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、十二經病
關燈
小
中
大
交肩上,故肩之痛如拔如折。
)是主液所生病者,(小腸主泌别清濁,病則水谷不分而流衍無制,是主液所生病也。
)耳聾目黃頰腫,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,為此諸病。
(皆小腸經脈之所及也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手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膀胱,足太陽也。
是動則病沖頭痛,(本經脈上額交巅入絡腦,故邪氣上沖而為頭痛。
)目似脫,項如拔,(脈起目内,還出别下項也。
)脊痛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如結,如裂,(本經挾脊抵腰中,過髀樞,循髀外下合中,貫内,故病如是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太陰在泉司天之下,以濕淫所勝,土邪傷水也。
髀,并米切,又音比。
音國。
,同,音篆。
)是為踝厥。
(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,筋結于外踝也。
踝,胡寡切。
)是主筋所生病者,(周身筋脈,惟足太陽為多為巨。
其下者結于踵,結于,結于,結于臀;其上者,挾腰脊,絡肩項,上頭為目上網,下結于。
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,皆足太陽之水虧,而主筋所生病者。
)痔瘧狂癫疾,(脈入肛,故為痔。
經屬表,故為瘧。
邪入于陽,故為狂癫疾。
)頭囪項痛,目黃淚出鼽衄,項背腰尻腳皆痛,小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
(皆足太陽之所及,故為此諸病。
囪音信。
尻,開高切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足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腎,足少陰也。
是動則病饑不欲食,(腎雖陰髒,元陽所居,水中有火,為脾胃之母。
陰動則陽衰,陽衰則脾困,故病雖饑而不欲食。
)面如漆柴,(水色黑,陰邪色見于面,故如漆。
腎藏精,精衰則枯,故如柴。
)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(真陰損及其母也。
)坐而欲起,(陰虛不能靜也。
)目KTKT如無所見,(目之明在瞳子,瞳子者骨之精也。
腎氣内奪則目KTKT如無所見,故凡目多昏黑者,必真水虧于腎也。
KT音荒。
)心如懸,若饑狀,(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,故心如懸。
陰虛則内餒,故常若饑狀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太陰司天之下,以土邪淫勝,故病本于腎也。
)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将捕之,(腎在志為恐,腎氣怯,故惕惕如人将捕之。
以上諸義詳下章。
)是為骨厥。
(厥逆在骨,腎主骨也。
)是主腎所生病者,(足少陰經,腎所生病也。
)口熱舌幹咽腫,上氣,嗌幹及痛,煩心心痛,(足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故病如是。
)黃膽腸,(陰虛陽實,故為黃膽。
腎開竅于二陰,故為腸。
疸音旦。
音僻。
)脊股内後廉痛,痿厥嗜卧,足下熱而痛,為此諸病。
(足少陰之脈,自小趾斜趨足心,上出,上股内後廉,貫脊屬腎,故為此諸證。
嗜卧者、多陰少陽,精神匮也。
《逆調論》曰:腎者水髒,主津液,主卧與喘也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灸則強食生肉,緩帶披發,大杖重履而步。
(生肉,濃味也。
味濃所以補精,緩帶披發,大杖重履而步,節勞也。
安靜所以養氣,諸經不言此法,而惟腎經言之者,以真陰所在,精為元氣之根也。
)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,(足少陰為太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) 心主,手厥陰心包絡也。
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(皆本經之脈所及
)是主液所生病者,(小腸主泌别清濁,病則水谷不分而流衍無制,是主液所生病也。
)耳聾目黃頰腫,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,為此諸病。
(皆小腸經脈之所及也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手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膀胱,足太陽也。
是動則病沖頭痛,(本經脈上額交巅入絡腦,故邪氣上沖而為頭痛。
)目似脫,項如拔,(脈起目内,還出别下項也。
)脊痛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如結,如裂,(本經挾脊抵腰中,過髀樞,循髀外下合中,貫内,故病如是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太陰在泉司天之下,以濕淫所勝,土邪傷水也。
髀,并米切,又音比。
音國。
,同,音篆。
)是為踝厥。
(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,筋結于外踝也。
踝,胡寡切。
)是主筋所生病者,(周身筋脈,惟足太陽為多為巨。
其下者結于踵,結于,結于,結于臀;其上者,挾腰脊,絡肩項,上頭為目上網,下結于。
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,皆足太陽之水虧,而主筋所生病者。
)痔瘧狂癫疾,(脈入肛,故為痔。
經屬表,故為瘧。
邪入于陽,故為狂癫疾。
)頭囪項痛,目黃淚出鼽衄,項背腰尻腳皆痛,小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
(皆足太陽之所及,故為此諸病。
囪音信。
尻,開高切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足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
) 腎,足少陰也。
是動則病饑不欲食,(腎雖陰髒,元陽所居,水中有火,為脾胃之母。
陰動則陽衰,陽衰則脾困,故病雖饑而不欲食。
)面如漆柴,(水色黑,陰邪色見于面,故如漆。
腎藏精,精衰則枯,故如柴。
)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(真陰損及其母也。
)坐而欲起,(陰虛不能靜也。
)目KTKT如無所見,(目之明在瞳子,瞳子者骨之精也。
腎氣内奪則目KTKT如無所見,故凡目多昏黑者,必真水虧于腎也。
KT音荒。
)心如懸,若饑狀,(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,故心如懸。
陰虛則内餒,故常若饑狀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于太陰司天之下,以土邪淫勝,故病本于腎也。
)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将捕之,(腎在志為恐,腎氣怯,故惕惕如人将捕之。
以上諸義詳下章。
)是為骨厥。
(厥逆在骨,腎主骨也。
)是主腎所生病者,(足少陰經,腎所生病也。
)口熱舌幹咽腫,上氣,嗌幹及痛,煩心心痛,(足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故病如是。
)黃膽腸,(陰虛陽實,故為黃膽。
腎開竅于二陰,故為腸。
疸音旦。
音僻。
)脊股内後廉痛,痿厥嗜卧,足下熱而痛,為此諸病。
(足少陰之脈,自小趾斜趨足心,上出,上股内後廉,貫脊屬腎,故為此諸證。
嗜卧者、多陰少陽,精神匮也。
《逆調論》曰:腎者水髒,主津液,主卧與喘也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
)灸則強食生肉,緩帶披發,大杖重履而步。
(生肉,濃味也。
味濃所以補精,緩帶披發,大杖重履而步,節勞也。
安靜所以養氣,諸經不言此法,而惟腎經言之者,以真陰所在,精為元氣之根也。
)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,(足少陰為太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) 心主,手厥陰心包絡也。
是動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(皆本經之脈所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