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六、情志九氣
關燈
小
中
大
恐。
此五髒五志之分屬也。
至若五志有互通為病者,如喜本屬心,而有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是心肺皆主于喜也。
蓋喜生于陽,而心肺皆為陽髒,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,所謂多陽者多喜也。
又若怒本屬肝,而有曰膽為怒者,以肝膽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而取決于膽也。
有曰血并于上,氣并于下,心煩惋善怒者,以陽為陰勝,故病及于心也。
有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有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、令人無故善怒者,以怒發于陰而侵乎腎也。
是肝膽心腎四髒皆能病怒,所謂多陰者多怒,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。
又若思本屬脾,而此曰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蓋心為脾之母,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,所以心脾皆病于思也。
又若憂本屬肺,而有曰心之變動為憂者,有曰心小則易傷以憂者,蓋憂則神傷,故傷心也。
有曰精氣并于肝則憂者,肝勝而侮脾也。
有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者,脾主中氣,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,故郁而為憂。
是心肺肝脾四髒,皆能病于憂也。
又若恐本屬腎,而有曰恐懼則傷心者,神傷則恐也。
有曰血不足則恐,有曰肝虛則恐者,以肝為将軍之官,肝氣不足,則怯而恐也。
有曰恐則脾氣乘矣,以腎虛而脾勝之也。
有曰胃為氣逆為哕為恐者,以陽明土勝,亦傷腎也。
是心腎肝脾胃五髒皆主于恐而恐則氣下也。
五志互病之辨,既詳如上。
此外尚有病悲者,如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悲傷于肝也。
有曰精氣并于肺則悲,有曰悲則肺氣乘矣,亦金氣傷肝也。
有曰心虛則悲,有曰神不足則悲,有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内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者,皆悲傷于心也。
此肝肺心三髒皆病于悲而氣為之消也。
有病為驚者,曰東方色青,入通于肝,其病發驚駭,以肝應東方風木,風主震動而連乎膽也。
有曰陽明所謂甚則厥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肝邪乘胃也。
有曰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者,心神散失也。
此肝膽胃心四髒皆病于驚而氣為之亂也。
有病為畏者,曰精氣并于脾則畏,蓋并于脾則傷于腎,畏由恐而生也。
由此言之,是情志之傷,雖五髒各有所屬,然求其所由,則無不從心而發。
故《本神篇》曰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
《邪氣髒腑病形篇》曰:憂愁恐懼則傷心。
《口問篇》曰: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。
可見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,而總統魂魄,兼該志意。
故憂動于心則肺應,思動于心則脾應,怒動于心則肝應,恐動于心則腎應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。
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婉然從物而不争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悔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髒俱安,邪亦安從奈我哉?)
此五髒五志之分屬也。
至若五志有互通為病者,如喜本屬心,而有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是心肺皆主于喜也。
蓋喜生于陽,而心肺皆為陽髒,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,所謂多陽者多喜也。
又若怒本屬肝,而有曰膽為怒者,以肝膽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而取決于膽也。
有曰血并于上,氣并于下,心煩惋善怒者,以陽為陰勝,故病及于心也。
有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有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、令人無故善怒者,以怒發于陰而侵乎腎也。
是肝膽心腎四髒皆能病怒,所謂多陰者多怒,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。
又若思本屬脾,而此曰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蓋心為脾之母,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,所以心脾皆病于思也。
又若憂本屬肺,而有曰心之變動為憂者,有曰心小則易傷以憂者,蓋憂則神傷,故傷心也。
有曰精氣并于肝則憂者,肝勝而侮脾也。
有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者,脾主中氣,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,故郁而為憂。
是心肺肝脾四髒,皆能病于憂也。
又若恐本屬腎,而有曰恐懼則傷心者,神傷則恐也。
有曰血不足則恐,有曰肝虛則恐者,以肝為将軍之官,肝氣不足,則怯而恐也。
有曰恐則脾氣乘矣,以腎虛而脾勝之也。
有曰胃為氣逆為哕為恐者,以陽明土勝,亦傷腎也。
是心腎肝脾胃五髒皆主于恐而恐則氣下也。
五志互病之辨,既詳如上。
此外尚有病悲者,如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悲傷于肝也。
有曰精氣并于肺則悲,有曰悲則肺氣乘矣,亦金氣傷肝也。
有曰心虛則悲,有曰神不足則悲,有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内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者,皆悲傷于心也。
此肝肺心三髒皆病于悲而氣為之消也。
有病為驚者,曰東方色青,入通于肝,其病發驚駭,以肝應東方風木,風主震動而連乎膽也。
有曰陽明所謂甚則厥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肝邪乘胃也。
有曰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者,心神散失也。
此肝膽胃心四髒皆病于驚而氣為之亂也。
有病為畏者,曰精氣并于脾則畏,蓋并于脾則傷于腎,畏由恐而生也。
由此言之,是情志之傷,雖五髒各有所屬,然求其所由,則無不從心而發。
故《本神篇》曰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
《邪氣髒腑病形篇》曰:憂愁恐懼則傷心。
《口問篇》曰: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。
可見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,而總統魂魄,兼該志意。
故憂動于心則肺應,思動于心則脾應,怒動于心則肝應,恐動于心則腎應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。
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婉然從物而不争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悔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髒俱安,邪亦安從奈我哉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