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病機
關燈
小
中
大
病瘡瘍,心邪盛也。
太陽司天,亦發為癰瘍,寒水勝也。
火盛則心實,水勝則心虛,于此可見。
)諸厥固洩,皆屬于下。
(厥,逆也。
厥有陰陽二證:陽衰于下則為寒厥,陰衰于下則為熱厥。
固,前後不通也。
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清濁不化,寒閉也;火盛則水虧,水虧則精液幹涸,熱結也。
洩,二陰不固也。
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,寒洩也;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,熱洩也。
下言腎氣,蓋腎居五髒之下,為水火陰陽之宅,開竅于二陰,故諸厥固洩,皆屬于下。
)諸痿喘嘔,皆屬于上。
(痿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辨,故曰諸痿。
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,而曰屬于上者,如痿論雲:五髒使人痿者,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也。
肺居上焦,故屬于上。
氣急曰喘,病在肺也。
吐而有物有聲曰嘔,病在胃口也。
逆而不降,是皆上焦之病。
)諸禁鼓栗,如喪神守,皆屬于火。
(禁,噤也,寒厥切牙曰噤。
鼓,鼓颔也。
栗,戰也。
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,如喪失神守者,皆火之病也。
然火有虛實之辨,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栗者,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、重陽必陰也。
河間曰,心火熱甚,亢極而戰,反兼水化制之,故為寒栗者,皆言火之實也。
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栗者,如調經論曰,陽虛畏外寒。
刺節真邪論曰:陰勝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抟于皮膚之間者,皆言火之虛也。
有傷寒将解而為戰汗者,如仲景曰:其人本虛,是以作戰。
成無己曰:戰栗者,皆陰陽之争也。
傷寒欲解将汗之時,正氣内實,邪不能與之争,則便汗出而不發戰;邪氣欲出,其人本虛,邪與正争,微者為振,甚者則戰。
皆言傷寒之戰汗,必因于虛也。
有瘧之為寒栗者,如瘧論曰:瘧之始發也,陽氣并于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栗也。
夫瘧氣者,并于陽則陽勝,并于陰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盛則熱。
又曰: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栗鼓颔也。
由此觀之,可見諸禁鼓栗雖皆屬火,但火實者少,火虛者多耳。
)諸痙項強,皆屬于濕。
(痙,風強病也。
項為足之太陽,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,濕之極也。
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太陽之複為腰反痛、屈伸不便者,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。
痙音敬。
)諸逆沖上,皆屬于火。
(火性炎上,故諸逆沖上者皆屬于火。
然諸藏諸經皆有逆氣,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。
其在心脾胃者,如脈解篇曰: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于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
有在肺者,如藏氣法時論曰:肺苦氣上逆也。
有在脾者,如經脈篇曰: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。
有在肝者,如脈要精微論曰:肝脈若搏,令人喘逆也。
有在腎者,如脈解篇曰: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根據從也。
又缪刺篇曰:邪客于足少陰之絡,令人無故善怒,氣上走贲上也。
又示從容論曰:咳喘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
又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咽還出也。
有在胃者,如宣明五氣篇曰:胃為氣逆為哕也。
又陰陽别論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息奔也。
有在膽胃者,如四時氣篇曰: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,恐人将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也。
有在小腸者,曰少腹控睾引腰脊,上沖心也。
有在大腸者,曰腹中常鳴,氣上沖胸,喘不能久立也。
又缪刺篇曰:邪客于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。
有在膀胱者,如經脈别論曰:太陽藏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
有在沖督者,如骨空論曰:沖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
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沖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也。
凡此者,皆諸逆沖上之病。
雖諸沖上皆屬于火,但陽盛者火之實,陽衰者火之虛,治分補瀉,當于此詳察之矣。
)諸脹腹大,皆屬于熱。
(熱氣内盛者,在肺則脹于上,在脾胃則脹于中,在肝腎則脹于下,此以火邪所至,乃為煩滿,故曰諸脹腹大,皆屬于熱。
如歲火太過,民病脅支滿,少陰司天,肺腹大滿膨膨而喘咳,少陽司天,身面腫腹滿仰息之類,皆實熱也。
然歲水太過,民病腹大胫腫;歲火不及,民病脅支滿胸腹大;流衍之紀,其病脹;水郁之發,善厥逆痞堅腹脹;太陽之勝,腹滿食減;陽明之複,為腹脹而洩。
又如五常政大論曰:适寒涼者脹。
異法方宜論曰:藏寒生滿病。
經脈篇曰:胃中寒則脹滿。
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。
仲景曰: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須當下之,宜與大承氣湯。
言實脹也。
腹脹時減複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
