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、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治之極于一
關燈
小
中
大
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;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
衛氣失常篇曰:審察其有餘不足而調之,可以知逆順矣。
有四時脈息之逆從,如平人氣象論曰:脈有逆從四時,未有髒形,春夏而脈瘦,秋冬而脈浮大,命曰逆四時也。
玉機真藏論曰:所謂逆四時者,春得肺脈,夏得腎脈,秋得心脈,冬得脾脈,其至皆懸絕沉澀者,命曰逆四時也。
有脈證之逆從,如平人氣象論曰:風熱而脈靜,洩而脫血脈實,病在中脈虛,病在外脈澀堅者,皆難治,命曰反四時也。
玉機真藏論曰:病熱脈靜,洩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病在中脈實堅,病在外脈不實堅者,皆難治也。
有治法之逆從,如至真要大論曰: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
逆,正順也;若順,逆也。
又曰: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
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
五常政大論曰:強其内守,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
是皆逆從之道,醫所最當潛心者。
若不明四時脈證之逆從,則不識死生之理而病必多失;不明論治之逆從,則必至妄投而絕人長命。
是乃所謂醫殺之耳,此暮世之通弊也,宜詳察之。
)病形已成,乃欲微針治其外,湯液治其内,(既不能防于未然,又不能察其見在,心粗見淺,針藥亂施也。
)粗工兇兇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複起。
(粗工,學不精而庸淺也。
兇兇,好自用而孟浪也。
若輩者,意其為實而攻之,則假實未去而真虛至;意其為熱而寒之,則故熱未除而新寒起。
是不足以治人,而适足以害人耳。
)帝曰:願聞要道。
岐伯曰: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
(色脈之與疾病,猶形之與影,聲之與應也。
故察病之要道,在深明色脈之精微而不至惑亂,即明如日月之大法也。
)逆從到行,标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
(逆從到行,反順為逆也。
标本不得,舍本趨末也。
故緻亡神失國,而身命又可知也。
到,倒同。
)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。
(此戒人以進德修業,無蹈暮世之轍而因循自棄也。
去故者,去其舊習之陋。
就新者,進其日新之功。
新而又新,則聖賢可以學至,而得真人之道矣。
)帝曰:餘聞其要于夫子矣,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餘之所知也。
岐伯曰:治之極于一。
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因得之。
(一之為道大矣,萬事萬物之原也。
易曰:天一生水。
堯曰:惟精唯一,允執厥中。
老子曰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
又曰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甯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
孔子曰:吾道一以貫之。
釋氏曰:萬法歸一。
莊子曰:通于一而萬事畢。
邵子曰:天向一中分造化。
至真要等論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
此曰治之極于一,其道皆同也。
故人能得一,則宇宙在乎手,人能知一,則萬化歸乎心。
一者本也,因者所因也,得其所因,又何所而不得哉。
)帝曰:奈何?岐伯曰: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
(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欲其靜而無擾也。
然後從容詢其情,委曲順其意,蓋必欲得其歡心,則問者不覺煩,病者不知厭,庶可悉其本末之因而治無誤也。
愚按;本篇前言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;此言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
是亦邪氣髒腑病形篇所謂:見其色,知其病,命曰明;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;問其病,知其處,命曰工。
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
與此意同。
若必欲得其緻病之本,非于三者而參合求之,終不能無失也。
)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
帝曰:善。
(此總結上文而言死生之大本也。
天年篇曰: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
又本病論亦有此二句,見運氣類四十四,俱當互考。
)
衛氣失常篇曰:審察其有餘不足而調之,可以知逆順矣。
有四時脈息之逆從,如平人氣象論曰:脈有逆從四時,未有髒形,春夏而脈瘦,秋冬而脈浮大,命曰逆四時也。
玉機真藏論曰:所謂逆四時者,春得肺脈,夏得腎脈,秋得心脈,冬得脾脈,其至皆懸絕沉澀者,命曰逆四時也。
有脈證之逆從,如平人氣象論曰:風熱而脈靜,洩而脫血脈實,病在中脈虛,病在外脈澀堅者,皆難治,命曰反四時也。
玉機真藏論曰:病熱脈靜,洩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病在中脈實堅,病在外脈不實堅者,皆難治也。
有治法之逆從,如至真要大論曰: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
逆,正順也;若順,逆也。
又曰: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
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
五常政大論曰:強其内守,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
是皆逆從之道,醫所最當潛心者。
若不明四時脈證之逆從,則不識死生之理而病必多失;不明論治之逆從,則必至妄投而絕人長命。
是乃所謂醫殺之耳,此暮世之通弊也,宜詳察之。
)病形已成,乃欲微針治其外,湯液治其内,(既不能防于未然,又不能察其見在,心粗見淺,針藥亂施也。
)粗工兇兇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複起。
(粗工,學不精而庸淺也。
兇兇,好自用而孟浪也。
若輩者,意其為實而攻之,則假實未去而真虛至;意其為熱而寒之,則故熱未除而新寒起。
是不足以治人,而适足以害人耳。
)帝曰:願聞要道。
岐伯曰: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
(色脈之與疾病,猶形之與影,聲之與應也。
故察病之要道,在深明色脈之精微而不至惑亂,即明如日月之大法也。
)逆從到行,标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
(逆從到行,反順為逆也。
标本不得,舍本趨末也。
故緻亡神失國,而身命又可知也。
到,倒同。
)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。
(此戒人以進德修業,無蹈暮世之轍而因循自棄也。
去故者,去其舊習之陋。
就新者,進其日新之功。
新而又新,則聖賢可以學至,而得真人之道矣。
)帝曰:餘聞其要于夫子矣,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餘之所知也。
岐伯曰:治之極于一。
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因得之。
(一之為道大矣,萬事萬物之原也。
易曰:天一生水。
堯曰:惟精唯一,允執厥中。
老子曰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
又曰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甯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
孔子曰:吾道一以貫之。
釋氏曰:萬法歸一。
莊子曰:通于一而萬事畢。
邵子曰:天向一中分造化。
至真要等論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
此曰治之極于一,其道皆同也。
故人能得一,則宇宙在乎手,人能知一,則萬化歸乎心。
一者本也,因者所因也,得其所因,又何所而不得哉。
)帝曰:奈何?岐伯曰: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
(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欲其靜而無擾也。
然後從容詢其情,委曲順其意,蓋必欲得其歡心,則問者不覺煩,病者不知厭,庶可悉其本末之因而治無誤也。
愚按;本篇前言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;此言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
是亦邪氣髒腑病形篇所謂:見其色,知其病,命曰明;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;問其病,知其處,命曰工。
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
與此意同。
若必欲得其緻病之本,非于三者而參合求之,終不能無失也。
)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
帝曰:善。
(此總結上文而言死生之大本也。
天年篇曰: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
又本病論亦有此二句,見運氣類四十四,俱當互考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