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病機
關燈
小
中
大
垣曰:大抵寒脹多,熱脹少。
豈虛語哉?故治此者,不可以諸脹腹大,悉認為實熱,而不察其盛衰之義。
) 諸躁狂越,皆屬于火。
(躁,煩躁不甯也。
狂,狂亂也。
越,失常度也。
熱盛于外,則肢體躁擾;熱盛于内,則神志躁煩。
蓋火入于肺則煩,火入于腎則躁,煩為熱之輕,躁為熱之甚耳。
如少陰之勝,心下熱,嘔逆躁煩;少陽之複,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,是皆火盛之躁也。
然有所謂陰躁者,如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邪害心火,民病心熱煩心躁悸、陰厥谵妄之類,陰之勝也。
是為陰盛發躁,名曰陰躁。
成無己曰,雖躁欲坐井中,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。
東垣曰:陰躁之極,欲坐井中,陽已先亡,醫猶不悟,複指為熱,重以寒藥投之,其死也何疑焉?況寒涼之劑入腹,周身之火,得水則升走矣。
且凡内熱而躁者,有邪之熱也,病多屬火;外熱而躁者,無根之火也,病多屬寒。
此所以熱躁宜寒,陰躁宜熱也。
狂,陽病也。
宣明五氣篇曰:邪入于陽則狂。
難經曰:重陽者狂。
如赫曦之紀,血流狂妄之類,陽狂也。
然複有虛狂者,如本神篇曰: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
通天篇曰:陽重脫者陽狂。
腹中論曰: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。
是又狂之有虛實補瀉,不可誤用也。
)諸暴強直,皆屬于風。
(暴,猝也。
強直,筋病強勁不柔和也。
肝主筋,其化風,風氣有餘,如木郁之發,善暴僵仆之類,肝邪實也。
風氣不足,如委和之紀,其動戾拘緩之類,肝氣虛也。
此皆肝木本氣之化,故曰屬風,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。
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,正以風位之下,金氣乘之,燥逐風生,其燥益甚。
治宜補陰以制陽,養營以潤燥,故曰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,此最善之法也。
設誤認為外感之邪,而用疏風愈風等劑,則益躁其躁,非惟不能去風,而适所以緻風矣。
)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于熱。
(鼓之如鼓,脹而有聲也。
為陽氣所逆,故屬于熱。
然師傳篇曰:胃中寒則腹脹,腸中寒則腸鳴飧洩。
口問篇曰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。
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。
)諸病腫疼酸驚駭,皆屬于火。
(腫,浮腫也。
腫疼酸者,陽實于外,火在經也。
驚駭不甯者,熱乘陰分,火在藏也。
故如少陰少陽司天,皆為瘡瘍腫之類,是火之實也。
然伏明之紀其發痛,太陽司天為腫身後癰,太陰所至為重腫,太陽在泉,寒複内餘則腰尻股胫足膝中痛之類,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,是又火之不足也。
至于驚駭,虛實亦然。
如少陰所至為驚駭,君火盛也。
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,陽明之複亦為驚駭,此又以木衰金勝,肝膽受傷,火無生氣,陽虛所緻當知也。
音附。
)諸轉反戾,水液混濁,皆屬于熱。
(諸轉反戾,轉筋拘攣也。
水液,小便也。
河間曰:熱氣燥爍于筋則攣螈為痛,火主燔灼燥動故也。
小便混濁者,天氣熱則水混濁,寒則清潔,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。
又如清水為湯,則自然濁也。
此所謂皆屬于熱,宜從寒者是也。
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,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,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,熱之屬也。
如感冒非時風寒,或因豪雨之後,濕毒中藏而為轉筋霍亂,宜用辛溫等劑,理中氣以逐陰邪者,寒之屬也。
大抵熱勝者必多煩燥焦渴,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。
故太陽之至為痙,太陽之複為腰反痛、屈伸不便,水郁之發為大關節不利,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。
水液之濁,雖為屬火,然思慮傷心,勞倦傷脾,色欲傷腎,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。
治宜慎起居,節勞欲,陰虛者壯其水,陽虛者益其氣,金水既足,盒飯自清,若用寒涼,病必益甚。
故玉機真藏論曰: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,小便變。
口問篇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
陰陽盛衰,義有如此,又豈可盡以前證為實熱。
)諸病水液澄澈清冷,皆屬于寒。
(水液者,上下所出皆是也。
水體清,其氣寒,故凡或吐或利,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者,皆得寒水之化,如秋冬寒冷,水必澄清也。
) 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于熱。
(河間曰:胃膈熱甚則為嘔,火氣炎上之象也。
酸者肝木之味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
暴注,卒暴注洩也。
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,火性疾速,故如是也。
下迫,後重裡急迫痛也,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。
是皆就熱為言耳。
不知此雲皆屬于熱者,言熱之本也;至于陰陽盛衰,則變如冰炭,胡可偏執為論。
