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生氣邪氣皆本于陰陽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生氣通天論全)
黃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陰陽。
天地之間,六合之内,其氣九州島九竅、五髒十二節,皆通于天氣。
(大哉幹元,萬物資始,生生不息,天之德也。
凡自古之有生者,皆通天元之氣以為生也。
天元者,陰陽而已,故陰陽為有生之本。
如至大為六合,則上下四方也。
至廣為九州島,則冀兖青徐揚荊梁雍豫也。
人之外有九竅,陽竅七、陰竅二也。
内有五髒,心肺肝脾腎也。
天有四時十二節,氣候之所行也。
人有四肢十二經,營衛之所通也。
凡物之形而外者,為儀象之流行,藏而内者,為精神之升降,幽明動靜,孰匪由天,故曰皆通于天氣。
)其生五,其數三,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
(人生雖本乎陰陽,而禀分五行,其生五也。
陰陽衰盛,少太有三,其氣三也。
有五有三,則生克強弱,變出其間矣。
得其和則為正氣而生物,犯其變則為邪氣而傷物,其生其死,皆此三五耳,故為壽命之本。
上二節大義與六節藏象論同,詳運氣類第一章,所當互考。
)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(天色深玄,故曰蒼天。
天氣者,陽氣也。
蒼天之氣,清淨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
人能法天道之清淨,則志意治而不亂,陽氣固而不衰,弗失天和、長有天命矣。
按:上文雲生之本本于陰陽,而自此以下凡專言陽氣者七何也?蓋生氣通天,以陽為本,陽氣既固,陰必從之,故聖人諄諄于此,其示人之深意可知矣。
)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。
(陽氣固者,其天全也,天全則神全,雖有賊風邪氣,不能犯之,蓋在乎因時之序,如四氣調神之謂是也。
)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,而通神明。
(傳,受也。
服,佩也。
惟聖人者,能得天之精神,服天之元氣,所以與天為一而神明可與天通矣。
)失之則内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散解。
(九竅通于内,肌肉衛于外,其行其固,皆陽氣為之主也;失之則失其清陽之化,故九竅肌肉皆為閉壅矣。
人之衛氣,本于天之陽氣,陽虛則衛虛,衛氣散解則天真失守,故本篇所重者特在衛氣,正所以重陽氣也。
)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
(真陽受傷,元氣如削,非由天降,自作之耳。
) 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(此發明陽氣之本也。
日不明則天為陰晦,陽不固則人為夭折,皆陽氣之失所也。
)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
(天不自明,明在日月,月體本黑,得日乃明,此天運必以日光明也。
日即陽也,陽即明也,陽之所在,明必随之,明之所及,陽之至耳,陽明一體,本無二也。
然陽在午則為晝,而日麗中天,着有象之神明,離之陽在外也;陽在子則為夜,而火伏水中,化無形之元氣,坎之陽在内也。
如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,正此明也;相火以位,亦此位也。
蓋明而在上則為君火,伏明而在下則為相火,曰君曰相,無非陽氣之所在耳。
然則天之陽氣,惟日為本,天無此日,則晝夜無分,四時失序,萬物不彰矣。
其在于人,則自表自裡,自上自下,亦惟此陽氣而已。
人而無陽,猶天之無日,欲保天年,其可得乎?内經一百六十二篇,天人大義,此其最要者也,不可不詳察之。
君火以明詳義,見運氣類三。
)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
(清陽為天,包複萬物,故因于上而衛于外;人之衛風,亦猶是也。
苟不知重,則邪從而入。
故禁服篇曰: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
)因于寒,欲如運樞,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
(此下言陽氣不固者,四時之邪,皆得以傷之也。
運樞,如天樞之獨運于中也。
如驚,謂舉動卒暴,不慎重也。
凡因于寒者,得冬之氣,冬宜閉藏,當使精神常運于中而身無妄動。
若起居不節,則神氣外浮,無複中存,邪乃易入矣。
脈要精微論曰: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
四氣調神論曰:冬三月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。
又曰:去寒就溫,無洩皮膚,使氣亟奪。
皆此謂也。
)因于暑,汗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,(暑有陰陽二證,陽證因于中熱,陰證因于中寒,但感在夏至之後者皆謂之暑耳。
按熱論篇曰: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
義可知也。
此節所言,言暑之陽者也。
故為汗出煩躁,為喘,為大聲呼喝。
若其靜者,亦不免于多言。
蓋邪熱傷陰,精神内亂,故言無倫次也。
)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(此言暑之陰者也,故體熱若燔炭,必須汗出,邪乃得散。
如熱病篇曰: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
此之謂也。
但感而即病,則傷寒也。
若不即病,至秋而發,則如陰陽應象大論曰:夏傷于暑,秋必瘧。
金匮真言論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
