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風證

關燈
,熱則為腸風下血,寒則水谷不化而為飧洩瀉痢。

    )外在腠理,則為洩風。

    (風在腠理則汗洩不止,故曰洩風。

    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至此共七種,所以明或為風也,故有其病各異、其名不同之義。

    )
故風者百病之長也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也,無常方然,緻有風氣也。

    (風之始入,自淺而深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,故風為百病之長。

    《骨空論》曰:風為百病之始也。

    無常方然者,言變化之多。

    而其緻之者,則皆因于風氣耳。

    )
帝曰:五髒風之形狀不同者何?願聞其診及其病能。

    (凡察病之法,皆謂之診。

    凡緻病之害,皆謂之能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肺風之狀,多汗惡風,色然白,時咳短氣,晝日則差,暮則甚,診在眉上,其色白。

    (多汗者,陽受風氣,開洩腠理也。

    惡風者,傷風惡風也。

    下文諸髒皆同。

    然,淺白貌,金色白也。

    肺主氣,在變動為咳,風邪迫之,故時咳短氣也。

    晝則衛氣在表,風亦随之,故覺其瘥。

    暮則衛氣入陰,邪應于内,故為甚也。

    眉上乃阙庭之間,肺之候也,故肺病則白色見于此。

    ,普梗切。

    差,瘥同。

    )
心風之狀,多汗惡風,焦絕,善怒吓,赤色,病甚則言不可快,診在口,其色赤。

    (多汗惡風義如前。

    焦絕者,唇舌焦燥津液幹絕也。

    風化木,心屬火,風薄于心,則木火合邪,神志潰亂,故或為善怒,或為驚吓。

    心主舌,病甚則舌本強,故言不可快。

    心和則舌能知味,故診當在口。

    口者兼唇而言,色當赤也。

    吓音黑,又虛嫁切。

    )
肝風之狀,多汗惡風,善悲色微蒼,嗌幹善怒,時憎女子,診在目下,其色青。

    (氣并于肺則悲,肝病而肺氣乘之,故善悲。

    色微蒼,肝之色也。

    足厥陰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颃颡,故嗌幹也。

    善怒,肝之志也。

    肝為陰中之陽,其脈環陰器,強則好色,病則妒陰,故時憎女子也。

    肝氣通于目,故診在目下,色當青也。

    嗌音益。

    憎音曾。

    )
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堕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

    (身體怠惰、四肢不用者,脾主肌肉四肢也。

    色薄微黃,土之色也。

    不嗜食,脾病不能化也。

    鼻為面王,主應脾胃,故色診當見于鼻上。

    嗜音示。

    )
腎風之狀,多汗惡風,面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,隐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。

    (然,浮慘貌。

    風邪入腎,則挾水氣上升,故面為浮腫。

    腎脈貫脊屬腎,故令脊痛不能正立。

    ,煙也。

    隐曲,陰道也。

    腎主水,故色黑如。

    腎開竅于二陰,故為隐曲不利。

    肌肉本主于脾,今其風水合邪,反侮乎土,故診在肌上,色當黑也。

    又腎風風水義,見後三十一。

    音芒。

    音台。

    )
胃風之狀,頸多汗惡風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脹,食寒則洩,診形瘦而腹大。

    (胃脈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入缺盆,故胃風之狀,頸必多汗惡風。

    胃主受納水谷,而風邪居之,故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

    胃脈循腹裡,故善滿。

    失衣則陽明受寒于外,故為脹。

    食寒則胃氣受傷于内,故為洩瀉。

    胃者肉其應,胃病故形瘦。

    腹者胃所居,邪實故腹大。

    此下當詳明六腑之病,而止言胃風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,即如《本輸篇》所謂大腸小腸皆屬于胃之意,胃病則腑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)
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惡風,當先風一日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内,至其風日則病少愈。

    (首為諸陽之會,因沐中風,則頭面之皮腠疏,故多汗惡風。

    凡患首風者,止作無時,故凡于風氣将發,必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,以陽邪居于陽分,陽性先而速也。

    先至必先衰,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。

    内,謂房室之内。

    不可出者,畏風寒也。

    )
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喘息惡風,衣常濡,口幹善渴,不能勞事。

    (漏風之病,因于飲酒中風也。

    風邪挾酒,則陽氣散越,故多汗。

    陽勝則身熱惡寒,故不可以單衣。

    食入于陰,長氣于陽,故食則汗出。

    甚則陽浮于上,故喘息。

    汗出不止,故衣濡。

    陽盛陰虛,津亡于内,所以口幹善渴,身不能勞也。

    能,耐同。

    )
洩風之狀多汗,汗出洩衣上,口中幹,上漬,其風不能勞事,身體盡痛則寒。

    (洩風者,表不固也。

    上漬者,身半以上,汗多如漬也。

    口中幹,津液涸也。

    液涸則血虛,故不能勞而身盡痛。

    汗多則亡陽,故令人寒也。

    漬,曾四切。

    )
帝曰: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