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風證
關燈
小
中
大
(《素問·風論》全)
黃帝問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疠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也,其病各異,其名不同,或内至五髒六腑,不知其解,願聞其說。
(風之傷人,若唯一證;及其為變,則或寒或熱,或表或裡,或在髒腑,或在經絡,無所不至。
蓋風雖陽邪,氣則寒肅,是風之與寒本為同類,但有陰陽之辨耳。
《歲露篇》曰:四時八風之中人也,故有寒暑,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,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。
所以病變若此。
後人不究其本,而多立風證名目,失其梗概,緻資學人之疑。
凡欲辨風者,但當詳察此下諸篇之義。
疠,癞同,又音利。
)岐伯對曰:風氣藏于皮膚之間,内不得通,外不得洩。
(風寒襲于膚腠,則玄府閉封,故内不得通,外不得洩,此外感之始也。
)風者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;(風性動,故善行數變。
風本陽邪,陽主疏洩,故令腠理開,開則衛氣不固,故灑然而寒。
若寒勝則腠理閉,閉則陽氣内壅,故煩熱而悶。
數音朔。
)其寒也則衰食飲,其熱也則消肌肉,故使人栗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
(寒邪傷陽,則胃氣不化,故衰少食飲。
熱邪傷陰,則津液枯涸,故消瘦肌肉。
寒熱交作則振寒,故為栗不食。
此上三節,皆以明風為寒熱也。
音秩。
)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内,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,則為熱中而目黃;人瘦則外洩而寒,則為寒中而泣出。
(風氣客于陽明,則内入于胃,胃居中焦,其脈上行系于目系,人肥則腠理緻密,邪不得洩,留為熱中,故目黃。
人瘦則肌肉疏淺,風寒犯之,陽氣易洩,洩則寒中而泣出。
此明風氣之變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也。
音漬。
)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俞,散于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幹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
(風由太陽經入者,自背而下,凡五髒六腑之俞皆附焉,故邪必行諸脈俞而散于分肉也。
分肉者,衛氣之所行也。
衛氣晝行于陽,自足太陽始,風與衛氣相搏,俱行于分肉之間,故氣道澀而不利。
不利則風邪抟聚,故肌肉腫如憤而為瘡瘍。
或衛氣不行則體有不仁,故凡于痛癢寒熱,皆有所弗知也。
此節帝無所問而伯言之,所以發其詳耳。
下節有同然者類此。
,昌真切。
瘍音陽。
)疠者,有榮氣熱,其氣不清,故使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,風寒客于脈而不去,名曰疠風,或名曰寒熱。
(風寒客于血脈,久留不去,則榮氣化熱,皮膚潰,氣血不清,敗壞為疠。
故《脈要精微論》曰,脈風成為疠也。
,腐同。
潰音會。
)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,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,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,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,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。
(春與甲乙皆木也,故傷于肝。
夏與丙丁皆火也,故傷于心。
季夏與戊己皆土也,故傷于脾。
秋與庚辛皆金也,故中于肺。
冬與壬癸皆水也,故中于腎。
此明風邪内至五髒也。
按:本節以四時十幹之風分屬五髒,非謂春必甲乙而傷肝,夏必丙丁而傷心也。
凡一日之中,亦有四時之氣,十二時之中,亦有十幹之分。
故得春之氣則入肝,得甲乙之氣亦入肝,當以類求,不可拘泥,諸氣皆然也。
又如本節曰傷曰中,本為互言,初無輕重之别;後世以中風為重,傷風為輕,原非經旨,亦牽強矣。
)風中五髒六腑之俞,亦為髒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,所中則為偏風。
(風中五髒六腑之俞,即十二經髒腑之風也。
随俞左右而偏中之,則為偏風,故有偏病之證。
)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。
(風府,督脈穴。
自風府而上,則入腦戶,故為腦風。
)風入系頭,則為目風眼寒。
(風自腦戶入系于頭,則合于足之太陽。
太陽之脈起于目内,風邪入之,故為目風,則或痛或癢,或眼寒而畏風羞澀也。
)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。
(酒性溫散,善開玄府,酒後中風則汗漏不止,故曰漏風。
《病能論》謂之酒風,義見後三十二。
)入房汗出中風,則為内風。
(内耗其精,外開腠理,風邪乘虛入之,故曰内風。