皆由此耳。
愚按:潔古曰: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;中暑者陰證,中熱者陽證。
東垣
天地之間,六合之内,其氣九州島九竅、五髒十二節,皆通于天氣。
(大哉幹元,萬物資始,生生不息,天之德也。
凡自古之有生者,皆通天元之氣以為生也。
天元者,陰陽而已,故陰陽為有生之本。
如至大為六合,則上下四方也。
至廣為九州島,則冀兖青徐揚荊梁雍豫也。
人之外有九竅,陽竅七、陰竅二也。
内有五髒,心肺肝脾腎也。
天有四時十二節,氣候之所行也。
人有四肢十二經,營衛之所通也。
凡物之形而外者,為儀象之流行,藏而内者,為精神之升降,幽明動靜,孰匪由天,故曰皆通于天氣。
)其生五,其數三,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
(人生雖本乎陰陽,而禀分五行,其生五也。
陰陽衰盛,少太有三,其氣三也。
有五有三,則生克強弱,變出其間矣。
得其和則為正氣而生物,犯其變則為邪氣而傷物,其生其死,皆此三五耳,故為壽命之本。
上二節大義與六節藏象論同,詳運氣類第一章,所當互考。
)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(天色深玄,故曰蒼天。
天氣者,陽氣也。
蒼天之氣,清淨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
人能法天道之清淨,則志意治而不亂,陽氣固而不衰,弗失天和、長有天命矣。
按:上文雲生之本本于陰陽,而自此以下凡專言陽氣者七何也?蓋生氣通天,以陽為本,陽氣既固,陰必從之,故聖人諄諄于此,其示人之深意可知矣。
)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。
(陽氣固者,其天全也,天全則神全,雖有賊風邪氣,不能犯之,蓋在乎因時之序,如四氣調神之謂是也。
)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,而通神明。
(傳,受也。
服,佩也。
惟聖人者,能得天之精神,服天之元氣,所以與天為一而神明可與天通矣。
)失之則内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散解。
(九竅通于内,肌肉衛于外,其行其固,皆陽氣為之主也;失之則失其清陽之化,故九竅肌肉皆為閉壅矣。
人之衛氣,本于天之陽氣,陽虛則衛虛,衛氣散解則天真失守,故本篇所重者特在衛氣,正所以重陽氣也。
)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
(真陽受傷,元氣如削,非由天降,自作之耳。
) 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(此發明陽氣之本也。
日不明則天為陰晦,陽不固則人為夭折,皆陽氣之失所也。
)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
(天不自明,明在日月,月體本黑,得日乃明,此天運必以日光明也。
日即陽也,陽即明也,陽之所在,明必随之,明之所及,陽之至耳,陽明一體,本無二也。
然陽在午則為晝,而日麗中天,着有象之神明,離之陽在外也;陽在子則為夜,而火伏水中,化無形之元氣,坎之陽在内也。
如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,正此明也;相火以位,亦此位也。
蓋明而在上則為君火,伏明而在下則為相火,曰君曰相,無非陽氣之所在耳。
然則天之陽氣,惟日為本,天無此日,則晝夜無分,四時失序,萬物不彰矣。
其在于人,則自表自裡,自上自下,亦惟此陽氣而已。
人而無陽,猶天之無日,欲保天年,其可得乎?内經一百六十二篇,天人大義,此其最要者也,不可不詳察之。
君火以明詳義,見運氣類三。
)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
(清陽為天,包複萬物,故因于上而衛于外;人之衛風,亦猶是也。
苟不知重,則邪從而入。
故禁服篇曰: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
)因于寒,欲如運樞,起居如驚,神氣乃浮。
(此下言陽氣不固者,四時之邪,皆得以傷之也。
運樞,如天樞之獨運于中也。
如驚,謂舉動卒暴,不慎重也。
凡因于寒者,得冬之氣,冬宜閉藏,當使精神常運于中而身無妄動。
若起居不節,則神氣外浮,無複中存,邪乃易入矣。
脈要精微論曰: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
四氣調神論曰:冬三月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。
又曰:去寒就溫,無洩皮膚,使氣亟奪。
皆此謂也。
)因于暑,汗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,(暑有陰陽二證,陽證因于中熱,陰證因于中寒,但感在夏至之後者皆謂之暑耳。
按熱論篇曰: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
義可知也。
此節所言,言暑之陽者也。
故為汗出煩躁,為喘,為大聲呼喝。
若其靜者,亦不免于多言。
蓋邪熱傷陰,精神内亂,故言無倫次也。
)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(此言暑之陰者也,故體熱若燔炭,必須汗出,邪乃得散。
如熱病篇曰: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
此之謂也。
但感而即病,則傷寒也。
若不即病,至秋而發,則如陰陽應象大論曰:夏傷于暑,秋必瘧。
金匮真言論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
皆由此耳。
愚按:潔古曰: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;中暑者陰證,中熱者陽證。
東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