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、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治之極于一

關燈
(素問移精變氣論) 帝曰:餘欲臨病患,觀死生,決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可得聞乎?(如日月光,欲其明顯易見也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

    (言明如日月者,無過色脈而已。

    上帝,上古之帝也。

    先師,即下文所謂僦貸季也。

    )
上古使僦貸季,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、四時八風六合,不離其常,(理色脈,察内外之精微也。

    通神明,色脈辨而神明見也。

    色脈之應,無往不合,如五行之衰王,四時之往來,八風之變,六合之廣,消長相根據,無不有常度也。

    )
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

    (五行四時八風之氣,疊有盛衰,則變化相移,色脈随之而應,故可以觀其妙,知其要。

    凡人之五髒六腑、百骸九竅,脈必由乎氣,氣必合乎天,雖其深微難測,而惟于色脈足以察之,故曰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

    )
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

    (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,日有十幹而陰晴是其變,故色以應日。

    脈有十二經而虛實是其變,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,故脈以應月。

    常求色脈之要,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。

    )
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于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,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。

    (上帝貴色脈之應,故能見幾察微,合于神明,常遠于死,常近于生,生道永昌,此聖王之治身如此。

    )
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液十日,以去八風五痹之病,十日不已,治以草蘇草之枝,本末為助,标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

    (中古之治病,必病至而後治之。

    其治也,先以湯液。

    湯液者,五谷所制而非藥也。

    服之十日,而八風五痹之病可以去矣。

    使十日不已,則治以草蘇草之枝。

    蘇,葉也。

    ,根也。

    枝,莖也。

    根枝相佐,故雲本末為助,即後世之煎劑也。

    病原為本,病變為标,得其标本,邪無不服。

    此中古之治,雖不若上古之見于未然,而猶未若後世之誤也。

    湯液義見前十五。

    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。

    五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。

    音該。

    )
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,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,(王氏曰:四時之氣各有所在,不本其處而即妄攻,是反古也。

    四時刺逆從論曰: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。

    工當各随所在而辟伏其邪爾。

    不知日月者,謂日有寒溫明暗,月有空滿虧盈也。

    八正神明論曰:凡刺之法,必候日月星辰,四時八正之氣,氣定乃刺之。

    是故天溫日明,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,故血易瀉,氣易行;天寒日陰,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。

    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衛氣始行;月郭滿,則血氣盛,肌肉堅;月郭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虛,衛氣去,形獨居。

    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。

    是故天寒無刺,天溫無凝,月生無瀉,月滿無補,月郭空無治,是謂得時而調之。

    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不審逆從者,謂不審量其病可治與不可治也。

    愚按:王太仆引經注此,其說雖是,而殊有未盡者,如不本四時,則有不知運氣之盛衰,陰陽之消長,故好用溫熱者,忘天地之赫曦,專用寒涼者,昧主客之流衍,五音皆有宜忌,胡可視為泛常,故五常政大論曰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

    設不知此而犯之,如抱薪救火,因雪加霜,誤人誤己而終身不悟者,良可慨矣!如不知日月,王注即以日月為解,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脈,故不知色脈,則心無參伍之妙,診無表裡之明。

    色脈不合者,孰當舍證以從脈?緩急相礙者,孰當先此而後彼?理趣不明,其妄孰甚,此色脈之參合必不可少,故雲日月也。

    又若不審逆從,則有氣色之逆從,如玉版論要曰: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,上為逆,下為從。