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百病始生邪分三部
關燈
小
中
大
(靈樞百病始生篇全)
黃帝問于岐伯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。
喜怒不節則傷藏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。
三部之氣所傷異類,願聞其會。
岐伯曰:三部之氣各不同,或起于陰,或起于陽,請言其方。
喜怒不節則傷藏,藏傷則病起于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于下;風雨襲虛,則病起于上,是謂三部。
至于其淫,不可勝數。
(百病始生,無非外感内傷,而複有上中下之分也。
喜怒不節,五志病也,内傷于藏,故起于陰。
清濕襲虛,陰邪之在表也,故起于下。
風雨襲虛,陽邪之在表也,故起于上。
受病之始,隻此三部,至其浸淫流,則變有不可勝數矣。
音逸。
)黃帝曰:餘固不能數,故問先師,願卒聞其道。
(先師,先進之稱也。
)岐伯曰: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。
卒然逢疾風豪雨而不病者,蓋無虛,故邪不能觸傷人,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,兩實相逢,衆人肉堅。
其中于虛邪也,因于天時,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,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。
(從沖後來者為虛風,傷人者也。
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,主生長養萬物者也。
若人氣不虛,雖遇虛風,不能傷人。
故必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也。
若天有實風,人有實氣,兩實相逢而衆人肉堅,邪不能入矣。
三員,如下文虛邪之中人,病因表也;積聚之已成,病因内也;情欲之傷藏,病在陰也,即内外三部之謂。
虛風義詳運氣類三十五、六。
)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于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發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發立,毛發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
(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。
邪之中人,必由表入裡,始于皮膚,表虛則皮膚緩,故邪得乘之。
邪在表則毛發豎立,因而淅然。
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滞,故皮膚為痛。
凡寒邪所襲之處,必多酸痛,察系何經,則在陰在陽,或深或淺,從可知矣,診表證者,當先乎此也。
此下百病始生之義,與皮部論大同,詳經絡類三十一。
)留而不去,則傳舍于絡脈,在絡之時,痛于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
(邪在皮毛,當治于外,留而不去,其入漸深,則傳舍于絡脈,絡淺于經,故痛于肌肉之間。
若肌肉之痛時漸止息,是邪将去絡而深,大經代受之矣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
(絡浮而淺,經隐而深,邪氣自絡入經,猶為在表,故灑淅惡寒。
然經氣連髒,故又喜驚也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輸,在輸之時,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
(凡諸輸穴,皆經氣聚會之處,其所留止,必在關節溪谷之間,故邪氣自經傳舍于輸,則六經為之不通,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
(伏沖之脈,即沖脈之在脊者,以其最深,故曰伏沖,歲露篇曰入脊内注于伏沖之脈是也。
詳本類後四十九。
邪自經輸,留而不去,深入于此,故為體重身痛等病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腸胃,在腸胃之時,贲向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洩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
(邪氣自經入髒,則傳舍于腸胃而為奔向腹脹之病。
寒則澄澈清冷,水谷不分,故為腸鳴飧洩食不化;熱則濁垢下注,故為溏為麋,以麋穢如泥也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留着于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
(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謂皮裡膜外也,是皆隐蔽曲折之所,氣血不易流通,若邪氣留着于中,則止息成積,如瘧痞之屬也。
募音暮。
) 或着孫脈,或着絡脈,或着經脈,或着輸脈,或着于伏沖之脈,或着于膂筋,或着于腸胃之募原,上連于緩筋,邪氣淫,不可勝論。
(此下言邪氣所着,淫之變也。
膂筋詳下文。
募原,如手太陰中府為募、太淵為原之類也。
緩筋,支别之柔筋也。
邪之所着則留而為病,無處不到,故淫不可勝數。
膂音呂。
音逸。
)黃帝曰:願盡聞其所由然。
岐伯曰:其着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
喜怒不節則傷藏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。
三部之氣所傷異類,願聞其會。
岐伯曰:三部之氣各不同,或起于陰,或起于陽,請言其方。
喜怒不節則傷藏,藏傷則病起于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于下;風雨襲虛,則病起于上,是謂三部。
至于其淫,不可勝數。
(百病始生,無非外感内傷,而複有上中下之分也。
喜怒不節,五志病也,内傷于藏,故起于陰。
清濕襲虛,陰邪之在表也,故起于下。
風雨襲虛,陽邪之在表也,故起于上。
受病之始,隻此三部,至其浸淫流,則變有不可勝數矣。
音逸。
)黃帝曰:餘固不能數,故問先師,願卒聞其道。
(先師,先進之稱也。
)岐伯曰: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。
卒然逢疾風豪雨而不病者,蓋無虛,故邪不能觸傷人,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,兩實相逢,衆人肉堅。
其中于虛邪也,因于天時,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,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。
(從沖後來者為虛風,傷人者也。
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,主生長養萬物者也。
若人氣不虛,雖遇虛風,不能傷人。
故必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也。
若天有實風,人有實氣,兩實相逢而衆人肉堅,邪不能入矣。
三員,如下文虛邪之中人,病因表也;積聚之已成,病因内也;情欲之傷藏,病在陰也,即内外三部之謂。
虛風義詳運氣類三十五、六。
)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于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發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發立,毛發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
(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。
邪之中人,必由表入裡,始于皮膚,表虛則皮膚緩,故邪得乘之。
邪在表則毛發豎立,因而淅然。
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滞,故皮膚為痛。
凡寒邪所襲之處,必多酸痛,察系何經,則在陰在陽,或深或淺,從可知矣,診表證者,當先乎此也。
此下百病始生之義,與皮部論大同,詳經絡類三十一。
)留而不去,則傳舍于絡脈,在絡之時,痛于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
(邪在皮毛,當治于外,留而不去,其入漸深,則傳舍于絡脈,絡淺于經,故痛于肌肉之間。
若肌肉之痛時漸止息,是邪将去絡而深,大經代受之矣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
(絡浮而淺,經隐而深,邪氣自絡入經,猶為在表,故灑淅惡寒。
然經氣連髒,故又喜驚也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輸,在輸之時,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
(凡諸輸穴,皆經氣聚會之處,其所留止,必在關節溪谷之間,故邪氣自經傳舍于輸,則六經為之不通,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
(伏沖之脈,即沖脈之在脊者,以其最深,故曰伏沖,歲露篇曰入脊内注于伏沖之脈是也。
詳本類後四十九。
邪自經輸,留而不去,深入于此,故為體重身痛等病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腸胃,在腸胃之時,贲向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洩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
(邪氣自經入髒,則傳舍于腸胃而為奔向腹脹之病。
寒則澄澈清冷,水谷不分,故為腸鳴飧洩食不化;熱則濁垢下注,故為溏為麋,以麋穢如泥也。
)留而不去,傳舍于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留着于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
(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謂皮裡膜外也,是皆隐蔽曲折之所,氣血不易流通,若邪氣留着于中,則止息成積,如瘧痞之屬也。
募音暮。
) 或着孫脈,或着絡脈,或着經脈,或着輸脈,或着于伏沖之脈,或着于膂筋,或着于腸胃之募原,上連于緩筋,邪氣淫,不可勝論。
(此下言邪氣所着,淫之變也。
膂筋詳下文。
募原,如手太陰中府為募、太淵為原之類也。
緩筋,支别之柔筋也。
邪之所着則留而為病,無處不到,故淫不可勝數。
膂音呂。
音逸。
)黃帝曰:願盡聞其所由然。
岐伯曰:其着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