言虛脹也。
東
太陽司天,亦發為癰瘍,寒水勝也。
火盛則心實,水勝則心虛,于此可見。
)諸厥固洩,皆屬于下。
(厥,逆也。
厥有陰陽二證:陽衰于下則為寒厥,陰衰于下則為熱厥。
固,前後不通也。
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清濁不化,寒閉也;火盛則水虧,水虧則精液幹涸,熱結也。
洩,二陰不固也。
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,寒洩也;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,熱洩也。
下言腎氣,蓋腎居五髒之下,為水火陰陽之宅,開竅于二陰,故諸厥固洩,皆屬于下。
)諸痿喘嘔,皆屬于上。
(痿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辨,故曰諸痿。
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,而曰屬于上者,如痿論雲:五髒使人痿者,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也。
肺居上焦,故屬于上。
氣急曰喘,病在肺也。
吐而有物有聲曰嘔,病在胃口也。
逆而不降,是皆上焦之病。
)諸禁鼓栗,如喪神守,皆屬于火。
(禁,噤也,寒厥切牙曰噤。
鼓,鼓颔也。
栗,戰也。
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,如喪失神守者,皆火之病也。
然火有虛實之辨,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栗者,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、重陽必陰也。
河間曰,心火熱甚,亢極而戰,反兼水化制之,故為寒栗者,皆言火之實也。
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栗者,如調經論曰,陽虛畏外寒。
刺節真邪論曰:陰勝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抟于皮膚之間者,皆言火之虛也。
有傷寒将解而為戰汗者,如仲景曰:其人本虛,是以作戰。
成無己曰:戰栗者,皆陰陽之争也。
傷寒欲解将汗之時,正氣内實,邪不能與之争,則便汗出而不發戰;邪氣欲出,其人本虛,邪與正争,微者為振,甚者則戰。
皆言傷寒之戰汗,必因于虛也。
有瘧之為寒栗者,如瘧論曰:瘧之始發也,陽氣并于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栗也。
夫瘧氣者,并于陽則陽勝,并于陰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盛則熱。
又曰: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栗鼓颔也。
由此觀之,可見諸禁鼓栗雖皆屬火,但火實者少,火虛者多耳。
)諸痙項強,皆屬于濕。
(痙,風強病也。
項為足之太陽,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,濕之極也。
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太陽之複為腰反痛、屈伸不便者,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。
痙音敬。
)諸逆沖上,皆屬于火。
(火性炎上,故諸逆沖上者皆屬于火。
然諸藏諸經皆有逆氣,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。
其在心脾胃者,如脈解篇曰: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于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
有在肺者,如藏氣法時論曰:肺苦氣上逆也。
有在脾者,如經脈篇曰: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。
有在肝者,如脈要精微論曰:肝脈若搏,令人喘逆也。
有在腎者,如脈解篇曰: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根據從也。
又缪刺篇曰:邪客于足少陰之絡,令人無故善怒,氣上走贲上也。
又示從容論曰:咳喘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
又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咽還出也。
有在胃者,如宣明五氣篇曰:胃為氣逆為哕也。
又陰陽别論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息奔也。
有在膽胃者,如四時氣篇曰: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,恐人将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也。
有在小腸者,曰少腹控睾引腰脊,上沖心也。
有在大腸者,曰腹中常鳴,氣上沖胸,喘不能久立也。
又缪刺篇曰:邪客于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。
有在膀胱者,如經脈别論曰:太陽藏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
有在沖督者,如骨空論曰:沖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
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沖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也。
凡此者,皆諸逆沖上之病。
雖諸沖上皆屬于火,但陽盛者火之實,陽衰者火之虛,治分補瀉,當于此詳察之矣。
)諸脹腹大,皆屬于熱。
(熱氣内盛者,在肺則脹于上,在脾胃則脹于中,在肝腎則脹于下,此以火邪所至,乃為煩滿,故曰諸脹腹大,皆屬于熱。
如歲火太過,民病脅支滿,少陰司天,肺腹大滿膨膨而喘咳,少陽司天,身面腫腹滿仰息之類,皆實熱也。
然歲水太過,民病腹大胫腫;歲火不及,民病脅支滿胸腹大;流衍之紀,其病脹;水郁之發,善厥逆痞堅腹脹;太陽之勝,腹滿食減;陽明之複,為腹脹而洩。
又如五常政大論曰:适寒涼者脹。
異法方宜論曰:藏寒生滿病。
經脈篇曰:胃中寒則脹滿。
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。
仲景曰: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須當下之,宜與大承氣湯。
言實脹也。
腹脹時減複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
言虛脹也。
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