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髒,真陰之原,故宜保重如此。
聖人之顧根本,豈惟針刺為然哉?)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,命曰陰陽俱溢,如是者不開,則血脈閉塞,氣無所行,流淫于中,五髒内傷。
如此者,因而灸之,則變易而為他病矣。
(俱盛三倍以上,即四盛也。
陰陽俱溢,即溢陰溢陽也。
不開,即外關内格也。
如此者血氣閉塞無所行,五髒真陰傷于内,刺之已不可,灸之則愈亡其陰而變生他病,必至不能治也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