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六、情志九氣

關燈
(《素問·舉痛論》) 帝曰:餘知百病生于氣也,(氣之在人,和則為正氣,不和則為邪氣。

    凡表裡虛實,逆順緩急,無不因氣而至,故百病皆生于氣。

    )
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洩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(炅,居永切,熱也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洩,故氣上矣。

    (怒,肝志也。

    怒動于肝,則氣逆而上,氣逼血升,故甚則嘔血。

    肝木乘脾,故為飧洩。

    肝為陰中之陽,氣發于下,故氣上矣。

    及飧洩三字,《甲乙經》作食而氣逆,于義亦妥。

    飧音孫。

    )
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

    (氣脈和調,故志暢達。

    榮衛通利,故氣徐緩。

    然喜甚則氣過于緩而漸至渙散,故《調經論》曰:喜則氣下。

    《本神篇》曰: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

    義可知也。

    )
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

    (悲生于心則心系急,并于肺則肺葉舉,故《宣明五氣篇》曰,精氣并于肺則悲也。

    心肺俱居膈上,故為上焦不通。

    肺主氣而行表裡,故為營衛不散。

    悲哀傷氣,故氣消矣。

    )
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

    (恐懼傷腎則傷精,故緻精卻。

    卻者,退也。

    精卻則升降不交,故上焦閉。

    上焦閉則氣歸于下,病為脹滿而氣不行,故曰恐則氣下也。

    《本神篇》曰: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

    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

    )
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
    (腠,膚腠也。

    理,肉理也。

    寒束于外則玄府閉密,陽氣不能宣達,故收斂于中而不得散也。

    )
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洩,故氣洩矣。

    (熱則流通,故腠理開。

    陽從汗散,故氣亦洩。

    )
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
    (大驚卒恐,則神志散失,血氣分離,陰陽破散,故氣亂矣。

    )
勞則喘息汗出,外内皆越,故氣耗矣。

    (疲勞過度,則陽氣動于陰分,故上奔于肺而為喘,外達于表而為汗。

    陽動則散,故内外皆越而氣耗矣。

    )
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
    (思之無已,則系戀不釋,神留不散,故氣結也。

    愚按:世有所謂七情者,即本經之五志也。

    五志之外,尚餘者三。

    總之曰:喜怒思憂恐驚悲畏,其目有八,不止七也。

    然情雖有八,無非出于五髒。

    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心在志為喜,肝在志為怒,脾在志為思,肺在志為憂,腎在志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