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病機
關燈
小
中
大
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
至真要等論曰,太陽司天,民病嘔血善噫;太陽之複,心胃生寒,胸中不和,唾出清水,及為哕噫;太陽之勝,寒入下焦,傳為濡洩之類,是皆寒勝之為病也。
又如歲木太過,民病飧洩腸鳴,反脅痛而吐甚;發生之紀,其病吐利之類,是皆木邪乘土,脾虛病也。
又如歲土不及,民病飧洩霍亂;土郁之發,為嘔吐注下;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,是皆濕勝為邪,脾家本病,有濕多成熱者,有寒濕同氣者,濕熱宜清,寒濕宜溫,無失氣宜,此之謂也。
至于吐酸一證,在本節則明言屬熱,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,亦相火證也,此外别無因寒之說;惟東垣曰:嘔吐酸水者,甚則酸水浸其心,其次則吐出酸水,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,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。
酸味者收氣也,西方肺金旺也,寒水乃金之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大鹹熱之劑瀉其子,以辛熱為之佐,以瀉肺之實,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,誤矣。
蓋雜病酸心,濁氣不降,欲為中滿,寒藥豈能治之乎?此東垣之說,獨得前人之未發也。
又丹溪曰:或問:吞酸素問明以為熱,東垣又以為寒何也?曰:素問言熱者,言其本也;東垣言寒者,言其末也。
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,而作收氣立說,欲瀉肺金之實;又謂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俱犯丁香,且無治熱濕郁積之法,為未合經意。
餘嘗治吞酸,用黃連茱萸各制炒,随時令疊為佐使,蒼術茯苓為輔,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,仍教以食蔬果自養,則病亦安。
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。
若以愚見評之,則吞酸雖有寒熱,但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。
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,在丹溪雖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、蒼術之類,其義可知。
蓋凡留飲中焦,郁久成積,濕多生熱,則木從火化,因而作酸者,酸之熱也,當用丹溪之法;若客寒犯胃,頃刻成酸,本非郁熱之謂,明是寒氣,若用清涼,豈其所宜?又若飲食或有失節,及無故而為吞酸嗳腐等證,此以木味為邪,肝乘脾也;脾之不化,火之衰也。
得熱則行,非寒而何?欲不溫中,其可得乎?故餘願為東垣之左袒而特表出之,欲人之視此者,不可謂概由乎實熱。
)故大要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緻和平。
此之謂也。
(上文一十九條,即病機也。
機者,要也,變也,病變所由出也。
凡或有或無,皆謂之機,有者言其實,無者言其虛。
求之者,求有無之本也。
譬猶尋物一般,必得其所,取之則易。
如太陰雨化,施于太陽;太陽寒化,施于少陰;少陰熱化,施于陽明;陽明燥化,施于厥陰;厥陰風化,施于太陰。
凡淫勝在我者,我之實也,實者真邪也。
反勝在彼者,我之虛也,虛者假邪也。
此六氣之虛實,即所謂有無也。
然天地運氣,雖分五六,而陰陽之用,水火而已。
故陽勝則陰病,陰勝則陽病。
瀉其盛氣,責其有也。
培其衰氣,責其無也。
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赜,則排難解紛,如拾芥也。
設不明逆順盈虛之道,立言之意,而鑿執不移,所謂面東者不見西牆,面南者不睹北方,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,察一時者不可與言大,未免實實虛虛,遺人害矣。
故餘于本篇,但引經釋經,冀以明夫大義耳,非謂病機之變,止于是也。
夫規矩準繩,匠氏之法,一隅三反,巧則在人,知此義者,惟王太仆乎!究其所注最妙,而人多忽者何也?餘深佩之,謹附于後。
王氏曰;深乎聖人之言,理宜然也。
有無求之,虛盛責之,言悉由也。
夫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來複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
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複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
内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
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
溏洩而久,止發無恒,是無水也。
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
腎虛則寒動于中,心虛則熱收于内。
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
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
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
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
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
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
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适其中外,疏其壅塞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
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,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,此則氣不疏通,壅而為是也。
紀于水火,餘氣可知。
故曰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令氣通調,妙之道也。
五勝,謂五行更勝也。
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,酸鹹甘辛苦,相勝為法也。
