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三陰比類之病
關燈
小
中
大
病在一髒也。
若言三髒俱行,不在法也。
(凡此皆一人之氣,病在腎之一髒耳。
即如上文雷公所問頭痛者,以水虧火炎也。
筋攣者,腎水不能養筋也。
骨重者,腎主骨也。
哕噫者,腎脈上貫肝膈,陰氣逆也。
腹滿者,水邪侮土也。
時驚者,腎藏志,志失則驚也。
不嗜卧者,陰虛目不瞑也。
病本于腎,而言三髒俱行,故非法也。
) 雷公曰:于此有人,四肢解堕,喘咳血洩,而愚診之以為傷肺,切脈浮大而緊,愚不敢治,粗工下砭石,病愈多出血,血止身輕,此何物也?(此下言脾病之疑似也。
砭,标兼切。
)帝曰:子所能治,知亦衆多,與此病失矣。
譬以鴻飛,亦沖于天。
(言子之所能,餘亦知其多;但以此病為傷肺,則失之矣。
譬以鴻飛,亦沖于天,雖所之任意,而終莫能得其際,亦猶長空浩渺之難測耳。
)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。
(循守法度,遵古人之繩墨也。
援物比類,格事物之情狀也。
化之冥冥,握變化于莫測之間而神無方也。
能如是則循上可也,及下亦可也。
然則法不可廢,亦不可泥,弗拘形迹,何必守經,是乃所謂聖人之至治。
)今夫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
(此言所問脈證,皆脾胃病也。
夫脾屬陰,為胃之裡;胃屬陽,為脾之表。
今脈來浮大而虛,則外有餘,内不足,是脾氣之外絕于胃也。
脾已去胃,故氣歸陽明而脈見如此。
按《血氣形志篇》曰:陽明常多氣多血,刺陽明出血氣。
故雷公問粗工下砭石而愈者,正所以洩陽明之邪實耳。
)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脈亂而無常也。
(二火,謂二陽髒,心肺居于膈上也。
三水,謂三陰髒,肝脾腎居于膈下也。
此五髒之象,陰多于陽,故曰二火不勝三水。
是以脾為陰土,須賴火生。
今之脾氣去胃,外絕陽明,故脈亂無常者,以脾中無胃氣也。
)四肢解堕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
(脾主四肢也。
)喘咳者,是水氣并陽明也。
(脾病不能制水,則水邪泛溢,并于胃腑,氣道不利,故為喘為咳,蓋五髒六腑,皆能令人咳也。
) 血洩者,脈急血無所行也。
(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也。
脈之急疾,由于氣亂,氣亂則血亂,故注洩于便,無所正行矣。
血不守中,主在肺也。
)若夫以為傷肺者,由失以狂也。
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。
(狂,妄也。
不引比類,故因喘咳為傷肺,是知之不明也。
若參合脈證而求之,則病在脾而不在肺,可類察之矣。
)夫傷肺者,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為使,真藏壞決,經脈旁絕,五髒漏洩,不衄則嘔,此二者不相類也。
(此明傷肺之候也。
肺金受傷,竊其母氣,故脾不能守。
人受氣于谷,谷入于胃,以傳于肺,肺病則谷氣無以行,故胃不能清。
肺者所以行營衛、通陰陽,肺傷則營衛俱病,故經氣不為使。
真髒,言肺髒也。
肺髒損壞,則治節不通,以緻經脈有所偏絕,而五髒之氣皆失其守,因為漏洩,故不衄血于鼻,則嘔血于口。
此其在脾在肺,所本不同,故二者不相類也。
愚按:人有五髒,曰心肺肝脾腎,皆為陰也。
本篇發明三陰為病之義,獨不及心肝二髒者,蓋心為君主,邪不可傷,傷則死矣,不待言也。
肝為将軍之官,木氣多強,故于篇首但言脾肝腎相似之脈,土木水參居之理,亦不詳言其病也。
舍此二者,則腎為藏精之本,肺為藏氣之本,脾為水谷之本。
水病則及肺,金病則及脾,盜母氣也;土病則敗及諸髒,失化生之原也。
凡犯三陰虧損者,皆在此三髒耳,三髒俱傷,鮮能免矣。
故聖帝特言于此,學人當深察其義。
)譬如天之無形,地之無理,白與黑相去遠矣。
(天有象,地有位,若不知之,則天若無形,地若無理。
此言三髒之傷,形證懸别,不能明辨,亦猶是也,黑白混淆,相去遠矣。
)是失吾過矣,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。
(是,此也。
言雷公之失,以吾不告之過耳。
)明引比類從容,是以名曰診經,是謂至道也。
(謂此篇明引形證,比量異同,以合從容之法,故名曰診經,乃至道之所在也。
