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陰陽貴賤合病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陰陽類論)
孟春始至,黃帝燕坐,臨觀八極,正八風之氣,而問雷公曰:陰陽之類,經脈之道,五中所主,何髒最貴?(孟春始至,立春日也。
燕,閑也。
八極,八方遠際也。
正八風,察八方之風候也。
五中,五内也。
何髒最貴,欲見所當重也。
) 雷公對曰:春甲乙青,中主肝,治七十二日,是脈之主時,臣以其髒最貴。
(四時之序,以春為首,五髒之氣,惟肝應之,故公意以肝髒為最貴,蓋指厥陰也。
)帝曰:卻念上下經,陰陽從容,子所言貴,最其下也。
(上下經,古經也。
陰陽從容,其篇名也。
帝謂念此經義,則貴不在肝,蓋特其最下者耳。
)雷公緻齋七日,且複侍坐。
(悟己之非,積誠複請也。
) 帝曰:三陽為經,(經,大經也。
周身之脈,惟足太陽為巨,通巅下背,獨統陽分,故曰經。
)二陽為維,(維,維絡也。
陽明經上布頭面,下循胸腹,獨居三陰之中,維絡于前,故曰維。
)一陽為遊部,(少陽在側,前行則會于陽明,後行則會于太陽,出入于二陽之間,故曰遊部。
楊上善曰:三陽,足太陽脈也,從目内上頭,分為四道下項,并正别脈上下六道以行于背,與身為經。
二陽,足陽明脈也,從鼻而起,下咽分為四道,并正别脈六道,上下行腹,綱維于身。
一陽,足少陽脈也,起目外絡頭,分為四道,下缺盆,并正别脈六道上下,主經營百節,流氣三部,故曰遊部。
)此知五髒終始。
(有陽則有陰,有表則有裡,睹此三陽之義,則五髒之終始,可類求而知矣。
)三陽為表,(三陽,誤也,當作三陰。
三陰,太陰也。
太陰為諸陰之表,故曰三陰為表。
按陰陽離合論曰:太陰為開。
痿論曰:肺主身之皮毛。
師傅篇曰:肺為之蓋。
脾者主為衛。
是手足三陰,皆可言表也。
據下文所謂三陽三陰者,明列次序,本以釋此,故此節當為三陰無疑。
按:王氏而下,凡注此者,皆曰:三陽,太陽也。
二陰,少陰也。
少陰與太陽為表裡,故曰三陽為表,二陰為裡。
其說若是,然六經皆有表裡,何獨言二經之表裡于此耶?蓋未之詳察耳。
)二陰為裡,(二陰,少陰腎也。
腎屬水,其氣沉,其主骨,故二陰為裡。
)一陰至絕作朔晦,卻具合以正其理。
(一陰,厥陰也。
厥者,盡也。
按陰陽系日月篇曰:戌主右足之厥陰,亥主左足之厥陰,此兩陰交盡,故曰厥陰也。
夫厥陰之氣,應在戌亥,六氣不幾于絕矣;然陰陽消長之道,陰之盡也如月之晦,陽之生也如月之朔,既晦而朔則絕而複生,此所謂一陰至絕作朔晦也。
由是而終始循環,氣數具合,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。
按六經之分少太者,以微盛言,故謂厥陰為盡陰。
其分一二三者,以六氣之次言耳。
如三陰之序,首厥陰一也,次少陰二也,又次太陰三也。
三陽之序,首少陽,次陽明,又次太陽,是三陽之次也。
)雷公曰:受業未能明。
(按上文雷公以肝為最貴,而不知肝屬一陰,為陰之盡,帝謂最其下者以此,故公曰受業未能明也。
) 帝曰:所謂三陽者,太陽為經,(此下詳分六經,并明六脈皆至于太陰也。
太陽為經,即所以釋上文之義。
)三陽脈至手太陰,而弦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
(手太陰,肺經也。
本屬三陰之脈,然諸脈皆會于氣口,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言也。
