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、十二經病
關燈
小
中
大
(《靈樞·經脈篇》此章與經絡類第二章同出一篇,義有相貫,所當互考。
) 黃帝曰:肺,手太陰也。
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,(動,言變也,變則變常而為病也。
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在變動為握為哕之類,即此之謂。
肺脈起于中焦,循胃口上膈屬肺,故病如此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肺病于少陰司天之下,以熱淫所勝,火克金也。
詳運氣類二十五。
下同。
膨音彭。
)缺盆中痛,(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,而肺為尤近,故肺病則痛。
)甚則交兩手而瞀,此為臂厥。
(瞀,木痛不仁也。
手太陰脈由中府出腋下,行肘臂間,故為臂厥。
瞀,茂、莫、務三音。
)是主肺所生病者,(手之太陰,肺所生病也。
按《二十二難》曰:經言是動者,氣也;所生病者,血也。
邪在氣,氣為是動;邪在血,血為所生病。
氣主之,血主濡之。
氣留而不行者,為氣先病也;血壅而不濡者,為血後病也。
故先為是動,後所生也。
觀此以是動為氣,所生為血,先病為氣,後病為血,若乎近理;然細察本篇之義,凡在五髒,則各言髒所生病,凡在六腑,則或言氣或言血,或脈或筋,或骨或津液,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,非以血氣二字統言十二經者也。
《難經》之言,似非經旨。
)咳,上氣喘渴,煩心胸滿,臂内前廉痛厥,掌中熱。
(渴當作喝,聲粗急也。
太陰之别直入掌中,故為痛厥掌熱。
)氣盛有餘則肩背痛,風寒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。
(手太陰筋結于肩,藏附于背,故邪氣盛則肩背痛。
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,故汗出中風。
肺為腎母,邪傷其氣,故小便數而欠。
)氣虛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,為此諸病。
(肩背者,上焦之陽分也。
氣虛則陽病,故為痛為寒而怯然少氣。
金衰則水涸,故溺色變而黃赤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盛瀉虛補,雖以針言,藥亦然也。
熱則疾之,氣至速也。
寒則留之,氣至遲也。
陷下則灸之,陽氣内衰,脈不起也。
不盛不虛,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于經者,則當随經所在,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。
下文諸經之治,義與此同。
此節與《禁服篇》大同,詳針刺類二十九。
)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,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(寸口主陰,肺為大腸之髒,手太陰經也。
故肺氣盛者,寸口大三倍于人迎,虛則反小也。
人迎者,足陽明之動脈,在結喉旁一寸五分,乃三陽脈氣所至也。
《陰陽别論》曰三陽在頭、三陰在手者,其義即此。
下同。
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,當補當瀉,義具終始篇,詳針刺類二十八。
) 大腸,手陽明也。
是動則病齒痛頸腫。
(動義如前。
手陽明之支者,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也。
)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(大腸與肺為表裡,肺主氣而津液由于氣化,故凡大腸之或洩或秘,皆津液所生之病,而主在大腸也。
)目黃口幹,鼽衄喉痹,肩前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
(手陽明之别者合于宗脈,故目黃。
其他諸病,皆本經之脈所及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于少陰司天條下,以熱淫所勝,病在金也。
)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。
(當脈所過,手陽明之次也。
)虛則寒栗不複,為此諸病。
(寒栗不複,不易溫也。
此皆手陽明之諸病,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前。
)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人迎主陽,大腸為肺之腑,手陽明經也,故盛則人迎大于寸口,虛則人迎小于寸口也。
詳義如前。
) 胃,足陽明也。
是動則病灑灑振寒,善呻數欠,顔黑,(胃屬土,土病而灑灑振寒者,風之勝也。
善呻數欠,胃之郁也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于厥陰在泉條下,其為木勝可知。
黑,水色也。
土病則水無所畏,故黑色反見于顔面。
)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
) 黃帝曰:肺,手太陰也。
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,(動,言變也,變則變常而為病也。
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在變動為握為哕之類,即此之謂。
肺脈起于中焦,循胃口上膈屬肺,故病如此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肺病于少陰司天之下,以熱淫所勝,火克金也。
詳運氣類二十五。
下同。
膨音彭。
)缺盆中痛,(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,而肺為尤近,故肺病則痛。
)甚則交兩手而瞀,此為臂厥。
(瞀,木痛不仁也。
手太陰脈由中府出腋下,行肘臂間,故為臂厥。
瞀,茂、莫、務三音。
)是主肺所生病者,(手之太陰,肺所生病也。
按《二十二難》曰:經言是動者,氣也;所生病者,血也。
邪在氣,氣為是動;邪在血,血為所生病。
氣主之,血主濡之。
氣留而不行者,為氣先病也;血壅而不濡者,為血後病也。
故先為是動,後所生也。
觀此以是動為氣,所生為血,先病為氣,後病為血,若乎近理;然細察本篇之義,凡在五髒,則各言髒所生病,凡在六腑,則或言氣或言血,或脈或筋,或骨或津液,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,非以血氣二字統言十二經者也。
《難經》之言,似非經旨。
)咳,上氣喘渴,煩心胸滿,臂内前廉痛厥,掌中熱。
(渴當作喝,聲粗急也。
太陰之别直入掌中,故為痛厥掌熱。
)氣盛有餘則肩背痛,風寒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。
(手太陰筋結于肩,藏附于背,故邪氣盛則肩背痛。
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,故汗出中風。
肺為腎母,邪傷其氣,故小便數而欠。
)氣虛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,為此諸病。
(肩背者,上焦之陽分也。
氣虛則陽病,故為痛為寒而怯然少氣。
金衰則水涸,故溺色變而黃赤。
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盛瀉虛補,雖以針言,藥亦然也。
熱則疾之,氣至速也。
寒則留之,氣至遲也。
陷下則灸之,陽氣内衰,脈不起也。
不盛不虛,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于經者,則當随經所在,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。
下文諸經之治,義與此同。
此節與《禁服篇》大同,詳針刺類二十九。
)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,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(寸口主陰,肺為大腸之髒,手太陰經也。
故肺氣盛者,寸口大三倍于人迎,虛則反小也。
人迎者,足陽明之動脈,在結喉旁一寸五分,乃三陽脈氣所至也。
《陰陽别論》曰三陽在頭、三陰在手者,其義即此。
下同。
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,當補當瀉,義具終始篇,詳針刺類二十八。
) 大腸,手陽明也。
是動則病齒痛頸腫。
(動義如前。
手陽明之支者,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也。
)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(大腸與肺為表裡,肺主氣而津液由于氣化,故凡大腸之或洩或秘,皆津液所生之病,而主在大腸也。
)目黃口幹,鼽衄喉痹,肩前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
(手陽明之别者合于宗脈,故目黃。
其他諸病,皆本經之脈所及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于少陰司天條下,以熱淫所勝,病在金也。
)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。
(當脈所過,手陽明之次也。
)虛則寒栗不複,為此諸病。
(寒栗不複,不易溫也。
此皆手陽明之諸病,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前。
)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(人迎主陽,大腸為肺之腑,手陽明經也,故盛則人迎大于寸口,虛則人迎小于寸口也。
詳義如前。
) 胃,足陽明也。
是動則病灑灑振寒,善呻數欠,顔黑,(胃屬土,土病而灑灑振寒者,風之勝也。
善呻數欠,胃之郁也。
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于厥陰在泉條下,其為木勝可知。
黑,水色也。
土病則水無所畏,故黑色反見于顔面。
)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