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關燈
小
中
大
其經隧,無出其氣。
(經隧義如前。
瀉其經隧者,謂察其有餘之脈,瀉其邪氣而已;無傷其大經,出其血,洩其正氣,此刺氣之法也。
有餘尚爾,不足可知矣。
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出針視之曰:我将深之。
适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洩腠理,真氣乃相得。
(此刺肺經之微邪也。
适,至也。
革,變也。
先行按摩之法,欲皮膚之氣流行也。
次出針而視之曰:我将深之。
欲其恐懼而精神内伏也。
适人必革者,謂針之至人,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。
如是則精氣既伏于内,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洩于外,故真氣得其所矣。
) 帝曰:善。
血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
(此肝髒之虛實也。
《本神篇》曰:肝藏血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孫絡外溢,則經有留血。
(此肝經之表邪也。
邪不在髒而在經,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,則知其大經之内,有留止之血也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瀉其盛經,出其血。
不足則視其虛經,内針其脈中,久留而視脈大,疾出其針,無令血洩。
(血有餘則盛經滿溢,故當瀉而出之。
不足則察其經之虛者,内針補之。
然補虛之法,必留針以候氣,所謂如待所貴、不知日暮者是也。
留針既久,但視其脈已大,是氣已至,則當疾出其針矣。
血去則愈虛,故無令血洩也。
)帝曰:刺留血奈何?岐伯曰:視其血絡,刺出其血,無令惡血得入于經,以成其疾。
(此刺肝經之表邪也。
邪血在絡,但速去之,自可免入經之患矣。
) 帝曰:善。
形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腹脹泾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
(此脾髒之虛實也。
泾,水名也。
溲,溺也。
脾濕勝則氣壅不行,故腹脹而泾溲不利。
脾主四肢,故虛則四肢不用。
此與《本神篇》義同。
泾音經。
溲音搜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
(此脾經之表邪也。
脾主肌肉,故微邪未深者,但肌肉間蠕動,如有蟲之微行也。
脾土畏風木,風主動,故命曰微風。
蠕音軟,又乳允切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瀉其陽經,不足則補其陽絡。
(經穴絡穴皆足陽明者,以胃為脾之陽也。
故實者瀉之,瀉脾之陽邪也;虛者補之,補脾之陽氣也。
) 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取分肉間,無中其經,無傷其絡,衛氣得複,邪氣乃索。
(此刺脾經之微邪也。
邪在肌肉,故但當刺其分肉間,使衛氣得複,則邪氣自索。
索者,散也。
) 帝曰:善。
志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腹脹飧洩,不足則厥。
(此腎髒之虛實也。
腎藏志,水之精也。
水化寒,故腎邪有餘,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洩。
腎氣不足,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沖。
《本神篇》曰:腎藏精,精舍志,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
《解精微論》曰:厥則陽氣并于上,陰氣并于下。
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;陰并于下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骨節有動。
(此腎經之微邪也。
腎主骨,邪未入髒而薄于骨,故但于骨節之間,有鼓動之狀。
) 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,不足則補其複溜。
(然筋當作然谷,足少陰之荥穴也,出其血可以瀉腎之實。
複溜,足少陰之經穴也,緻其氣可以補腎之虛。
)帝曰:刺未并奈何?岐伯曰:即取之,無中其經,邪所乃能立虛。
(此刺腎經骨節之邪也。
即取之,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。
故無中其經穴,則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虛矣。
)
(經隧義如前。
瀉其經隧者,謂察其有餘之脈,瀉其邪氣而已;無傷其大經,出其血,洩其正氣,此刺氣之法也。
有餘尚爾,不足可知矣。
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出針視之曰:我将深之。
适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洩腠理,真氣乃相得。
(此刺肺經之微邪也。
适,至也。
革,變也。
先行按摩之法,欲皮膚之氣流行也。
次出針而視之曰:我将深之。
欲其恐懼而精神内伏也。
适人必革者,謂針之至人,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。
如是則精氣既伏于内,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洩于外,故真氣得其所矣。
) 帝曰:善。
血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
(此肝髒之虛實也。
《本神篇》曰:肝藏血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孫絡外溢,則經有留血。
(此肝經之表邪也。
邪不在髒而在經,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,則知其大經之内,有留止之血也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瀉其盛經,出其血。
不足則視其虛經,内針其脈中,久留而視脈大,疾出其針,無令血洩。
(血有餘則盛經滿溢,故當瀉而出之。
不足則察其經之虛者,内針補之。
然補虛之法,必留針以候氣,所謂如待所貴、不知日暮者是也。
留針既久,但視其脈已大,是氣已至,則當疾出其針矣。
血去則愈虛,故無令血洩也。
)帝曰:刺留血奈何?岐伯曰:視其血絡,刺出其血,無令惡血得入于經,以成其疾。
(此刺肝經之表邪也。
邪血在絡,但速去之,自可免入經之患矣。
) 帝曰:善。
形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腹脹泾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
(此脾髒之虛實也。
泾,水名也。
溲,溺也。
脾濕勝則氣壅不行,故腹脹而泾溲不利。
脾主四肢,故虛則四肢不用。
此與《本神篇》義同。
泾音經。
溲音搜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
(此脾經之表邪也。
脾主肌肉,故微邪未深者,但肌肉間蠕動,如有蟲之微行也。
脾土畏風木,風主動,故命曰微風。
蠕音軟,又乳允切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瀉其陽經,不足則補其陽絡。
(經穴絡穴皆足陽明者,以胃為脾之陽也。
故實者瀉之,瀉脾之陽邪也;虛者補之,補脾之陽氣也。
) 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取分肉間,無中其經,無傷其絡,衛氣得複,邪氣乃索。
(此刺脾經之微邪也。
邪在肌肉,故但當刺其分肉間,使衛氣得複,則邪氣自索。
索者,散也。
) 帝曰:善。
志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腹脹飧洩,不足則厥。
(此腎髒之虛實也。
腎藏志,水之精也。
水化寒,故腎邪有餘,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洩。
腎氣不足,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沖。
《本神篇》曰:腎藏精,精舍志,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
《解精微論》曰:厥則陽氣并于上,陰氣并于下。
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;陰并于下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
)血氣未并,五髒安定,骨節有動。
(此腎經之微邪也。
腎主骨,邪未入髒而薄于骨,故但于骨節之間,有鼓動之狀。
) 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,不足則補其複溜。
(然筋當作然谷,足少陰之荥穴也,出其血可以瀉腎之實。
複溜,足少陰之經穴也,緻其氣可以補腎之虛。
)帝曰:刺未并奈何?岐伯曰:即取之,無中其經,邪所乃能立虛。
(此刺腎經骨節之邪也。
即取之,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。
故無中其經穴,則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虛矣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