下彼此。
太陽之脈本洪大以長,今其弦浮不沉,是邪脈也
燕,閑也。
八極,八方遠際也。
正八風,察八方之風候也。
五中,五内也。
何髒最貴,欲見所當重也。
) 雷公對曰:春甲乙青,中主肝,治七十二日,是脈之主時,臣以其髒最貴。
(四時之序,以春為首,五髒之氣,惟肝應之,故公意以肝髒為最貴,蓋指厥陰也。
)帝曰:卻念上下經,陰陽從容,子所言貴,最其下也。
(上下經,古經也。
陰陽從容,其篇名也。
帝謂念此經義,則貴不在肝,蓋特其最下者耳。
)雷公緻齋七日,且複侍坐。
(悟己之非,積誠複請也。
) 帝曰:三陽為經,(經,大經也。
周身之脈,惟足太陽為巨,通巅下背,獨統陽分,故曰經。
)二陽為維,(維,維絡也。
陽明經上布頭面,下循胸腹,獨居三陰之中,維絡于前,故曰維。
)一陽為遊部,(少陽在側,前行則會于陽明,後行則會于太陽,出入于二陽之間,故曰遊部。
楊上善曰:三陽,足太陽脈也,從目内上頭,分為四道下項,并正别脈上下六道以行于背,與身為經。
二陽,足陽明脈也,從鼻而起,下咽分為四道,并正别脈六道,上下行腹,綱維于身。
一陽,足少陽脈也,起目外絡頭,分為四道,下缺盆,并正别脈六道上下,主經營百節,流氣三部,故曰遊部。
)此知五髒終始。
(有陽則有陰,有表則有裡,睹此三陽之義,則五髒之終始,可類求而知矣。
)三陽為表,(三陽,誤也,當作三陰。
三陰,太陰也。
太陰為諸陰之表,故曰三陰為表。
按陰陽離合論曰:太陰為開。
痿論曰:肺主身之皮毛。
師傅篇曰:肺為之蓋。
脾者主為衛。
是手足三陰,皆可言表也。
據下文所謂三陽三陰者,明列次序,本以釋此,故此節當為三陰無疑。
按:王氏而下,凡注此者,皆曰:三陽,太陽也。
二陰,少陰也。
少陰與太陽為表裡,故曰三陽為表,二陰為裡。
其說若是,然六經皆有表裡,何獨言二經之表裡于此耶?蓋未之詳察耳。
)二陰為裡,(二陰,少陰腎也。
腎屬水,其氣沉,其主骨,故二陰為裡。
)一陰至絕作朔晦,卻具合以正其理。
(一陰,厥陰也。
厥者,盡也。
按陰陽系日月篇曰:戌主右足之厥陰,亥主左足之厥陰,此兩陰交盡,故曰厥陰也。
夫厥陰之氣,應在戌亥,六氣不幾于絕矣;然陰陽消長之道,陰之盡也如月之晦,陽之生也如月之朔,既晦而朔則絕而複生,此所謂一陰至絕作朔晦也。
由是而終始循環,氣數具合,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。
按六經之分少太者,以微盛言,故謂厥陰為盡陰。
其分一二三者,以六氣之次言耳。
如三陰之序,首厥陰一也,次少陰二也,又次太陰三也。
三陽之序,首少陽,次陽明,又次太陽,是三陽之次也。
)雷公曰:受業未能明。
(按上文雷公以肝為最貴,而不知肝屬一陰,為陰之盡,帝謂最其下者以此,故公曰受業未能明也。
) 帝曰:所謂三陽者,太陽為經,(此下詳分六經,并明六脈皆至于太陰也。
太陽為經,即所以釋上文之義。
)三陽脈至手太陰,而弦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
(手太陰,肺經也。
本屬三陰之脈,然諸脈皆會于氣口,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言也。
下彼此。
太陽之脈本洪大以長,今其弦浮不沉,是邪脈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