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三陰比類之病
關燈
小
中
大
(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全)
黃帝燕坐,召雷公而問之曰:汝受術誦書者,若能覽觀雜學,及于比類,通合道理,為餘言子所長,五髒六腑,膽胃大小腸,脾胞膀胱,腦髓涕唾,哭泣悲哀,水所從行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過失。
(比類者,比異别類以測病情也。
義詳論治類十八。
五髒六腑等義,詳藏象類二十三。
水,五液也,即指膽胃以下十四端血氣而言,皆人之所賴以生者。
此而不明,動必多誤,故凡治過于病謂之過,治不及病謂之失,不得其中,皆治之過失也。
)子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為世所怨。
(不能十全,必有過失,故招人之怨。
)雷公曰:臣請誦脈經上下編甚衆多矣,别異比類,猶未能以十全,又安足以明之?(古有脈經,意即《脈要精微》《平人氣象》等論之義。
)帝曰:子别試通五髒之過,六腑之所不和,針石之敗,毒藥所宜,湯液滋味,具言其狀,悉言以對,請問不知。
(别試通者,謂素之所通也。
其有未通者,當請問其所不知耳。
)雷公曰:肝虛腎虛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,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,或已或不已,願聞其解。
(肝主筋,筋病則不能收持。
腎主骨,骨病則艱于舉動。
脾主四肢,四肢病則倦怠無力,故皆令人體重。
然三髒皆陰,陰虛則陽亢,故又令人煩冤滿悶也。
)帝曰: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,餘真問以自謬也。
吾問子窈冥,子言上下編以對何也?(言對非所問,反若問者之自謬也。
窈冥,玄微之謂。
如《八正神明論》曰:觀其冥冥者,言形氣營衛之不形于外,而工獨知之,以日之寒溫,月之虛盛,四時氣之浮沉,參伍相合而調之,工常先見之,然而不形于外,故曰觀于冥冥焉。
此即帝之所問,而公對則誤,故非之也。
窈音杳。
)夫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,(脾本微軟,病而虛浮,則似肺矣。
腎本微沉,病而小浮,則似脾矣。
肝本微弦,病而急沉散,則似腎矣。
脈有相類,不能辨之,則以此作彼,緻于謬誤,此皆工之不明,所以時多惑亂也。
若能知從容篇之道而比類求之,則窈冥之妙可得矣。
按:王氏曰:浮而緩曰脾,浮而短曰肺,小浮而滑曰心,急緊而散曰肝,搏沉而滑曰腎。
此詳言五髒脈體,以明本節之義也。
所以診法,有從部位察髒氣者,有從脈體察髒氣者,得其義則妙無不在,學人當于此而貫通焉。
)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,此童子之所知,問之何也?(脾合土,肝合木,腎合水,三髒皆在膈下,氣脈相近,故曰參居。
) 雷公曰:于此有人,頭痛筋攣骨重,怯然少氣,哕噫腹滿,時驚不嗜卧,此何髒之發也?脈浮而弦,切之石堅,不知其解,複問所以三髒者,以知其比類也。
(此下言腎病之疑似也。
脈浮類肺,脈弦類肝,脈石堅類腎,難以詳辨,故複問三髒之比類也。
哕,于決切,又音誨。
噫,伊芳、隘二音。
)帝曰:夫從容之謂也。
(引經語也,如下文。
)夫年長則求之于腑,年少則求之于經,年壯則求之于髒。
(此總言比異别類之法也。
夫年長者每多口味,六腑所以受物,故當求之于腑以察其過。
年少者每忽風寒勞倦,所受在經,故當求之于經以察其傷。
年壯者多縱房欲,五髒所以藏精,故當求之于髒以察其虛實。
)今子所言,皆失八風菀熱,五髒消爍,傳邪相受。
(帝言公之所問,但據病而言,而不知其所以然,故于八風菀熱之故,五髒消爍之由,及邪傳相受之次,則皆失之也。
菀,郁同。
爍,式灼切。
)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。
(腎脈宜沉,浮則陰虛,水以生木,弦則氣洩,故為腎之不足。
)沉而石者,是腎氣内着也。
(沉而石,沉甚而堅也。
陰中無陽則腎氣不達,故内着不行也。
)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。
(精所以成形,所以化氣。
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,故怯然少氣也。
