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關燈
小
中
大
(《素問·調經論》)
黃帝問曰:餘聞刺法言:有餘瀉之,不足補之。
何謂有餘?何謂不足?岐伯對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問?帝曰:願盡聞之。
岐伯曰: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,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
(神屬心,氣屬肺,血屬肝,形屬脾,志屬腎,各有虛實,故其氣不等。
)帝曰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虛實。
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 (精氣精液義,詳藏象類二十五。
四肢,手足也,合九竅五髒,共為十六部。
三百六十五節者,言脈絡之會。
如《九針十二原篇》曰: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
所謂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,非皮肉筋骨也。
凡此諸部,皆所以生百病者。
) 岐伯曰:皆生于五髒也。
(陰陽表裡,無非五髒之所主也。
)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此成形。
(正以見形成于外,神藏于内,惟此五者而已。
)志意通,内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髒。
(志意者,統言人身之五神也。
骨髓者,極言深邃之化生也。
五神藏于五髒而心為之主,故志意通調,内連骨髓,以成身形五髒,則互相為用矣。
)五髒之道,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
(隧,潛道也。
經脈伏行,深而不見,故曰經隧。
五髒在内,經隧在外,脈道相通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乃生百病,故但守經隧,則可以治五髒之病。
) 帝曰:神有餘不足何如?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
(心藏神,火之精也。
陽勝則神王,故多喜而笑。
陽衰則陰慘乘之,故多憂而悲。
《本神篇》曰:心藏脈,脈舍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
《行針篇》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
皆此義也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邪客于形,灑淅起于毫毛,未入于經絡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
(此外邪之在心經也。
并,偏聚也。
邪之中人,久而不散,則或并于氣,或并于血,病乃甚矣。
今血氣未并,邪猶不深,故五髒安定。
但灑淅起于毫毛,未及經絡,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,神之微病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神有餘,則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。
(小絡,孫絡也。
斥,棄除也。
心主血脈而藏神,神本無形,故神有餘者,但瀉其小絡之血,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,神自平矣。
)神不足者,視其虛絡,按而緻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洩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
(按而緻之,緻其氣也。
刺而利之,補不足以行其滞也。
病以神不足,故不宜出血及洩其氣,但欲通其經耳。
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着針勿斥,移氣于不足,神氣乃得複。
(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,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。
微邪在心經之表,故當按摩勿釋,欲散其外也;着針勿斥,毋傷其内也;乃可移氣于不足,邪去而神自複矣。
) 帝曰:善。
氣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。
(此肺髒之虛實也。
《本神篇》曰: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,實則喘喝胸盈仰息。
大略同也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洩。
(此肺經之表邪也。
血氣未并,義俱如前。
肺主皮膚而屬金,微邪客之,故命曰白氣微洩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瀉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洩其氣。
不足則補
何謂有餘?何謂不足?岐伯對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問?帝曰:願盡聞之。
岐伯曰: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,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
(神屬心,氣屬肺,血屬肝,形屬脾,志屬腎,各有虛實,故其氣不等。
)帝曰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虛實。
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 (精氣精液義,詳藏象類二十五。
四肢,手足也,合九竅五髒,共為十六部。
三百六十五節者,言脈絡之會。
如《九針十二原篇》曰: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
所謂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,非皮肉筋骨也。
凡此諸部,皆所以生百病者。
) 岐伯曰:皆生于五髒也。
(陰陽表裡,無非五髒之所主也。
)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此成形。
(正以見形成于外,神藏于内,惟此五者而已。
)志意通,内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髒。
(志意者,統言人身之五神也。
骨髓者,極言深邃之化生也。
五神藏于五髒而心為之主,故志意通調,内連骨髓,以成身形五髒,則互相為用矣。
)五髒之道,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
(隧,潛道也。
經脈伏行,深而不見,故曰經隧。
五髒在内,經隧在外,脈道相通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乃生百病,故但守經隧,則可以治五髒之病。
) 帝曰:神有餘不足何如?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
(心藏神,火之精也。
陽勝則神王,故多喜而笑。
陽衰則陰慘乘之,故多憂而悲。
《本神篇》曰:心藏脈,脈舍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
《行針篇》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
皆此義也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邪客于形,灑淅起于毫毛,未入于經絡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
(此外邪之在心經也。
并,偏聚也。
邪之中人,久而不散,則或并于氣,或并于血,病乃甚矣。
今血氣未并,邪猶不深,故五髒安定。
但灑淅起于毫毛,未及經絡,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,神之微病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神有餘,則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。
(小絡,孫絡也。
斥,棄除也。
心主血脈而藏神,神本無形,故神有餘者,但瀉其小絡之血,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,神自平矣。
)神不足者,視其虛絡,按而緻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洩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
(按而緻之,緻其氣也。
刺而利之,補不足以行其滞也。
病以神不足,故不宜出血及洩其氣,但欲通其經耳。
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着針勿斥,移氣于不足,神氣乃得複。
(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,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。
微邪在心經之表,故當按摩勿釋,欲散其外也;着針勿斥,毋傷其内也;乃可移氣于不足,邪去而神自複矣。
) 帝曰:善。
氣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。
(此肺髒之虛實也。
《本神篇》曰: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,實則喘喝胸盈仰息。
大略同也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洩。
(此肺經之表邪也。
血氣未并,義俱如前。
肺主皮膚而屬金,微邪客之,故命曰白氣微洩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瀉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洩其氣。
不足則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