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、邪盛則實精奪則虛
關燈
小
中
大
而尺寒也,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,治主病者。
(絡脈在表,主乎陽也。
經脈通裡,主乎陰也。
經氣有餘則脈口熱,陰分之邪盛也。
絡氣不足則尺中寒,陽分之氣虛也。
陽虛者畏陰勝之時,故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。
治主病者,即下文灸刺之義。
按:本節以脈口熱為經氣有餘,尺寒為絡氣不足,故王氏以尺寸言陰陽,注曰陰分主絡,陽分主經。
然《經脈》《脈度》等篇曰:經脈為裡,浮而淺者為絡。
是經本陰也,絡本陽也,難以反言。
夫尺寸者,分陰陽之位耳,而陰陽之氣,則五髒上下無所不在。
如寸有肺金,陰不在上乎?尺有命門,陽不在下乎?故反言尺寸則可,反言經絡則不可。
且本節之義,重在經絡,不在尺寸,觀者當詳辨之。
)帝曰:經虛絡滿何如?岐伯曰:經虛絡滿者,尺熱滿,脈口寒澀也,此春夏死,秋冬生也。
(經虛絡滿者,陰氣不足,陽邪有餘也。
陰虛者畏陽勝之時,故春夏死,秋冬生。
按:王氏注此二節曰:春夏陽氣高,故脈口熱、尺中寒為順。
秋冬陽氣下,故尺中熱、脈口寒為順。
此說若為近理,而實有所不然也。
觀《内經》論脈諸篇,則但言陰陽浮沉随氣候,初未聞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時也。
學人于此不辨,恐反資多歧之惑。
)帝曰:治此者奈何?岐伯曰: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;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。
(此正以絡主陽,經主陰,灸所以補,刺所以瀉也。
)帝曰:何謂重虛?岐伯曰:脈氣上虛尺虛,是謂重虛。
(陰陽俱虛,是重虛也。
)帝曰:何以治之?岐伯曰:所謂氣虛者,言無常也。
尺虛者,行步然。
(氣虛即上虛,氣虛于上,故言亂無常。
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言而微,終日乃複言者,此奪氣也。
尺虛者下虛,故行步然怯弱也。
音匡。
)脈虛者,不象陰也。
(氣口獨為五髒主,脈之要會也。
五髒為陰,髒虛則脈虛,脈虛者陰虧之象,故曰不象陰也。
)如此者,滑則生,澀則死也。
(義同前。
)帝曰:寒氣暴上,脈滿而實何如?(此指傷寒之屬也。
)岐伯曰:實而滑則生,實而逆則死。
(邪盛者脈當實,實而兼滑,得陽脈也,故生。
若見陰脈為逆,故死。
按《玉機真藏論》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。
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
詳脈色類十二。
)帝曰:脈實滿,手足寒,頭熱,何如?岐伯曰:春秋則生,冬夏則死。
(脈之實滿,邪有餘也。
手足寒者,陰逆在下。
頭熱者,陽邪在上。
陰陽乖離,故為上實下虛之病。
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,得其和氣,故可以生。
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,陽劇于夏,陰劇于冬,故死。
)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
(浮而身熱,陽邪盛也。
澀為氣血虛,陰不足也。
外實内虛則孤陽不守,故死。
)帝曰:其形盡滿何如? 岐伯曰:其形盡滿者,脈急大堅,尺澀而不應也,(此正言陽實陰虛之候也。
陽有餘,故其形盡滿,脈當急大而堅;陰不足,故當尺澀而不應也。
)如是者,從則生,逆則死。
帝曰:何謂從則生、逆則死?岐伯曰:所謂從者,手足溫也。
所謂逆者,手足寒也。
(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陽邪盛者,手足當溫為順;若手足寒冷,則以邪盛于外,氣虛于内,正不勝邪,所以為逆。
)
(絡脈在表,主乎陽也。
經脈通裡,主乎陰也。
經氣有餘則脈口熱,陰分之邪盛也。
絡氣不足則尺中寒,陽分之氣虛也。
陽虛者畏陰勝之時,故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。
治主病者,即下文灸刺之義。
按:本節以脈口熱為經氣有餘,尺寒為絡氣不足,故王氏以尺寸言陰陽,注曰陰分主絡,陽分主經。
然《經脈》《脈度》等篇曰:經脈為裡,浮而淺者為絡。
是經本陰也,絡本陽也,難以反言。
夫尺寸者,分陰陽之位耳,而陰陽之氣,則五髒上下無所不在。
如寸有肺金,陰不在上乎?尺有命門,陽不在下乎?故反言尺寸則可,反言經絡則不可。
且本節之義,重在經絡,不在尺寸,觀者當詳辨之。
)帝曰:經虛絡滿何如?岐伯曰:經虛絡滿者,尺熱滿,脈口寒澀也,此春夏死,秋冬生也。
(經虛絡滿者,陰氣不足,陽邪有餘也。
陰虛者畏陽勝之時,故春夏死,秋冬生。
按:王氏注此二節曰:春夏陽氣高,故脈口熱、尺中寒為順。
秋冬陽氣下,故尺中熱、脈口寒為順。
此說若為近理,而實有所不然也。
觀《内經》論脈諸篇,則但言陰陽浮沉随氣候,初未聞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時也。
學人于此不辨,恐反資多歧之惑。
)帝曰:治此者奈何?岐伯曰: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;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。
(此正以絡主陽,經主陰,灸所以補,刺所以瀉也。
)帝曰:何謂重虛?岐伯曰:脈氣上虛尺虛,是謂重虛。
(陰陽俱虛,是重虛也。
)帝曰:何以治之?岐伯曰:所謂氣虛者,言無常也。
尺虛者,行步然。
(氣虛即上虛,氣虛于上,故言亂無常。
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言而微,終日乃複言者,此奪氣也。
尺虛者下虛,故行步然怯弱也。
音匡。
)脈虛者,不象陰也。
(氣口獨為五髒主,脈之要會也。
五髒為陰,髒虛則脈虛,脈虛者陰虧之象,故曰不象陰也。
)如此者,滑則生,澀則死也。
(義同前。
)帝曰:寒氣暴上,脈滿而實何如?(此指傷寒之屬也。
)岐伯曰:實而滑則生,實而逆則死。
(邪盛者脈當實,實而兼滑,得陽脈也,故生。
若見陰脈為逆,故死。
按《玉機真藏論》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。
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
詳脈色類十二。
)帝曰:脈實滿,手足寒,頭熱,何如?岐伯曰:春秋則生,冬夏則死。
(脈之實滿,邪有餘也。
手足寒者,陰逆在下。
頭熱者,陽邪在上。
陰陽乖離,故為上實下虛之病。
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,得其和氣,故可以生。
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,陽劇于夏,陰劇于冬,故死。
)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
(浮而身熱,陽邪盛也。
澀為氣血虛,陰不足也。
外實内虛則孤陽不守,故死。
)帝曰:其形盡滿何如? 岐伯曰:其形盡滿者,脈急大堅,尺澀而不應也,(此正言陽實陰虛之候也。
陽有餘,故其形盡滿,脈當急大而堅;陰不足,故當尺澀而不應也。
)如是者,從則生,逆則死。
帝曰:何謂從則生、逆則死?岐伯曰:所謂從者,手足溫也。
所謂逆者,手足寒也。
(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陽邪盛者,手足當溫為順;若手足寒冷,則以邪盛于外,氣虛于内,正不勝邪,所以為逆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