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、十二經病
關燈
小
中
大
。
)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大動,(手厥陰出屬心包絡,循胸出脅故也。
音淡,動而不甯貌。
)面赤目黃,(心之華在面,目者心之使,故病則面赤目黃。
以上諸證,按《至真要大論》俱列于太陽司天之下,以寒淫所勝,則心火受病也。
)喜笑不休。
(心在聲為笑。
)是主脈所生病者,(心主脈也。
)煩心心痛,掌中熱,為此諸病。
(脈起心胸,入掌中也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(手厥陰為少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) 三焦,手少陽也。
是動則病耳聾渾渾,嗌腫喉痹。
(渾渾,不明貌。
)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,故為是病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于太陰在泉之下,濕土所以勝水也。
(,屯、吞二音。
)是主氣所生病者,(三焦為水渎之腑,水病必由于氣也。
)汗出,目銳痛,頰痛,耳後肩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
(三焦出氣以溫肌肉,充皮膚,故為汗出。
其他諸病,皆本經之脈所及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手少陽為厥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膽,足少陽也。
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(膽病則液洩,故口苦。
膽郁則不舒,故善太息。
)心脅痛不能轉側,(足少陽之别,貫心循脅裡也。
義詳下章。
)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(足少陽之别散于面,膽木為病,燥金勝之,故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陽明在泉司天者,即其義也。
)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
(本經循髀陽出膝外廉,下出外踝之前,故足外反熱。
木病從火,故為陽厥。
)是主骨所生病者,(膽味苦,苦走骨,故膽主骨所生病。
又骨為,其質剛,膽為中正之官,其氣亦剛,膽病則失其剛,故病及于骨。
凡驚傷膽者骨必軟,即其明證。
)頭痛颔痛,目銳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瘿,(馬刀,瘰也。
俠瘿,俠頸之瘤屬也。
音漬。
瘿音影。
)汗出振寒瘧,(少陽居三陽之中,半表半裡者也。
故陽勝則汗出,風勝則振寒為瘧。
)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
(皆本經之脈所及也。
胫,形景、形敬二切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足少陽為厥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肝,足厥陰也。
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,(足厥陰支别者,與太陰少陽之脈,同結于腰髁下中下之間,故為腰痛。
《刺腰痛篇》曰:厥陰之脈令人腰痛,腰中如張弓弩弦。
)丈夫疝,婦人少腹腫,(足厥陰氣逆則為睾腫卒疝。
婦人少腹腫,即疝病也。
上義詳下章。
,同,音頹。
)甚則嗌幹,面塵脫色。
(肝脈循喉嚨之後,上入颃颡,上出額,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,故為此病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陽明在泉司天之下,以燥淫所勝,則病本于肝也。
)是肝所生病者,(足厥陰經,肝所生病也。
)胸滿嘔逆飧洩,狐疝遺溺閉癃,為此諸病。
(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,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,故為此諸病。
飧音孫。
癃,良中切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(足厥陰為少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)
)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大動,(手厥陰出屬心包絡,循胸出脅故也。
音淡,動而不甯貌。
)面赤目黃,(心之華在面,目者心之使,故病則面赤目黃。
以上諸證,按《至真要大論》俱列于太陽司天之下,以寒淫所勝,則心火受病也。
)喜笑不休。
(心在聲為笑。
)是主脈所生病者,(心主脈也。
)煩心心痛,掌中熱,為此諸病。
(脈起心胸,入掌中也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(手厥陰為少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) 三焦,手少陽也。
是動則病耳聾渾渾,嗌腫喉痹。
(渾渾,不明貌。
)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,故為是病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于太陰在泉之下,濕土所以勝水也。
(,屯、吞二音。
)是主氣所生病者,(三焦為水渎之腑,水病必由于氣也。
)汗出,目銳痛,頰痛,耳後肩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
(三焦出氣以溫肌肉,充皮膚,故為汗出。
其他諸病,皆本經之脈所及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手少陽為厥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膽,足少陽也。
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(膽病則液洩,故口苦。
膽郁則不舒,故善太息。
)心脅痛不能轉側,(足少陽之别,貫心循脅裡也。
義詳下章。
)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(足少陽之别散于面,膽木為病,燥金勝之,故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,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陽明在泉司天者,即其義也。
)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
(本經循髀陽出膝外廉,下出外踝之前,故足外反熱。
木病從火,故為陽厥。
)是主骨所生病者,(膽味苦,苦走骨,故膽主骨所生病。
又骨為,其質剛,膽為中正之官,其氣亦剛,膽病則失其剛,故病及于骨。
凡驚傷膽者骨必軟,即其明證。
)頭痛颔痛,目銳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瘿,(馬刀,瘰也。
俠瘿,俠頸之瘤屬也。
音漬。
瘿音影。
)汗出振寒瘧,(少陽居三陽之中,半表半裡者也。
故陽勝則汗出,風勝則振寒為瘧。
)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
(皆本經之脈所及也。
胫,形景、形敬二切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足少陽為厥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肝,足厥陰也。
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,(足厥陰支别者,與太陰少陽之脈,同結于腰髁下中下之間,故為腰痛。
《刺腰痛篇》曰:厥陰之脈令人腰痛,腰中如張弓弩弦。
)丈夫疝,婦人少腹腫,(足厥陰氣逆則為睾腫卒疝。
婦人少腹腫,即疝病也。
上義詳下章。
,同,音頹。
)甚則嗌幹,面塵脫色。
(肝脈循喉嚨之後,上入颃颡,上出額,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,故為此病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陽明在泉司天之下,以燥淫所勝,則病本于肝也。
)是肝所生病者,(足厥陰經,肝所生病也。
)胸滿嘔逆飧洩,狐疝遺溺閉癃,為此諸病。
(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,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,故為此諸病。
飧音孫。
癃,良中切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(足厥陰為少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