如舉痛論曰:寒氣客于腸胃,厥
豈虛語哉?故治此者,不可以諸脹腹大,悉認為實熱,而不察其盛衰之義。
) 諸躁狂越,皆屬于火。
(躁,煩躁不甯也。
狂,狂亂也。
越,失常度也。
熱盛于外,則肢體躁擾;熱盛于内,則神志躁煩。
蓋火入于肺則煩,火入于腎則躁,煩為熱之輕,躁為熱之甚耳。
如少陰之勝,心下熱,嘔逆躁煩;少陽之複,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,是皆火盛之躁也。
然有所謂陰躁者,如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邪害心火,民病心熱煩心躁悸、陰厥谵妄之類,陰之勝也。
是為陰盛發躁,名曰陰躁。
成無己曰,雖躁欲坐井中,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。
東垣曰:陰躁之極,欲坐井中,陽已先亡,醫猶不悟,複指為熱,重以寒藥投之,其死也何疑焉?況寒涼之劑入腹,周身之火,得水則升走矣。
且凡内熱而躁者,有邪之熱也,病多屬火;外熱而躁者,無根之火也,病多屬寒。
此所以熱躁宜寒,陰躁宜熱也。
狂,陽病也。
宣明五氣篇曰:邪入于陽則狂。
難經曰:重陽者狂。
如赫曦之紀,血流狂妄之類,陽狂也。
然複有虛狂者,如本神篇曰: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
通天篇曰:陽重脫者陽狂。
腹中論曰: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。
是又狂之有虛實補瀉,不可誤用也。
)諸暴強直,皆屬于風。
(暴,猝也。
強直,筋病強勁不柔和也。
肝主筋,其化風,風氣有餘,如木郁之發,善暴僵仆之類,肝邪實也。
風氣不足,如委和之紀,其動戾拘緩之類,肝氣虛也。
此皆肝木本氣之化,故曰屬風,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。
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,正以風位之下,金氣乘之,燥逐風生,其燥益甚。
治宜補陰以制陽,養營以潤燥,故曰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,此最善之法也。
設誤認為外感之邪,而用疏風愈風等劑,則益躁其躁,非惟不能去風,而适所以緻風矣。
)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于熱。
(鼓之如鼓,脹而有聲也。
為陽氣所逆,故屬于熱。
然師傳篇曰:胃中寒則腹脹,腸中寒則腸鳴飧洩。
口問篇曰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。
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。
)諸病腫疼酸驚駭,皆屬于火。
(腫,浮腫也。
腫疼酸者,陽實于外,火在經也。
驚駭不甯者,熱乘陰分,火在藏也。
故如少陰少陽司天,皆為瘡瘍腫之類,是火之實也。
然伏明之紀其發痛,太陽司天為腫身後癰,太陰所至為重腫,太陽在泉,寒複内餘則腰尻股胫足膝中痛之類,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,是又火之不足也。
至于驚駭,虛實亦然。
如少陰所至為驚駭,君火盛也。
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,陽明之複亦為驚駭,此又以木衰金勝,肝膽受傷,火無生氣,陽虛所緻當知也。
音附。
)諸轉反戾,水液混濁,皆屬于熱。
(諸轉反戾,轉筋拘攣也。
水液,小便也。
河間曰:熱氣燥爍于筋則攣螈為痛,火主燔灼燥動故也。
小便混濁者,天氣熱則水混濁,寒則清潔,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。
又如清水為湯,則自然濁也。
此所謂皆屬于熱,宜從寒者是也。
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,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,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,熱之屬也。
如感冒非時風寒,或因豪雨之後,濕毒中藏而為轉筋霍亂,宜用辛溫等劑,理中氣以逐陰邪者,寒之屬也。
大抵熱勝者必多煩燥焦渴,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。
故太陽之至為痙,太陽之複為腰反痛、屈伸不便,水郁之發為大關節不利,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。
水液之濁,雖為屬火,然思慮傷心,勞倦傷脾,色欲傷腎,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。
治宜慎起居,節勞欲,陰虛者壯其水,陽虛者益其氣,金水既足,盒飯自清,若用寒涼,病必益甚。
故玉機真藏論曰: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,小便變。
口問篇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
陰陽盛衰,義有如此,又豈可盡以前證為實熱。
)諸病水液澄澈清冷,皆屬于寒。
(水液者,上下所出皆是也。
水體清,其氣寒,故凡或吐或利,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者,皆得寒水之化,如秋冬寒冷,水必澄清也。
) 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于熱。
(河間曰:胃膈熱甚則為嘔,火氣炎上之象也。
酸者肝木之味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
暴注,卒暴注洩也。
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,火性疾速,故如是也。
下迫,後重裡急迫痛也,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。
是皆就熱為言耳。
不知此雲皆屬于熱者,言熱之本也;至于陰陽盛衰,則變如冰炭,胡可偏執為論。
如舉痛論曰:寒氣客于腸胃,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