)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
(沐頭面中風也。
一曰沐浴。
)久風入中,則為腸風、飧洩。
(久風不散,傳變而入于腸胃之中
(風之傷人,若唯一證;及其為變,則或寒或熱,或表或裡,或在髒腑,或在經絡,無所不至。
蓋風雖陽邪,氣則寒肅,是風之與寒本為同類,但有陰陽之辨耳。
《歲露篇》曰:四時八風之中人也,故有寒暑,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,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。
所以病變若此。
後人不究其本,而多立風證名目,失其梗概,緻資學人之疑。
凡欲辨風者,但當詳察此下諸篇之義。
疠,癞同,又音利。
)岐伯對曰:風氣藏于皮膚之間,内不得通,外不得洩。
(風寒襲于膚腠,則玄府閉封,故内不得通,外不得洩,此外感之始也。
)風者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;(風性動,故善行數變。
風本陽邪,陽主疏洩,故令腠理開,開則衛氣不固,故灑然而寒。
若寒勝則腠理閉,閉則陽氣内壅,故煩熱而悶。
數音朔。
)其寒也則衰食飲,其熱也則消肌肉,故使人栗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
(寒邪傷陽,則胃氣不化,故衰少食飲。
熱邪傷陰,則津液枯涸,故消瘦肌肉。
寒熱交作則振寒,故為栗不食。
此上三節,皆以明風為寒熱也。
音秩。
)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内,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,則為熱中而目黃;人瘦則外洩而寒,則為寒中而泣出。
(風氣客于陽明,則内入于胃,胃居中焦,其脈上行系于目系,人肥則腠理緻密,邪不得洩,留為熱中,故目黃。
人瘦則肌肉疏淺,風寒犯之,陽氣易洩,洩則寒中而泣出。
此明風氣之變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也。
音漬。
)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俞,散于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幹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
(風由太陽經入者,自背而下,凡五髒六腑之俞皆附焉,故邪必行諸脈俞而散于分肉也。
分肉者,衛氣之所行也。
衛氣晝行于陽,自足太陽始,風與衛氣相搏,俱行于分肉之間,故氣道澀而不利。
不利則風邪抟聚,故肌肉腫如憤而為瘡瘍。
或衛氣不行則體有不仁,故凡于痛癢寒熱,皆有所弗知也。
此節帝無所問而伯言之,所以發其詳耳。
下節有同然者類此。
,昌真切。
瘍音陽。
)疠者,有榮氣熱,其氣不清,故使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,風寒客于脈而不去,名曰疠風,或名曰寒熱。
(風寒客于血脈,久留不去,則榮氣化熱,皮膚潰,氣血不清,敗壞為疠。
故《脈要精微論》曰,脈風成為疠也。
,腐同。
潰音會。
)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,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,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,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,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。
(春與甲乙皆木也,故傷于肝。
夏與丙丁皆火也,故傷于心。
季夏與戊己皆土也,故傷于脾。
秋與庚辛皆金也,故中于肺。
冬與壬癸皆水也,故中于腎。
此明風邪内至五髒也。
按:本節以四時十幹之風分屬五髒,非謂春必甲乙而傷肝,夏必丙丁而傷心也。
凡一日之中,亦有四時之氣,十二時之中,亦有十幹之分。
故得春之氣則入肝,得甲乙之氣亦入肝,當以類求,不可拘泥,諸氣皆然也。
又如本節曰傷曰中,本為互言,初無輕重之别;後世以中風為重,傷風為輕,原非經旨,亦牽強矣。
)風中五髒六腑之俞,亦為髒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,所中則為偏風。
(風中五髒六腑之俞,即十二經髒腑之風也。
随俞左右而偏中之,則為偏風,故有偏病之證。
)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。
(風府,督脈穴。
自風府而上,則入腦戶,故為腦風。
)風入系頭,則為目風眼寒。
(風自腦戶入系于頭,則合于足之太陽。
太陽之脈起于目内,風邪入之,故為目風,則或痛或癢,或眼寒而畏風羞澀也。
)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。
(酒性溫散,善開玄府,酒後中風則汗漏不止,故曰漏風。
《病能論》謂之酒風,義見後三十二。
)入房汗出中風,則為内風。
(内耗其精,外開腠理,風邪乘虛入之,故曰内風。
)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
(沐頭面中風也。
一曰沐浴。
)久風入中,則為腸風、飧洩。
(久風不散,傳變而入于腸胃之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