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陰陽發病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陰陽别論)
岐伯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隐曲,女子不月;(二陽,陽明也,為胃與大腸二經。
然大腸小腸皆屬于胃,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。
蓋胃與心,母子也,人之情欲本以傷心,母傷則害及其子。
胃與脾,表裡也,人之勞倦本以傷脾,髒傷則病連于腑。
故凡内而傷精,外而傷形,皆能病及于胃,此二陽之病,所以發于心脾也。
不得隐曲,陽道病也。
夫胃為水谷氣血之海,主化營衛而潤宗筋。
如厥論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
痿論曰: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。
然則精血下行,生化之本,惟陽明為最。
今化原既病,則陽道外衰,故為不得隐曲。
其在女子,當為不月,亦其候也。
胃為水谷血氣之海,義詳經絡類三十二。
按王氏注曰:夫腸胃發病,心脾受之,心受之則血不流,脾受之則味不化。
然心脾何以受腸胃之病?未免牽強,不可不察。
隐曲二字,本經見者凡五,皆指陽道為言,以類察之,可得其義。
詳會通奇恒類。
)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贲者,死不治。
(風,木氣也。
消,枯瘦也。
贲。
急迫也。
陽明受病,久而傳變,則木邪勝土,故肌體風消。
胃病則肺失所養,故氣息奔急。
氣竭于上,由精虧于下,敗及五髒,故死不治。
)曰: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;(三陽,太陽也,為膀胱小腸二經。
三陽為表,故病發寒熱及為癰腫。
足太陽之脈,從頭下背,貫臀入,循抵足,故其為病,則足膝無力曰痿,逆冷曰厥,足肚酸疼曰也。
音篆。
音淵。
)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頹疝。
(陽邪在表為熱,則皮膚潤澤之氣必皆消散,是為索澤也。
頹疝者,小腹控睾而痛也。
按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。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睾而痛。
是太陽之傳為頹疝也。
頹,同。
)曰: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善洩;(一陽,少陽也,為膽與三焦二經。
膽屬風木,三焦屬相火。
其為病也,壯火則食氣傷肺,故為少氣為咳。
木強則侮土,故善洩也。
)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隔。
(心為君火,而相火上炎,則同氣相求,邪歸于心。
心動不甯,若有所引,名曰心掣。
又其傳者,以木乘土,脾胃受傷,乃為隔證。
如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脾脈微急為隔中。
風論曰:胃風之狀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
上膈篇曰食飲入而還出者,皆隔之謂。
掣,撤、翅二音。
)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
(二陽,胃與大腸也。
一陰,肝與心主也。
肝胃二經,皆主驚駭。
如金匮真言論曰:東方通于肝,其病發驚駭。
經脈篇曰足陽明病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者是也。
背痛者,手足陽明之筋,皆夾脊也。
噫,嗳氣也,其主在心。
然邪客篇曰:諸邪之在于心者,皆在于心之包絡也。
又脈解篇曰: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于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
欠,呵欠也,欠雖主于腎,而經脈篇曰足陽明病為數欠,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經也。
肝主風,心包主火,風熱為邪而陽明受之,故病名風厥。
又風厥義,詳評熱病論,見後三十。
)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心滿善氣。
(二陰,心與腎也。
一陽,膽與三焦也。
膽經邪勝則侮脾,故善脹。
腎經邪勝則乘心,故心滿。
三焦病則上下不行,故善氣也。
)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
(三陽,膀胱小腸也。
三陰,脾肺也。
膀胱之脈,自頭背下行兩足。
小腸之脈,自兩手上行肩胛。
且脾主四肢,肺主諸氣,四經俱病,故當為偏枯,為痿易,為四肢不舉。
痿易者,痿弱不支,左右相掉易也。
) 鼓一陽曰鈎,鼓
然大腸小腸皆屬于胃,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。
蓋胃與心,母子也,人之情欲本以傷心,母傷則害及其子。
胃與脾,表裡也,人之勞倦本以傷脾,髒傷則病連于腑。
故凡内而傷精,外而傷形,皆能病及于胃,此二陽之病,所以發于心脾也。
不得隐曲,陽道病也。
夫胃為水谷氣血之海,主化營衛而潤宗筋。
如厥論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
痿論曰: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。
然則精血下行,生化之本,惟陽明為最。
今化原既病,則陽道外衰,故為不得隐曲。
其在女子,當為不月,亦其候也。
胃為水谷血氣之海,義詳經絡類三十二。
按王氏注曰:夫腸胃發病,心脾受之,心受之則血不流,脾受之則味不化。
然心脾何以受腸胃之病?未免牽強,不可不察。
隐曲二字,本經見者凡五,皆指陽道為言,以類察之,可得其義。
詳會通奇恒類。
)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贲者,死不治。
(風,木氣也。
消,枯瘦也。
贲。
急迫也。
陽明受病,久而傳變,則木邪勝土,故肌體風消。
胃病則肺失所養,故氣息奔急。
氣竭于上,由精虧于下,敗及五髒,故死不治。
)曰: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;(三陽,太陽也,為膀胱小腸二經。
三陽為表,故病發寒熱及為癰腫。
足太陽之脈,從頭下背,貫臀入,循抵足,故其為病,則足膝無力曰痿,逆冷曰厥,足肚酸疼曰也。
音篆。
音淵。
)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頹疝。
(陽邪在表為熱,則皮膚潤澤之氣必皆消散,是為索澤也。
頹疝者,小腹控睾而痛也。
按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。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睾而痛。
是太陽之傳為頹疝也。
頹,同。
)曰: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善洩;(一陽,少陽也,為膽與三焦二經。
膽屬風木,三焦屬相火。
其為病也,壯火則食氣傷肺,故為少氣為咳。
木強則侮土,故善洩也。
)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隔。
(心為君火,而相火上炎,則同氣相求,邪歸于心。
心動不甯,若有所引,名曰心掣。
又其傳者,以木乘土,脾胃受傷,乃為隔證。
如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脾脈微急為隔中。
風論曰:胃風之狀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
上膈篇曰食飲入而還出者,皆隔之謂。
掣,撤、翅二音。
)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
(二陽,胃與大腸也。
一陰,肝與心主也。
肝胃二經,皆主驚駭。
如金匮真言論曰:東方通于肝,其病發驚駭。
經脈篇曰足陽明病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者是也。
背痛者,手足陽明之筋,皆夾脊也。
噫,嗳氣也,其主在心。
然邪客篇曰:諸邪之在于心者,皆在于心之包絡也。
又脈解篇曰: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于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
欠,呵欠也,欠雖主于腎,而經脈篇曰足陽明病為數欠,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經也。
肝主風,心包主火,風熱為邪而陽明受之,故病名風厥。
又風厥義,詳評熱病論,見後三十。
)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心滿善氣。
(二陰,心與腎也。
一陽,膽與三焦也。
膽經邪勝則侮脾,故善脹。
腎經邪勝則乘心,故心滿。
三焦病則上下不行,故善氣也。
)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
(三陽,膀胱小腸也。
三陰,脾肺也。
膀胱之脈,自頭背下行兩足。
小腸之脈,自兩手上行肩胛。
且脾主四肢,肺主諸氣,四經俱病,故當為偏枯,為痿易,為四肢不舉。
痿易者,痿弱不支,左右相掉易也。
) 鼓一陽曰鈎,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