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三陽并至其絕在腎
關燈
小
中
大
目可正,病變之至,不中于經常綱紀。
故其診也,亦無上下一定之法及可以書記先别之者。
)雷公曰:臣治疏愈,說意而已。
(言臣之治病鮮愈者,正如帝之所教,然願言其意而已。
)帝曰:三陽者,至陽也,積并則為驚,病起疾風,至如砺,九竅皆塞,陽氣滂溢,幹嗌喉塞。
(太陽為至盛之陽,故曰至陽。
若諸陽更為積并,則陽盛之極,必傷陰氣。
手太陽之陰心也,足太陽之陰腎也,心傷其神,腎傷其志,則為驚駭。
疾風砺,皆速暴之謂。
其為九竅嗌喉之幹塞者,以手太陽手足少陰之脈,皆循咽喉也。
砺,霹靂同。
)并于陰則上下無常,薄為腸。
(陰,髒也。
陽邪自表入髒,并聚于陰,則或上或下,亦無定診。
若留薄下焦,則為腸而下利。
)此謂三陽直心,坐不得起卧者,便身全三陽之病。
(直心,謂邪氣直沖心膈也。
手太陽之脈,循臂外廉出繞肩胛交肩上,入缺盆絡心;足太陽之脈,夾脊貫臀入中,其别者散之腎,循膂當心入散,故凡病邪氣直心,及坐不得起,起不得卧者,便身全三陽之病也。
愚按:三陽之邪多自外入,故傷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卧之證。
凡診外感者,不可不察此節之義。
)且以知天下,何以别陰陽、應四時,合之五行,(且,猶将也。
謂欲知天下之要道,尤當别陰陽、應四時,以合之五行之理也。
)雷公曰:陽言不别,陰言不理,請起受解,以為至道。
(不别不理,言未明也。
公因帝問,故自歉而複請。
)帝曰:子若受傳,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,語子至道之要。
(受傳于師而未明其道,适足以惑師之教,故語以其要也。
)病傷五髒,筋骨以消,子言不明不别,是世主學盡矣。
(邪并于陽則陽病,并于陰則陰病,陰陽俱病,故傷五髒。
髒傷于内,則筋骨消于外也。
醫道司人之命,為天下之所賴,故曰世主。
不明不别,于道何有,是使聖人之學泯矣。
)腎且絕,惋惋日暮,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。
(腎與足太陽為表裡,至陰之髒也。
《上古天真論》曰:腎者主水,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。
今如上文所雲,三陽并至而病傷五髒,則精虛氣竭,筋骨以消矣。
且太陽傳裡,必至少陰,是以腎氣受傷,真陰且絕,故惋惋不已,憂疑終日,宜其窘窘乎從容之不出,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。
然則陽邪之至,害必歸陰,五髒之傷,窮必及腎,此所謂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,即所謂至道之要也。
學人于此知救其原,則回天之手矣。
故論名《着至教》者,夫豈徒然也哉。
惋,烏貫切。
)
故其診也,亦無上下一定之法及可以書記先别之者。
)雷公曰:臣治疏愈,說意而已。
(言臣之治病鮮愈者,正如帝之所教,然願言其意而已。
)帝曰:三陽者,至陽也,積并則為驚,病起疾風,至如砺,九竅皆塞,陽氣滂溢,幹嗌喉塞。
(太陽為至盛之陽,故曰至陽。
若諸陽更為積并,則陽盛之極,必傷陰氣。
手太陽之陰心也,足太陽之陰腎也,心傷其神,腎傷其志,則為驚駭。
疾風砺,皆速暴之謂。
其為九竅嗌喉之幹塞者,以手太陽手足少陰之脈,皆循咽喉也。
砺,霹靂同。
)并于陰則上下無常,薄為腸。
(陰,髒也。
陽邪自表入髒,并聚于陰,則或上或下,亦無定診。
若留薄下焦,則為腸而下利。
)此謂三陽直心,坐不得起卧者,便身全三陽之病。
(直心,謂邪氣直沖心膈也。
手太陽之脈,循臂外廉出繞肩胛交肩上,入缺盆絡心;足太陽之脈,夾脊貫臀入中,其别者散之腎,循膂當心入散,故凡病邪氣直心,及坐不得起,起不得卧者,便身全三陽之病也。
愚按:三陽之邪多自外入,故傷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卧之證。
凡診外感者,不可不察此節之義。
)且以知天下,何以别陰陽、應四時,合之五行,(且,猶将也。
謂欲知天下之要道,尤當别陰陽、應四時,以合之五行之理也。
)雷公曰:陽言不别,陰言不理,請起受解,以為至道。
(不别不理,言未明也。
公因帝問,故自歉而複請。
)帝曰:子若受傳,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,語子至道之要。
(受傳于師而未明其道,适足以惑師之教,故語以其要也。
)病傷五髒,筋骨以消,子言不明不别,是世主學盡矣。
(邪并于陽則陽病,并于陰則陰病,陰陽俱病,故傷五髒。
髒傷于内,則筋骨消于外也。
醫道司人之命,為天下之所賴,故曰世主。
不明不别,于道何有,是使聖人之學泯矣。
)腎且絕,惋惋日暮,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。
(腎與足太陽為表裡,至陰之髒也。
《上古天真論》曰:腎者主水,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。
今如上文所雲,三陽并至而病傷五髒,則精虛氣竭,筋骨以消矣。
且太陽傳裡,必至少陰,是以腎氣受傷,真陰且絕,故惋惋不已,憂疑終日,宜其窘窘乎從容之不出,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。
然則陽邪之至,害必歸陰,五髒之傷,窮必及腎,此所謂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,即所謂至道之要也。
學人于此知救其原,則回天之手矣。
故論名《着至教》者,夫豈徒然也哉。
惋,烏貫切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