)
至真要等論曰,太陽司天,民病嘔血善噫;太陽之複,心胃生寒,胸中不和,唾出清水,及為哕噫;太陽之勝,寒入下焦,傳為濡洩之類,是皆寒勝之為病也。
又如歲木太過,民病飧洩腸鳴,反脅痛而吐甚;發生之紀,其病吐利之類,是皆木邪乘土,脾虛病也。
又如歲土不及,民病飧洩霍亂;土郁之發,為嘔吐注下;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,是皆濕勝為邪,脾家本病,有濕多成熱者,有寒濕同氣者,濕熱宜清,寒濕宜溫,無失氣宜,此之謂也。
至于吐酸一證,在本節則明言屬熱,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,亦相火證也,此外别無因寒之說;惟東垣曰:嘔吐酸水者,甚則酸水浸其心,其次則吐出酸水,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,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。
酸味者收氣也,西方肺金旺也,寒水乃金之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大鹹熱之劑瀉其子,以辛熱為之佐,以瀉肺之實,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,誤矣。
蓋雜病酸心,濁氣不降,欲為中滿,寒藥豈能治之乎?此東垣之說,獨得前人之未發也。
又丹溪曰:或問:吞酸素問明以為熱,東垣又以為寒何也?曰:素問言熱者,言其本也;東垣言寒者,言其末也。
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,而作收氣立說,欲瀉肺金之實;又謂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俱犯丁香,且無治熱濕郁積之法,為未合經意。
餘嘗治吞酸,用黃連茱萸各制炒,随時令疊為佐使,蒼術茯苓為輔,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,仍教以食蔬果自養,則病亦安。
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。
若以愚見評之,則吞酸雖有寒熱,但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。
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,在丹溪雖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、蒼術之類,其義可知。
蓋凡留飲中焦,郁久成積,濕多生熱,則木從火化,因而作酸者,酸之熱也,當用丹溪之法;若客寒犯胃,頃刻成酸,本非郁熱之謂,明是寒氣,若用清涼,豈其所宜?又若飲食或有失節,及無故而為吞酸嗳腐等證,此以木味為邪,肝乘脾也;脾之不化,火之衰也。
得熱則行,非寒而何?欲不溫中,其可得乎?故餘願為東垣之左袒而特表出之,欲人之視此者,不可謂概由乎實熱。
)故大要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緻和平。
此之謂也。
(上文一十九條,即病機也。
機者,要也,變也,病變所由出也。
凡或有或無,皆謂之機,有者言其實,無者言其虛。
求之者,求有無之本也。
譬猶尋物一般,必得其所,取之則易。
如太陰雨化,施于太陽;太陽寒化,施于少陰;少陰熱化,施于陽明;陽明燥化,施于厥陰;厥陰風化,施于太陰。
凡淫勝在我者,我之實也,實者真邪也。
反勝在彼者,我之虛也,虛者假邪也。
此六氣之虛實,即所謂有無也。
然天地運氣,雖分五六,而陰陽之用,水火而已。
故陽勝則陰病,陰勝則陽病。
瀉其盛氣,責其有也。
培其衰氣,責其無也。
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赜,則排難解紛,如拾芥也。
設不明逆順盈虛之道,立言之意,而鑿執不移,所謂面東者不見西牆,面南者不睹北方,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,察一時者不可與言大,未免實實虛虛,遺人害矣。
故餘于本篇,但引經釋經,冀以明夫大義耳,非謂病機之變,止于是也。
夫規矩準繩,匠氏之法,一隅三反,巧則在人,知此義者,惟王太仆乎!究其所注最妙,而人多忽者何也?餘深佩之,謹附于後。
王氏曰;深乎聖人之言,理宜然也。
有無求之,虛盛責之,言悉由也。
夫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來複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
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複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
内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
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
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
溏洩而久,止發無恒,是無水也。
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
腎虛則寒動于中,心虛則熱收于内。
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
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
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
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
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
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
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适其中外,疏其壅塞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
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,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,此則氣不疏通,壅而為是也。
紀于水火,餘氣可知。
故曰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令氣通調,妙之道也。
五勝,謂五行更勝也。
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,酸鹹甘辛苦,相勝為法也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