)
若言三髒俱行,不在法也。
(凡此皆一人之氣,病在腎之一髒耳。
即如上文雷公所問頭痛者,以水虧火炎也。
筋攣者,腎水不能養筋也。
骨重者,腎主骨也。
哕噫者,腎脈上貫肝膈,陰氣逆也。
腹滿者,水邪侮土也。
時驚者,腎藏志,志失則驚也。
不嗜卧者,陰虛目不瞑也。
病本于腎,而言三髒俱行,故非法也。
) 雷公曰:于此有人,四肢解堕,喘咳血洩,而愚診之以為傷肺,切脈浮大而緊,愚不敢治,粗工下砭石,病愈多出血,血止身輕,此何物也?(此下言脾病之疑似也。
砭,标兼切。
)帝曰:子所能治,知亦衆多,與此病失矣。
譬以鴻飛,亦沖于天。
(言子之所能,餘亦知其多;但以此病為傷肺,則失之矣。
譬以鴻飛,亦沖于天,雖所之任意,而終莫能得其際,亦猶長空浩渺之難測耳。
)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。
(循守法度,遵古人之繩墨也。
援物比類,格事物之情狀也。
化之冥冥,握變化于莫測之間而神無方也。
能如是則循上可也,及下亦可也。
然則法不可廢,亦不可泥,弗拘形迹,何必守經,是乃所謂聖人之至治。
)今夫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
(此言所問脈證,皆脾胃病也。
夫脾屬陰,為胃之裡;胃屬陽,為脾之表。
今脈來浮大而虛,則外有餘,内不足,是脾氣之外絕于胃也。
脾已去胃,故氣歸陽明而脈見如此。
按《血氣形志篇》曰:陽明常多氣多血,刺陽明出血氣。
故雷公問粗工下砭石而愈者,正所以洩陽明之邪實耳。
)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脈亂而無常也。
(二火,謂二陽髒,心肺居于膈上也。
三水,謂三陰髒,肝脾腎居于膈下也。
此五髒之象,陰多于陽,故曰二火不勝三水。
是以脾為陰土,須賴火生。
今之脾氣去胃,外絕陽明,故脈亂無常者,以脾中無胃氣也。
)四肢解堕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
(脾主四肢也。
)喘咳者,是水氣并陽明也。
(脾病不能制水,則水邪泛溢,并于胃腑,氣道不利,故為喘為咳,蓋五髒六腑,皆能令人咳也。
) 血洩者,脈急血無所行也。
(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也。
脈之急疾,由于氣亂,氣亂則血亂,故注洩于便,無所正行矣。
血不守中,主在肺也。
)若夫以為傷肺者,由失以狂也。
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。
(狂,妄也。
不引比類,故因喘咳為傷肺,是知之不明也。
若參合脈證而求之,則病在脾而不在肺,可類察之矣。
)夫傷肺者,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為使,真藏壞決,經脈旁絕,五髒漏洩,不衄則嘔,此二者不相類也。
(此明傷肺之候也。
肺金受傷,竊其母氣,故脾不能守。
人受氣于谷,谷入于胃,以傳于肺,肺病則谷氣無以行,故胃不能清。
肺者所以行營衛、通陰陽,肺傷則營衛俱病,故經氣不為使。
真髒,言肺髒也。
肺髒損壞,則治節不通,以緻經脈有所偏絕,而五髒之氣皆失其守,因為漏洩,故不衄血于鼻,則嘔血于口。
此其在脾在肺,所本不同,故二者不相類也。
愚按:人有五髒,曰心肺肝脾腎,皆為陰也。
本篇發明三陰為病之義,獨不及心肝二髒者,蓋心為君主,邪不可傷,傷則死矣,不待言也。
肝為将軍之官,木氣多強,故于篇首但言脾肝腎相似之脈,土木水參居之理,亦不詳言其病也。
舍此二者,則腎為藏精之本,肺為藏氣之本,脾為水谷之本。
水病則及肺,金病則及脾,盜母氣也;土病則敗及諸髒,失化生之原也。
凡犯三陰虧損者,皆在此三髒耳,三髒俱傷,鮮能免矣。
故聖帝特言于此,學人當深察其義。
)譬如天之無形,地之無理,白與黑相去遠矣。
(天有象,地有位,若不知之,則天若無形,地若無理。
此言三髒之傷,形證懸别,不能明辨,亦猶是也,黑白混淆,相去遠矣。
)是失吾過矣,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。
(是,此也。
言雷公之失,以吾不告之過耳。
)明引比類從容,是以名曰診經,是謂至道也。
(謂此篇明引形證,比量異同,以合從容之法,故名曰診經,乃至道之所在也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