)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
(水髒空虛則上竊母氣,故令人咳嗽煩冤,是腎氣之上逆也。
)一人之氣,
(比類者,比異别類以測病情也。
義詳論治類十八。
五髒六腑等義,詳藏象類二十三。
水,五液也,即指膽胃以下十四端血氣而言,皆人之所賴以生者。
此而不明,動必多誤,故凡治過于病謂之過,治不及病謂之失,不得其中,皆治之過失也。
)子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為世所怨。
(不能十全,必有過失,故招人之怨。
)雷公曰:臣請誦脈經上下編甚衆多矣,别異比類,猶未能以十全,又安足以明之?(古有脈經,意即《脈要精微》《平人氣象》等論之義。
)帝曰:子别試通五髒之過,六腑之所不和,針石之敗,毒藥所宜,湯液滋味,具言其狀,悉言以對,請問不知。
(别試通者,謂素之所通也。
其有未通者,當請問其所不知耳。
)雷公曰:肝虛腎虛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,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,或已或不已,願聞其解。
(肝主筋,筋病則不能收持。
腎主骨,骨病則艱于舉動。
脾主四肢,四肢病則倦怠無力,故皆令人體重。
然三髒皆陰,陰虛則陽亢,故又令人煩冤滿悶也。
)帝曰: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,餘真問以自謬也。
吾問子窈冥,子言上下編以對何也?(言對非所問,反若問者之自謬也。
窈冥,玄微之謂。
如《八正神明論》曰:觀其冥冥者,言形氣營衛之不形于外,而工獨知之,以日之寒溫,月之虛盛,四時氣之浮沉,參伍相合而調之,工常先見之,然而不形于外,故曰觀于冥冥焉。
此即帝之所問,而公對則誤,故非之也。
窈音杳。
)夫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,(脾本微軟,病而虛浮,則似肺矣。
腎本微沉,病而小浮,則似脾矣。
肝本微弦,病而急沉散,則似腎矣。
脈有相類,不能辨之,則以此作彼,緻于謬誤,此皆工之不明,所以時多惑亂也。
若能知從容篇之道而比類求之,則窈冥之妙可得矣。
按:王氏曰:浮而緩曰脾,浮而短曰肺,小浮而滑曰心,急緊而散曰肝,搏沉而滑曰腎。
此詳言五髒脈體,以明本節之義也。
所以診法,有從部位察髒氣者,有從脈體察髒氣者,得其義則妙無不在,學人當于此而貫通焉。
)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,此童子之所知,問之何也?(脾合土,肝合木,腎合水,三髒皆在膈下,氣脈相近,故曰參居。
) 雷公曰:于此有人,頭痛筋攣骨重,怯然少氣,哕噫腹滿,時驚不嗜卧,此何髒之發也?脈浮而弦,切之石堅,不知其解,複問所以三髒者,以知其比類也。
(此下言腎病之疑似也。
脈浮類肺,脈弦類肝,脈石堅類腎,難以詳辨,故複問三髒之比類也。
哕,于決切,又音誨。
噫,伊芳、隘二音。
)帝曰:夫從容之謂也。
(引經語也,如下文。
)夫年長則求之于腑,年少則求之于經,年壯則求之于髒。
(此總言比異别類之法也。
夫年長者每多口味,六腑所以受物,故當求之于腑以察其過。
年少者每忽風寒勞倦,所受在經,故當求之于經以察其傷。
年壯者多縱房欲,五髒所以藏精,故當求之于髒以察其虛實。
)今子所言,皆失八風菀熱,五髒消爍,傳邪相受。
(帝言公之所問,但據病而言,而不知其所以然,故于八風菀熱之故,五髒消爍之由,及邪傳相受之次,則皆失之也。
菀,郁同。
爍,式灼切。
)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。
(腎脈宜沉,浮則陰虛,水以生木,弦則氣洩,故為腎之不足。
)沉而石者,是腎氣内着也。
(沉而石,沉甚而堅也。
陰中無陽則腎氣不達,故内着不行也。
)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。
(精所以成形,所以化氣。
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,故怯然少氣也。
)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
(水髒空虛則上竊母氣,故令人咳嗽煩冤,是腎氣之上逆也。
)一人之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